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职业培训与企业的对接机制

2019-09-10黄谦

现代营销·理论 2019年4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黄谦

摘 要:高校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聚集地和贮备地,其发展必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做到这一点,高校必须研究企业和社会,高校所培养的学生也必须了解企业和社会。具体说来,就是学校要研究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社会紧缺的人才,社会是动态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也在不断变化,闭门造车是不行的。但是,从我国高校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与企业在合作培养人才方面还刚刚起步,如何使高校与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建立有效的对接机制,为企业培养合格和合适的人才,是高校和企业面临的共同使命。本文解析了几种现行校企合作存在的弊端,对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层思考,提出了校企合作模式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三导师制度;渗透模式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学生为了更加适应企业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项目,专门为企业培养其所需要的人才,也帮助学生在此项目中能够掌握更多的将来走入实际岗位以后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实现与经济融合的必由之路,也是保障高职教育质量和特色的关键要素。就目前来讲,校企合作主要有以下七种模式:

1、“企业引入”模式。由学院提供场地及其他各种服务,将企业引入学校,建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通过合作方式,企业得到了学校在厂房、技术及技术工人等方面的支持,降低了生产成本,而学校获得了学生顶岗实习、教师参与技术开发等机会,取得了生产与教学双赢的效果。

2、“设备共享”模式。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提供设备,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进行生产的同时,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岗位。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校企资源的互补和共享,使双方的设备兼具教学和生产功能,大大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3、“技术推广”模式。由企业提供先进的生产设备(企业产品),以学院教师为主体针对本院学生及社会人员开展的新设备、新技术应用培训。通过这种合作,学生获得了最新的技术培训,掌握了先进设备的操作技能,而企业则达到了发展潜在客户的目的。

4、“岗位承包”模式。学院承接企业生产流程外包业务,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支持下开展生产活动,教师成为生产过程中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学生交替进行顶岗工作。通过这种合作,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人力成本,而学院的师生都得到了真实生产的锻炼。

5、“校企共训”模式。将企业的内训机构引入到学院,学院免费提供场地和设备,双方共同组建“捆绑”式培训团队,为企业员工和学院的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这种直接引入企业培训课程和培训师资的模式,使学院的课程能紧跟企业要求和技术发展,同时扩充了兼职教师队伍。

6、“培训移植”模式。移植跨国公司的员工培训项目,由企业提供设备及教师培训,教师取得企业的资格证书后,为企业培训员工,同时面向学生实施“订单式”培训。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学校不仅在设备、技术上获益,学生的就业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7、“实训承包”模式。由学院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和师资,在校内建设仿真实习场所,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同时承包学院的相关实训课程。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管理及运行机制

(一)明确合作目标,建立共赢的利益驱动机制.

学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环境和资源,校企合作意味着要整合这两种不同的资源,促使双方资源、技术、管理与文化的互动和渗透,达到取长补短、集中智慧、触类旁通之效果[4]。这种互动和渗透是以双方共同价值和目标为基础的,实现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四大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机制是推动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校企合作模式中,学校要站在企业的角度,为企业“量身打造”符合企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和培训员工,为企业解决技术开发与管理难题;企业要站在学校的角度,为学校提供一定的资源以帮助其改善教学条件,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现场教学环境,完成在实践中育人的主体责任[5]。

(二)强化专业(群)建设,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校企合作一般是以专业(群)为平台的,建设优质专业(群)是引企入校、依托专业创办企业或企业学院以及吸引企业签订人才培养订单的基础性工程。专业(群)由一个专业或多个相近专业组成,打造优势或优质专业(群),不仅需要学校给予各类资源支持,更需要学校放权,实现专业实体化。具体做法是:成立由学校领导、专业带头人和行業、企业界专家和技能高手组成的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会要制定学校专业发展规划、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审定新专业培养计划等,指导某一专业的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基础上,实行专业主任负责制。由专业主任、专业主任助理、专业教师、专职辅导员共同组成专业教学团队,主要围绕专业(群)的教育教学及校企合作开展相对独立自主的工作。专业(群)在教育教学、校企合作、学生就业等方面具有相对自主权,同时具有一定的教师聘用权、经费使用和分配权。专业(群)在二级学院和专业合作建设委员会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与企业之间以协议的形式确定校企协同进行合作关系,使各方当事人的责权利明晰化、规范化,真正形成“风雨同舟”的成败有机结合机制,把此种合作看成是双方之间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相互责任行为[6],实现专业实体内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利益。

(三)创新校企合作教学管理组织,提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效益

三、实现校企合作的关键点

促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因:通过合作和“订单”培养,优先获得适用的高职毕业生;利用学校的设备、师资和场地,进行员工培训,降低内训成本;借助学校的技术,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工艺的改造;利用学校的资源和服务,降低生产成本;在学校里推广企业的产品(新设备),培养潜在的客户等。

简而言之,高职院校要善于分析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在保证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下,解放思想,开拓渠道,充分挖掘学校在场地、技术、设备、人力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相应服务,以赢得企业对于教学工作的支持和参与,只有实现利益“双赢”的合作才是长久的、稳定的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

刘建湘.高校职院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中国大学教育.2011(2).69-71.

王自勤.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博弈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08(9).78-79.

申晓伟.高校职院校企合作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07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