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试

2019-09-10王淼

青年生活 2019年32期
关键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丧文化”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反映出“颓丧化”的青年亚文化越轨的扩大化。丧文化的流行使青年人的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相对抗,造成价值观失群、价值观嬗变等现象,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本文结合对青年丧文化的剖析,直面丧文化等多元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从丧文化传播表征中,获得启发,思考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构建双向交流新模式、建设思想教育新阵地、深耕情感交流新田地、提升话语表达新温度,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入耳、入脑、入心,保证青年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同向同行。

关键词: 青年  丧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2016 年 7 月,“葛优躺”图片横空出世,带动产生了一大批“丧表情”“丧语录”“丧音乐”,“丧”文化现象全面爆发。2017年7月11日,《人民日报》专门刊文谈“丧文化”流行,2018年,搜狗输入法联合自媒体发布了国民年度流行语TOP榜,其中“人间不值得”一词是超过50%网友心中的年度C位词,位居流行语第二名。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青年中间“丧”的文化浪潮已经席卷而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興,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一代应以饱满的热情和脚踏实地的精神,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开创者、推动者、奉献者。丧文化这种同主流价值观异质的“文化狂欢”无疑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来说会带来巨大的消极意义。但是对待丧文化需要辩证分析,深思丧文化盛行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和启发,因时因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精耕学生思想教育领地,确保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入耳、入脑、入心,保证青年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同向同行,培养一批有理想、有担当的社会新青年。

从“废柴”到“葛优躺”,这是青年群体从“颓而不废”到“又颓又废”的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青年群体中消极、颓废的社会心态正在不断蔓延,甚至有扩大的趋势,“丧文化”在青年群体中形成了一种集体性文化狂欢。这种活跃于青年世界的新型的亚文化—— “丧文化”,泛指以消极颓废、麻木冷漠的态度消解自身负面情绪的方式,因其符合当下青年的生活心态而受到广泛青睐。他们通过瘫的姿势、捂脸的表情、怼的态度来传达一种真实的精神生存状态。

面对“褒贬不一”的丧文化,在深入剖析丧文化的表征基础上,应该深刻反思丧文化的传播到底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哪些困境?并思考该如何从丧文化的传播中获得启发,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入耳、入脑、入心,保证青年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同向同行?

一、青年丧文化表征的透视

1、情绪化发声:青年自我内心的挣扎与渴望

通过一系列“丧”的表达反映青年内心世界,渴求改变现实境遇,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心灵上获得慰藉。青年群体能够借助丧文化载体表达着对现实世界的无声抵抗,倾诉着对自我认同感与价值实现的渴望与追求。这种抵抗、渴望与追求也成为丧文化生成的内在动力因素。

2、建构化演绎:主流鸡汤话语的消解与解构

丧文化的“丧”风格正是产生于“拼贴”,丧文化主要的“拼贴”手段有:即通过对以往各种心灵鸡汤段子的改写,使之完全逆转了原先段子的意义,或者是完全颠覆了原先图片的语境,负能量依附于反转之后的新意义在网络空间中散播开来,如“有时候你不努力一下,你都不知道什么叫绝望”等这类反鸡汤文字。

3、碎片化拾取:表达语言模因的短小与精悍

丧文化中的短小精悍的流行语言便于传播和记忆,因此更受人欢迎。“葛优瘫”、“感觉身体被掏空”此类“丧”式表达,因其具备朗朗上口,意义清晰,便于记忆、复制、传播,易于释放人们内心的情感,很快成为强势语言模因,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

4、原创化表情:用户生产内容的快感与共鸣

丧文化的主要表征为表情包,相较于主流文化以大段文字内容为主的信息传播特征, 表情包的视觉化表现更符合青年受众的“读图”习惯,信息内容更容易被青年人解读,因此表情包更容易在青年群体中形成共鸣。通过表情包放大情绪, 更能凸显“丧文化” 的意义和快感, 使之形成青年亚文化独特的话语体系,更能激发青年的参与度。

5、圈层化传播:青年社交网络的互动与狂欢

网络意见领袖和各类明星、网红的传播,加快了“丧”式语言传播速度。青年通过多种渠道接收到关于“丧”式表情包和反鸡汤文字的文化符号信息,通过 QQ、微博、微信等媒介在圈层内点赞、评论、转发实现共同创作、共同分享、共同参与,形成了在信息传播中自我与集体“丧”情感的圈层互动。

二、青年丧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1、丧文化的碎片化传播,影响青年认知水平。

丧文化向青年受众传播了大量“碎片化”、良莠不齐、颓废消极、甚至相互抵触的信息,造成受众思想意识混乱,无所适从。青年学生面对海量碎片化信息,却缺乏对主流观的拾取和现实情境的深度研判。

2、丧文化的多向度格局,削弱主流价值传播。

对丧文化的过度追捧导致青年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或扭曲,丧文化对青年极易形成误导,当这些与主流思想相背离的亚文化被广大青年推崇,并不断挤占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时,主流价值教育的地位必然面临被削弱之势,逐渐将主流价值边缘化。

3、丧文化的情感共鸣,牵制青年行为选择。

接受了高等教育的青年学生,也具有一定理性批判意识和价值选择的能力,在对有情感共鸣的丧文化的认同的前提下,青年通常是按照自己“所熟悉的”、“所喜好”的方式去对接触社会,并不断影响着自己的行为选择。

包括丧文化在内的青年多元文化的碰撞势必会对青年的价值观产生影响 。 追求个性与自由的丧文化现象往往会成为青年之间不加甄别全盘接收的一种时尚 。 面对转型期中国种种现实问题,青年表现出反叛、消极情绪无可厚非 ,但这种亚文化的狂欢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

1、主流声音——无法精准传达

在网络信息圈层中,大学生有自己的信息通道,欠缺主动“调频”接收主流声音的自觉性。这种多平台共建确实壮大了主流价值的声音,但是却难以保证跟青年的“同频共振”。

2、网络异见——无法有效过滤

一旦疏于辨析,出于好奇、追求内容刺激而分享转发了违背主流价值观的、不符合事实的、恶意造谣的信息,就会使负面消息的影响不断扩大而难以控制。

3、思想动态——无法准确把握

青年在网络社交圈层中的信息传播,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生产和搬运,更是一个展现自我、

三、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的探试——基于对丧文化的反思

结合对青年丧文化传播的反思,针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应思考如何在理解并尊重青年心理状态的同时顺应时代潮流,利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教育模式 ,传播主流价值 ,引导其向下扎根 ,向上生长,将思想政治教育化应必然。

1、建立平等的对话平台,构建双向交流新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加快理念更新的步伐,在大学生遇到的各类问题和矛盾时建立平等的对话平台,在话语中融入尊重,在精神上提供指引,构建双向交流模式,使得双方达到一种平等的精神沟通,共筑话语共同体。

2、融合多样的媒体渠道,建设思想教育新阵地。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融合运用包括微信、微博、知乎、直播、智能搜索APP等渠道,主动组织青年学生创造与主流价值相向的短视频、微表情、微故事等内容,并进行有效推送、转发,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网络舆论场融合于青年生活日常。

3、关心学生的实际需求,深耕情感交流新田地。

青年需要暴露自己无奈和脆弱的一面,吐槽一下,缓解心理压力,消除郁闷情绪。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及时关心关注青年的实际需求和心理压力,才能获得青年内心的认同,从而实现同频共振。

4、实现话语的通俗转变,提升话语表达新温度。

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下,使用大众化话语进行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将话语变得通俗化、生活化和微观化,深入浅出、寓情于理,有效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感染力,大众化的、通俗的语言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中形成一股强大的话语能量和动力。

青年丧文化盛行背景下,直面丧文化等多元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积极推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构建双向交流新模式、建设思想教育新阵地、深耕情感交流新田地、提升话语表达新温度,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入耳、入脑、入心,保证青年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同向同行。

参考文献:

1、刘琤.反叛与颠覆:新媒体语境下高校青年“丧文化”认同研究与对策思考[J].新媒体研究,2018,4(19):85-86.

2、郭雪.青年群体的“佛系”现象分析及其引导策略[J].普洱学院学报,2018,34(05):25-30.

3、邓宏霞.当代青年“丧文化”的内涵解析和策略引导[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学报,2018,30(03):10-15.

4、冯铭钰.年轻人喜欢在朋友圈传播“丧文化”的心理机制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8,9(01):47-48.

5、何永刚.闷骚世界:“丧文化”与大学生嬗变[J].宜春学院学报,2019,41(01):62-67.

6、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

王淼,女,1988.1,汉族,江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角度窥探青年自我实现的困境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