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设计》课程的应用性改革探索

2019-09-10费志宏

科学导报·科学工程与电力 2019年36期
关键词:城市设计应用性改革

费志宏

【摘  要】为了顺应城市发展的实践需求,《城市设计》在建筑学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应切实落实应用性课程的深化改革需求,课程在师资力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做了大幅度的调整和优化,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键词】城市设计;应用性;改革

为深化 “应用性”课程的教学发展实践,《城市设计》课程建设提出了“课堂教学”为“工程应用”服务、“实战技能”与“ 职场素养”兼具的课程改革思路。教改工作的重点在于突出教学团队的变革,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式探索以及教学评价的创新,力求在“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实现各环节的协调与衔接。

1组建职能合理的“双师双能”团队

双师双能教学团队的成长,是应用性课程改革的基础。在2年的课程建设中,逐步建立多达10人的“双师双能”教学团队,其中高工、博士、一级注册建筑师的占比达到70%,课题组教师的下企业比例更是高达100%(接受专业培训比例达75%、实践锻炼比例达100%)。

师资队伍不仅在完成了“双师双能”的目标,更是形成了“职能分工明确、内外联合互动”的多元协作教学团队(详见图1)。其中课题组教师4人,长期课程体系整体规划调整,教学内容全面更新优化,教学任务系统落实践行。辅助教师3人,主要协助参观、调研、模拟职场等实践、实务环节的落实。业师3人,主要辅助软件支撑、行业资讯等实操环节的技术支持。

但由于设计类课程的方案指导连贯性强的特点,以及业师参与时间较为机动,无法过多配合教学进程的原因,所以业师的正规授课学时现阶段还非常受限,无法达到1/3。

2开展“稳定共赢”的校企合作

稳定共赢的“校企合作”是为应用性课程探索保驾护航的平台。从2016年开始,城市设计课程就得到了杭州渲云科技有限公司的无偿技术支持。一方面,公司开发的 “幻享云”VR软件向我们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无偿使用的特权,每学期会来课堂上开展软件的使用培训。并在课外建立微信群学习小组,由固定的业师在线解答软件使用方面的技术问题。另一方面,师生也会在软件体验过程中将遇到的问题和对软件的优化设想,及时反馈给软件公司,为他们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比如,软件开发初期,我们反馈了光环境设置困难的问题,不仅耗时久而且效果差。在我们的建议下,现在软件升级后,物体与物体的相对外部光环境是自动生成的,我们只需要设置光照参数就能实现理想效果,大大提高了制作效率。在今年5月份的业师授课中,我们又向对方公司提出了增强景观和规划方向功能表现的建议。同时,公司还会不定期向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的机会。这种双向互赢的校企合作交流模式,为VR这一前沿应用技术的落地开花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3优化“职业导向”的教学内容

“职业导向“教学内容的优化是应用性课改的核心。在课程内容的调整优化方面,课题组坚决秉承以“职业标准”为导向,从“教学思路的基本框架”着手,详细提出了“理论环节专题化”——“实践教学沉浸式”——“实务环节职业化”的具体教改措施。(详见表1)。

从表1可见,调整后的理论教学内容共22个课时,约占总课时的1/3,实践教学14课时,实务教学34个课时,实践、实务环节总共占到了总学时的2/3。

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设置上,针对城市空间尺度大,学生难以把握的课程难点,指出了教学内容“沉浸式”原则。例如,这个学期的“空间认知模块”选取的实践对象别分是“钱江新城”、“南宋御街”、“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和“乐堤港城市综合体”4个地块,在实践教学中,会先组织学生现场踏勘、实地体验,身临其境地感受城市空间的尺度、界面、功能、流线等设计要素,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空间解析的专业讨论,最后完成分析图绘制的课堂作业。“沉浸式”教学能顺利帮助学生从建筑尺度过渡到城市尺度,有效摆脱了之前过分看重建筑单体造型,从而忽略城市空间的局面。

在实务教学环节的内容设置上,选取了 “嘉里中心”地块开展真题设计,教学进程全程模拟职业化进程。从“基地调研”着手,展开“概念构思模块”——“空间形态表达”——“成果表达模块”的实际项目操作流程。根据项目各阶段的不同任务,分别开展个人创作、小组讨论、大班汇报、成果提交等环节,以模拟设计院里项目讨论、项目汇报、招投标的工作等环节。

这种职业化的教学体验和过程,形成了“理论环节专题化”——“实践环节沉浸式”——“实务环节职业化”的基本教学内容设计思路。

4教学资料“多元化”

“多元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积累是应用性课改的基础。在基础教材的内容以外,我们通过超星的“学习通”开设了配套的在线课程,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在平台上,除了提供基本的理论课件外,主要有3种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

①.课题组完成的微课视频,内容包括课程介绍、城市设计发展历史、典型空间类型、分析图绘制、排版要点等14个视频,用于階段性配合城市设计课程的深入推进。

②.业师通过微课视频开展幻享云软件的教学内容,这方面的资源也可以通过关注“幻享云”的微博或关注微信 “幻享云设计平台”公众号的方式,得到VR技术的指导和答疑。

③. “借他山之石以攻玉”也是一种思维,推荐学生关注的一些与学科前沿发展相关的微文,例如:环境设计研究、城市中国杂志、一览众山小-可持续城市与交通等公账号上的学术观点和优秀案,以此,引导学生自主关注感兴趣的城市发展与建设领域的。

5题库建设“阶梯化”

“阶梯化”题库的建设是应用性课改的保障。国内建筑院校的城市设计课程普遍采用建筑设计课程的模式,系统完成一项选题的设计任务。选题内容上常常关注旧城改造、城市综合体、历史地段保护与开发等颇具时效性的前沿课题。但这种模式始终存在一个无法回避的缺点,就是一个选题所涉及的空间类型非常有限的,这种以偏代全的做法,无法让学生广泛地涉猎到城市空间涵盖的广阔领域。

鉴于这一困境,课题组大胆地提出了选题类型“阶梯式”的构想。初步建立了包含20个实际项目的题库,题型大致包括分为踏勘调研类、空间解析类、方案设计类三种。

踏勘调研类题目要求每个学生通过前期资料收集、记注地图、绘制意向地图、发放调研问卷等方式,初步感受不同空间类型的特点和设计要素,目的是实现城市空间的感性认知,掌握前期调研的相关技巧和方法。空间解析类题目会将一个典型空间作为解析的研究对象,并用所学理论专题知识对其展开分析和讨论,最后绘制出具有代表性的分析图纸或制作模型。方案设计类题目,会用9周时间系统完成一块真实基地的方案设计工作。

三种类型的题目在项目规模上层次鲜明,在研究深度上由浅入深,在空间类型上覆盖了城市中心区、城市综合体、旧城改造、历史地段保护与开发、广场空间、滨水空间、城市绿地等大部分常见的空间类型,更在教学目标上循序渐进地实现了从“感知——解析——创作”的提升过程。而且选题地段都是凸显“场所文化”和“城市文化”的用地,在推进过程中也始终贯穿“人——行为——空间”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深度体验城市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个选题中,每年一般只能涉及到其中的6个题目,而其余的内容会通过《建筑设计VI》、《环境心理学》、《城市调研》短学期实训等教学环节,在的协助推进得以实现的,基本形成了一个合理的课程群。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上都做了充分的协调工作,提前引入了认知调研,将场所、城市意象的相关理论知识,有效避免了后期现场踏勘阶段走马观花的情况。

6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6.1教学方法

教学团队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了相对应的授课形式和课堂组织方式,力求为学生搭建一个“理论——实践——探索”逐步提升的学习平台。灵活运用多种应用性教学方法,实践、实务类教学内容以案例式、项目式、研讨式、汇报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开展,实践、实务环节共有46课时,占总学时的71%,远超1/2的指标。

所有20项题目100%选用杭州市区内的真实案例,使学生能在亲身体验和感知城市空间;所有方案设计项目都是模拟设计院的真实项目流程推进教学;方案改进和指导的全过程都是师生研讨式的,大家可以各抒己见;方案的中期和末期都会进行方案汇报,向全班展示设计的阶段性成果;有近70%的成果都是以小组合46作的形式完成的,组队原则会强调了组员设计能力之间的搭配关系,基本采取了“由强带弱”的合作模式。教学形式形式上以“小组讨论为主导,汇报点评为辅助”。这既便于有利于团队合作和方案探讨,也有利于集中点评共性问题。

但设计也是一个需要独立思考和主观意愿表达的过程,特别是在一草构思阶段,每个人的方案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大部分学生比较关注“可建造性”,少部分的学生更执着于标新立异。如果方案设计从一开始就是小组合作的模式,就容易使那部分持少数见解的孩子失去表达和展现的机会。为了鼓励学生的方案构思勇气和独立创作意识,在概念构思阶段的初期尝试设置了一个“项目概念设计快速表达”环节。这一环节虽然只占区区4个课时,但课前学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收集资料和构思设计概念,学习的主动性被有效激发和调动。

6.2教学手段

在现阶段《城市设计》课程教学中运用到的前沿的教学手段就是“幻享云”软件,他不仅能像传统的渲染软件一样,还能对成果进行手机扫描二维码的交流,使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再受到时间和地点的约束;在展示效果上,除了传统的效果图外,还可以有3D效果、路径播放、VR效果等三种形式,这种交互式的汇报,让信息传递更加直接。同时微信群建立的VR学习小组,成为大家互相交流技术、申请技术支持的通道和平台,不仅定期分享教学视频,还能实时在线解答技术疑问。

除了授课形式上的不拘一格,我们还在实践教学上做足文章,将课堂从传统的专业教室和多媒体教室搬到了项目现场和模型实验室。在课程中,学生先后需要对6个地块进行现场踏勘,使学生在通过式调研中,逐步体验和感知城市空间的显性物化环境和隐性精神氛围。此外,部分空间解析内容还会在模型试验室开展,开放的授课环境和齐备的模型制作工具,确保了实体模型的制作需求,“營建式”的学习过程也培养了学生对课程的浓厚兴趣。

7.小结

《城市设计》课程的应用性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有机衔接起来思考,并做出了初步探索。在今后的发展方向上,要把重心落在产教融合上,只有产业端与教育端紧密对接,才能确保人才培养方向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 葛明.建筑群的基础设计教学法述略[J].时代建筑,2017(3):41-45.

[2] 顾大庆.建筑空间知觉的研究—一 种基于画面分析的方法 [J].世界建筑导报,2013.

[3] 高原.天津城市居民生活空间感知情况统计分析[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7(08):25-28.

(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大学)

猜你喜欢

城市设计应用性改革
基于结构化教学的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研究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关系探讨
高铁车站站前广场城市设计探讨
城市设计视角下的街道绿化规划设计研究
基于单片机课程的“教、学、做、练、研、赛”六步教学法探索与实践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