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名考生放弃清华北大,你怎么看?

2019-09-10张贵申

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 2019年40期
关键词:清华北大清华大学名校

张贵申

案件概述

对于很多考生而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是寒窗苦读十二载梦寐以求的追求,是至高无上的荣誉。然而,在安徽省亳州市第一中学,八名考生明明高考成绩达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却集体放弃了这两所名校的志愿。

这八名学生分别是:袁梓琪、张金宇、李莎莎、郭记、陈晋、段旭、汪天翔、靳博文。他们集体放弃了填报清华北大,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大学。其中,袁梓琪在考前经过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多轮考察,并得到了清华大学降20分录取、北京大学降5分录取的优厚待遇。这样,他在高考分数672分的基础上再加上照顾的20分后,成绩远超清华大学的录取线。最终,偏爱数学的袁梓琪选择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数学专业。

同样,张金宇高考分数683分,也超出了清华大学的录取线,且得到了清华大学相关专业的录取承诺。然而,他喜欢的是计算机专业,最终选择了交通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其他六名考生也都各有自己的想法,深思熟虑后,纷纷放弃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他们放弃清华北大是遵从内心的理性选择,说明他们不再盲目地追逐名校,而有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在浮躁与喧嚣的时代里,这样的理性思考与笃定追求弥足珍贵。

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该校校领导和他们进行深入交流后,尊重了学生的志愿。该校校长说:“在尊重学生意愿面前,学校不能为了评比、为了声誉、为了附和大众,用感恩母校的方式来‘绑架’学生填报志愿,为学生的美好未来奠基,一直以来都是学校的教育格局和理念。高中生已经有了明确的生涯规划意识,对于他们将要从事的职业有着冷静的思考和坚定的追求。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学校骄傲和自豪的事。”学校能够尊重学生的选择,支持考生“放弃清华北大”,彰显了学校的“以生为本”的初心和教育情怀。

多维解读

角度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在人们心目中,清华北大是中国的最高学府,是所有人心中的圣地。然而,亳州一中八名考生却集体放弃清华北大,他们在“上名校”和“找梦想”的抉择中,理智战胜了“功名”。无疑,清华北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但是上“最好的大学”未必能选择自己“最理想的专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梦想,这八名考生没有为了“一块名校的牌子”而放弃自己的理想,最终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大学、最理想的专业。他们的这种选择无非是对最初的理想的遵循罢了。

角度二:尊重学生选择,体现教育情怀

一所百年名校,八名考生集体放弃清华北大,转而报考其他高校,学校竟然完全尊重每一名学生的选择,这样的事件的确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毕竟,清华北大在人们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该校本着为学生前途负责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后尊重了学生的志愿,并报以肯定和祝福,彰显了学校的教育情怀。这种包容淡定的博大教育情怀,这种超越名利得失的理性明智之举,是坚守教育初心和担当育人使命的最好体现。

角度三:放弃清华北大,让教育回归常态

八名考生放弃清华北大是理性务实的,他们选择学校不以名气,而是选择最合适的专业。这种不图一时虚名,遵从内心选择的做法值得点赞。这种不盲目追逐名校,自己能自由地选择所爱,也是教育回归常态的最好体现。新闻时有报道有人硕士、博士毕业,又重新高考改行的,多与专业志趣有关。高考的理想并不都是为了上清华北大,而是要找到深造的道路与方向。上大学是为了自我完善,教育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名校的光环,只能闪耀一时,爱己所爱、学以致用才是正途。当清华北大退热降温,上大学成为心灵的自由选择,教育就回归常态了。

时评精粹

为理想放弃清北值得点赞

一个时代的面貌,于青年身上最可得彰。八名考生不约而同放弃北大清华,这大概算得上2019年中国高招录取中最意味深长的正能量故事。

高分考生选择不为著名学府“转身”,既叫人诧异、又叫人暖心。诧异的,是在功利思维的逻辑里,不问好歹、不分青红皂白先抢个“好大学”的席位再说,这似乎才是志愿填报的“正确打开方式”。因此,高考志愿填报APP里,动辄成千上万的咨询费引得家长和考生忙不迭埋单。更多孩子的志愿并非信马由缰填下去的,而是大数据模型筛选出来的。“志愿自由”成了一句空话,“我的志愿”往往是“他们”做主。

暖心的,是这8名考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宽松包容环境。正如校方所言,“高中生已经有了明确的生涯规划意识,对于他们将要从事的职业有着冷静的思考和坚定的追求。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学校骄傲和自豪的事”。基础教育除了要教会孩子基本的知识、能力、素养,亦要教会他们清晰规划未来的能力。这8名考生在志愿选择中凸显的理想抱负,恰恰是对抗所谓“精致利己”的良方,更是改良志愿填报中“只看校名不论其他”的生动力量。难能可贵的是,校方没有用“感恩母校”的方式绑架高分考生的志愿选择权,没有屈从于评比、声誉等私利;而家庭,亦给了这些考生策马扬鞭、放飞梦想的开阔空间。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站在中国高教版图上观之,在浩浩汤汤的“双一流”建设征程之上,八名考生放弃北大清华而选择追逐梦想,这本身就是裨益良多的。比如,它让公众对高等教育中马太效应的稀释与疏解,更多了一份现实的期待。70年后的今天,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数以亿计,高等教育学历的从业人口总数居世界第二。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以上,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不过,让高等教育真正“百花齐放”,就应该有更多特色院校的特色专业,能真正靠实力、靠公信吸引更多的顶尖考生。此般变局,才是高等教育均衡化、公平化发展之本。

青年强,则国强。青年有梦想,则国家有希望;青年有独立追梦的热望,则国家有澎湃跨越的能量。有更多好高校的好专业可选,这是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责任;让更多好学生匹配到最合适的专业中去,这是社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路径。今天,我们当为这8名放弃北大清华而自由逐梦的青年鼓掌——他們以身体力行的姿态,为新时代追梦青年画像;他们以独立理性的选择,为中国高教改革击鼓催征。

祝福他们梦想成真,唯愿社会及教育能真正听懂这份选择。

(选自“光明网”)

青年观点

丁慎毅:就应该让青年人彻底放开手脚,大胆去选择自己的道路;让学校在教学上真正转向以人为本,按照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让青年人的家长们不再把自己的意志捆绑在孩子身上。

董贺:高考志愿填报,并不意味着终点,它只是一次选择,关键还是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学校固然重要,专业是不是对自己胃口,也很重要。

刘世超:清华北大固然亮眼,但孩子未来的人生更重要,不以感恩母校绑架孩子的意愿,才是负责任的教育,为亳州一中点赞。

冰启:从学生的兴趣发展和尊重学生的选择看,这才是高中教育的进步。

王玉宝:这几名考生以自身人生理想为重,不为外物所累,听从内心召唤,实属不易。让我们为这种独立自主意识点赞。

猜你喜欢

清华北大清华大学名校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全国名校导数高考满分模拟卷(A卷)答案与提示
全国名校导数高考满分模拟卷(B卷)
“放弃清华北大”见证考生认知理性
深职院:高职中的“清华北大”
名校办分校,如何趋利避害
五室友被英国同一名校录取
考上清华北大的大神和你分享人生经验
打造技工教育的“清华北大”
一道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数学试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