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没有一把钥匙可以打开所有孩子

2019-09-10周丽

教育家 2019年41期
关键词:同道儿子老师

周丽

张同道,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北师大纪录片中心主任,纪录片学者与制作人,代表作品《贝家花园往事》《文学的故乡》《电影眼看中国》《小人国》等,在四川电视节、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美国波士顿电影节、卡塔尔半岛国际纪录片节等获20余项大奖。

近日,电影《零零后》上映,引发热议。

这是一部从2006年开始,历时12年跟踪拍摄,真实呈现两个“00后”從幼年到青年成长轨迹的电影。导演张同道把它叫作“用电影写成的一封家书”,是他送给中国家长的一面镜子。

时间和不同的教育方式如何给两个“特别”的孩子带来身心上的成长与蜕变?这封“家书”向中国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传递了哪些育人启示?作为观察者和学习者,张同道又从中镜鉴了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本刊专访了电影《零零后》的导演张同道。

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教育

“我拍的不是两个代表性的‘00后’,也不是两个天才。我拍的恰好是在学习中很吃力的孩子,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对接方法,他们就会被甩到社会的边缘。”

《零零后》的前身是2017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5集同名纪录片。张同道“雪藏”了拍摄的十几个孩子中“个性最鲜明、戏剧化程度最高”的两位主人公——池亦洋和王思柔(柔柔),专门制作了这部电影版《零零后》。

张同道在电影手记里写道:“《零零后》是三代人的集合,60后带着70后、80后、90后拍摄00后。”在他看来,“没有谁能够代表一代人,但每个人都蕴含着一代人的DNA”。他们用“前人”的眼光和镜头审视“00后”,发现这一代人的代际特征格外明显:有个性、有自信、国际化。

片中记录了男主人公池亦洋从幼儿园里的“孩子王”跌入小学“学渣”行列,“一向阳刚威猛的池亦洋像林黛玉一样泣涕涟涟,生活灰暗、无助,找不到方向”。直到初中邂逅了橄榄球,他的自信又回来了。15岁的池亦洋入选国家队,代表中国出征世界橄榄球青年锦标赛,惨败。为了接受更系统的橄榄球训练,池亦洋想去美国求学。申请学校时,他心仪的一所学校的招生主管在邮件里直白地拒绝了他:“我们学校是为优秀的学生准备的,你不够好。”张同道说,这话伤害了池亦洋,但他有了目标和方向,由此更加奋发,学习成绩快速提高。最终池亦洋如愿考上了美国的一所高中,重新“点燃了人生的发动机”。

另一个主人公柔柔是一个散发艺术气质的“小公主”,在幼儿园时因不合群而被“排斥”。到了小学,柔柔妈妈坚持要保持她的个性和艺术天赋,为她选了一条偏离传统教育的道路——私塾,但相对宽松自由的教育体系也没能让柔柔获得“救赎”,数学成了她的“地狱”。14岁,柔柔只身去异国留学,她的成绩一路蹿至全A,却又遭遇社交上的挫折。在这个过程里,柔弱的柔柔渐渐蜕变成一个坚强的柔柔、更好的柔柔。如今她升入美国排名前五十的普渡大学攻读教育学,立志去帮助更多的孩子。

12年垂直跟踪,张同道逐步从中镜鉴到:没有一种方法放之四海而皆准,没有一把通用的钥匙可以打开所有的孩子。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教育。“社会的发展让我们有了其他教育形式的补充,这两个孩子同样可以成才,成为优秀人才,将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零零后》引发了大众对当代教育方式、亲子关系的讨论。因两位主人公最终都选择了出国,一些观众读出了“非传统教育更适合孩子”的意味,还有一些人看到了教育话题背后的地域和家庭背景,称之为“北京中产家庭的零零后”。对此,张同道表示,电影没有一句解说,所有人都可以和电影进行对话。研究成长的人看到了孩子成长;懂心理学的人看到了心理;做教育的人就看到了教育。“如果家长与孩子看完这部电影,能够使家庭更和谐、孩子成长更健康,我们12年的努力就没有白费。”

从拍摄中学习做“现代父母”

张同道不仅是个导演,也是一个“00后”的父亲。

拍摄《零零后》最开始是出于“自私”的动机。2006年,张同道的儿子4岁,一度对他所有的提议都说不。同样的水温,他说不烫,儿子却说:“那是你的感觉,我觉得烫。”张同道觉得,这个话是他4岁时不敢对父亲讲的,但儿子总是敢于说出自己的感受。这引发了一个40岁老父亲的疑惑:今天怎样做父亲?也激起了他对“00后”的好奇与探寻。

此外,张同道也看到了周围很多紧张的父子关系,看到了知名的教授把子女养成了“废物”。在他身边就有这样一位父亲,那位父亲老年得子,因为太爱自己的孩子,在教育中采用了一系列不恰当的方法,最后导致孩子患上精神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爱如果没有方法同样能够伤人,这恐怕是当下中国父母需要上的一课。”张同道说,“尽管我是一个教授,可是在育儿这个领域,我跟一个工人、农民没有任何区别,我依然需要学习,拍摄就是学习。”

“我拍摄的这些孩子和他们的家庭,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在孩子身上,张同道曾惊讶于幼时柔柔脱口而出的诗句“风景啊风景,新的风景,我要呼吸一下风景”,感动于经历被寄宿家庭连夜赶走、给父母发微信语音被拒后柔柔说出的“被拒绝也是人生中的一部分,这就是生活”,也被池亦洋“ 人生不光是学习、赚钱、有车有房娶媳妇,人生还有更重要的事情 ”的观点所震撼。

“像我们这代人,很容易成长为一个暴君式的父亲。”在拍《零零后》之前,张同道是儿子眼中专制的父亲。他有大多数中国家长的通病,也常把“我是为你好”挂在嘴边。拍摄让他从片中的父母身上学到了怎么做“现代父母”。例如小升初时,柔柔父母为女儿是否上数学“蹲坑班”发生分歧。妈妈的观点是“不要被眼前的一片树叶遮住眼睛”,要牺牲考试。爸爸却很“实际”,要把孩子的成绩搞上去,考上大学。最后父母达成一致,“以终为始,不断回望,记住我们想让女儿成为什么样的人”。池亦洋的父母同样没觉得自己的孩子是差生 ,而是决定“ 多给他做一些事情的机会,让他体验,让他自己从里头选” 。

张同道的儿子曾经吵着要弹钢琴,但学了一年多就不想学了,“换作以前我肯定不同意”,但这次张同道对儿子说:“学不学是你的事,你自己想一想。”孩子试了两周还是决定放弃。张同道同意了,他说不能因为买了一个贵重的“玩具”,就用这个“玩具”去折磨孩子,“如果他喜欢,不用催,他自己就想去”。

“孩子从生下来就不是你的,是独立的。相处最核心的首先是对孩子人格的尊重。”有一次张同道的儿子不小心打碎了书柜玻璃,从头到尾张同道都没有训斥,而是让儿子完成去市场挑选玻璃到盯着安裝好这整个过程,让他对自己的错误负责。“训斥除了伤害孩子,没有解决任何问题,而且由于你的怒气,孩子以后发生什么事都不敢跟你说,他就又丧失了学习处理问题的一次机会。”

儿子还不到18岁,遇见任何事情张同道都会和他商量,给出意见或建议,采不采纳在他自己。从最初教儿子英语到现在写一封英文信,一定要让儿子先检查确认无错后才能发出。如今张同道可以很自信地说,和儿子的关系是“哥们”。

遇到好老师是一生的幸运

《零零后》是一面镜子,不仅折射出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老师的作用也可从中照见一二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权威学者顾明远评价《零零后》是一部非常好的家庭教育的教科书,也是老师可以看看的一个教科书。

片中,5岁的池亦洋被其他家长要求开除,他就读的幼儿园芭学园园长、人称大李老师的李跃儿却坚持把他留下来,她用一年时间耐心引导,帮助池亦洋从欺压人的“小霸王”变成了乐于助人的“孩子王”,为他构建了健康的人格。进入小学,没有了大李老师的循循善诱,池亦洋成了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因为完不成作业、违反纪律等,屡屡被老师批评、训话。对此,张同道说,池亦洋小学的老师对他是很好的,那是个非常负责任的老师,她所做的都是基于自身的教育理念,认为这样就是对他好,她是在真心地帮助孩子,但是方法现在看来不一定科学。

跟片中的主人公一样,张同道的儿子在小学阶段也遇到了烦恼,他碰上了一个“秦始皇式”的班主任——忘戴红领巾,班主任让他买30根“备用”;因为公交车抛锚上学迟到,罚他写2000字的检讨;在周日办收费的补习班,要求他早上去上课。在这几件事情的处理上,张同道都站在了儿子这边,与班主任“博弈”,“如果老师的行为对孩子造成伤害,家长得给孩子撑腰”。

时光回到20世纪70年代的一天,读一年级的张同道上学也迟到了。因为错过老师的讲解,数学考试得了零分,老师在他的卷子上画了一个大红圈并贴到黑板上,放学时所有人都必须从黑板前走过,看一眼零圈才能回家,“这对七岁的孩子是何等的侮辱”,这个场景让张同道至今记忆犹新。但张同道说自己能有今天也得益于老师。在初中和高中,他的文笔受到了两位语文老师的赏识,在他们的鼓励和帮助下,张同道建立起了极大的自信心,实现了从中学入学时年级倒数第三名到毕业时年级前三名的“逆袭”。如今已是文学博士、有30年教龄的张同道说:“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好老师是一生的幸运。”

在张同道致年轻父母的家书《爱心就是耐心》一文的最后,他希望这部历经一个生肖轮回,“以生命记录生命”的电影能带给更多人一点启示和思考。“让我们一起守护下一代的成长,他们的未来就是我们的未来、民族的未来。”

猜你喜欢

同道儿子老师
王春书
打儿子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同道大叔蔡跃栋:大叔是这样炼成的
同道大叔:有颜又有才的小鲜肉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女生喜欢一个男生是什么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