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技工教育的“清华北大”

2014-03-12杨生文强音罗长生

职业·下旬 2014年2期
关键词:清华北大高技能新兴产业

杨生文+强音+罗长生

尽管大学生就业成了社会性的难题,尽管技工院校的就业率一直在95%以上,有的甚至学生没有毕业就被预订一空,尽管国家对技工地位的政策支持一直在加强,但是,还是有不少家长不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技工院校来学习。

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技工教育一直缺乏有实力、有影响的学校。

现在,这一局面可能被打破。结合《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未来的三年内,广东省准备投入3亿元资金,创建3所全国一流技师学院。广东省技师学院便是其中之一。

在三年建设期,他们将投入1.43亿元巨资,按照“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分步建设”的原则,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建成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专业、5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智慧校园、1个新兴产业高训中心,将学院打造成南方高技能人才硅谷,成为校园环境优美、办学理念先进、培养层次高端、品牌影响突出、教学设施一流的全国一流技师学院,不断提升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能力,培养专家型高技能人才,成为技师学院中的“清华北大”。

建设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专业——占领专业建设高地

“如果专业建设不行,成为技师学院的‘清华北大,就是一句空话。”院长黄志如是说。

因此,他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占领专业建设的高地,从而实现专业建设发展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形成以产业需求变化为导向,优化专业内涵的校企共建机制,成为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建设的示范。

回想起自己当年来到广东省技师学院任教,黄志感慨颇多。无论是最初当老师、教研组长、教务科长,还是后来当校长助理、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校长,他的注意力始终没有离开过一线教学,也一直琢磨着如何在专业建设方面走在国内最前列。

实现专业建设发展与现代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一直是他们专业建设的思想。1997年,在数控市场还很小的情况下,他们就第一个开设了数控专业;2004年,根据广东地区数控专业发展迅猛的形势,他们又第一个开设了数控维修专业,并在2009年成为了国家数控维修培训基地;近几年,根据房地产精装修造成大量污染的现状,他们又果断调整,率先在技工院校中设立了装修监理专业。

这些创举与黄志时时刻刻关心国家政策及地方发展的动态密不可分。在黄志脑海中,优秀的学生不能仅满足于成为高技能人才,应该能够关注行业动向,引领行业变革。基于此,他把学校教学定位于进入新兴领域,将教学管理的重点放在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

下一步,为了占领专业建设的高地,他们将从四个方面突破。

一是搭建校企共建专业三个平台。构建校企合作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校企合作中心三大校企合作平台,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扩大校企合作参与面。

二是完善校企共建专业六个机制。通过完善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共建教学资源、共建实习基地、共建师资队伍、共建教学评价,实现专业建设发展与现代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形成以产业需求变化为导向,优化专业内涵的校企共建机制,成为全国新兴产业专业建设的示范。

三是构建校企共建专业九个环节。构建“调研人才需求→创新培养模式→建构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开发教学资源→培训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环境→构建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模式”的专业建设环节,不断完善教育内容、队伍建设和内部管理,积极改革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办学模式和评价模式。

四是校企双制共建5个品牌专业。他们将与30家全国知名企业(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5家)开展“校企双制”办学,强化校企双制办学的广度和深度,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3个工种的职业标准,实现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紧密切合职业标准,提升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与4家国内外知名院校或机构开展合作办学,引进国际先进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院技能人才培养水平与国际接轨,不断提升学院的国际知名度。学院将建立专业研发、建设的运行机制,建成物联网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密检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5个一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品牌专业群,使学院国家级品牌专业增至8个。

建设五个首席大师团队——占领人才培养高地

“清华、北大不是一天建成的,它需要积淀,需要一个过程。大学是大树、大师汇集的地方。大学首先要有大树,才能够形成大师。技工院校尤其要沉淀出大师来。”院长黄志在采访中如是说。

占领人才培养的高地,是他们的第二大目标。他们力争建设一流的新兴产业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提高学院人才培养的综合实力,提升人才培养层次,探索专家型高技能人才研修培养机制,引领全国专家型高技能人才培养。

教师出身的院长黄志,熟谙为师、留师、用师之道。在留人和激励方面,他多次开创先河。

编外员工享受编内员工待遇,这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是个创举。首推此举的,便是院长黄志。几年前,为了留住一些有能力的编外教师,黄志提议学院让这些编外教师享受编内待遇,每年有20%的人可以享受编内待遇,受到了很多编外教师的欢迎。

让老师以工人的身份破格进入学校当老师,也是他们的创举之一。另外,早在2006年,他们便开创性地在全国首推“高技能人才津贴”标准。直到2009年,国家才增加了“高技能人才津贴”。

正是他们对人才的极大爱护,让学校凝聚力大增。一家上海的猎头公司曾花40万年薪要挖学院的老师,也以失败告终。老师们感觉到在广东省技师学院这个平台上,自己工作得非常顺心。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实践中,学院还突出了“三化五提升”师资队伍的建设特色。突出“一体化”“服务化”“国际化”的办学特色,并着重提升教师的教学、德育、实训、研究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在教职工中持续开展“爱岗敬业、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的“三爱”师德教育。学院还利用寒暑假,安排10天至1个月的时间,组织教师到学院实训车间或下企业进行培训。

为了实现“国际化”特色,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他们先后选派专业教师到美国、英国、奥地利、德国、加拿大、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香港地区,进行为期半年至一年的专业或课程开发进修培训学习。学院还立足广东,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积极与国外知名院校合作,开展合作办学、技能人才培养标准研究、课程开发建设、科研课题研究、技术项目研发等合作,成效显著。

在此基础上,他们倡导“大师”培养,特别是年轻教师要认真做好职业规划,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学院为老师所设定的目标是:2~3年成为技师或高级技师;4~6年成为学校骨干教师或企业技术工程人员;7~10年成为专业、学科带头人,成为高素质的一体化专家型高技能人才和企业经营者。

在全校教职员工的努力下,学院确实涌现出了不少“大师”:3位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广东省政府技能型专家特殊津贴;1位教师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位教师被授予“全国先进教师”称号;1位教师获“全国高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5位教师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下一步,学院还将在现有基础上,推出两大举措。

举措之一:着手校企双制培养技能人才,力争成为全国新兴产业技能人才培养的骨干。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编制物联网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密检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5个新兴战略产业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评价体系等,改革创新一体化教学模式,成为全国新兴产业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示范校。

改革一体化课程内容。开发和参与开发出版一体化教材不少于每年45本,在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专业论文不少于每年95篇。构建教研教改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引领全国技工院校教研教改,部省级教研成果不少于每年70项,其中部级不少于每年25项,建设26门课程教学资源库。

建设高端师资队伍。打造一支德才兼备、技精善教的一流师资队伍,高层次一体化教师占专业教师的60%以上,培养专业带头人(名师)12名、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教师6名。

夯实人才培养硬平台。学院将投资4840万新建一栋“新兴产业高训中心”大楼,购置7905万元的高端先进设备,建设物联网综合教学实训室、新能源汽车实训中心、五轴加工中心、无损检测实训室、移动互联网开发实训室等一批设备一流、完全符合一体化教学需求的实训室。

完善人才培养软环境。校园规划布局合理、文化氛围浓厚、环境整洁优美,占地面积达300亩,建筑面积达21.5万平方米,并投资1460万建设智慧校园,充分利用先进的感知、交互、控制、识别等信息化前沿技术,整合现有信息化资源和设备。

举措之二:校企双制共建5个大师工作室,引领全国专家型高技能人才培养。

打造5个首席大师团队。构建5个由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教师和全国技术能手担任首席大师、学校一体化骨干教师担任教学导师、行业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工作导师、高职院校专家教授担任科研导师的大师工作室团队。

建设校内校外两个校企双制技师工作站。通过校企远程实景教学数字化平台,在校内课堂教学中可随时还原企业车间等场所真实工作场景,使学生能够快速、直观了解实际知识运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处理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创建一个讨论平台,把实际工作者、学生、教师、专家或工程技术人员等一起融合到一个教与学的平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承担6项具体工作任务。通过校企双制,承担专家型高技能人才(具备技术研发能力的技师、高级技师)研修培养;承担一体化骨干教师培训;指导技能人才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研发和完善新兴产业职业鉴定标准6项功能,不断创新专家型高技能人才研修培养机制,引领全国专家型高技能人才培养。

提升学院人才培养层次。高级工以上培养层次达80%以上,成为专家型高技能人才研修基地,为世界技能大赛输送选手。连续三年参加省级、国家级竞赛并获奖,其中在国家级技能大赛中获得前5名的不少于3人,有至少1名选手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并获奖。

建设智慧校园——占领信息化建设高地

建设智慧校园是他们的第三大目标。

他们将重点建设智慧教室系统、感知校园系统两个智慧校园管理平台。把智慧校园管理平台与学院现有的各种数字化平台进行全面整合,做到应用范围最大化、资源利用最大化、工作效益最大化,切实提升学院信息化水平,为一流技师学院的创建提供良好的软环境,成为全国信息化校园、平安校园、美丽校园的样板。

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目前,学院已完成校园骨干网和部分应用系统的建设,其中包括校园监控、一卡通、核心示范课程系统、资源库、网络教学平台、校企合作管理系统、校园综合管理系统等,为学院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下一步,他们将以物联网、云计算为核心,依托互联网、通信网、物联网三大网络信息环境,充分利用先进的感知、交互、控制、识别等信息化前沿技术,整合现有信息化资源和设备,为校企双制教学改革提供硬件平台;为决策层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为管理层提供高效的管理工具;为师生提供安全、舒适、便捷、高效的学习空间,建设平安和谐、便捷服务的综合数字化智慧校园。

智慧教室。将互联网、通信网、物联网三网进行融合,实现相互之间数据应用共享。提供一个人与人、班与班、校与校、学院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式的高效直观的教学环境。

感知校园。在校园内老师、学生、汽车、路灯等人与物进行感知,获取人与物的基础数据,对校园内的人在任何地方可以随时按需服务;对校园内的安全、交通、设备等实施监管,为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捷、高效的学习生活环境起到保障作用;通过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提供科学的决策数据,为管理层对学院未来发展规划提供真实的数据依据。

建设新兴产业高训中心——占领高端实训高地

目前,广东省技师学院已达到万人在校生规模。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院现有实训条件已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创建全国一流技师学院建设项目又将重点建设5个新兴专业,重点建设5个大师工作室,为以上建设提供实训场地,拟建一栋新兴产业高技能实训中心。

这个实训中心将重点建设物联网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密检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5个新兴产业品牌专业高端实训室,为相关专业高端实训室、大师工作室、校内校企双制技师工作站、专家型高技能人才研修基地建设提供硬件支撑。把其建成设计独特、布局合理、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绿色环保,集技能培训、产品研发、竞赛集训和技能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兴产业的高技能实训基地,使其成为全国一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

通过高训中心的建设,构成由先进制造技术实训中心、物联网实训中心、新能源汽修实训中心、网络技术应用实训中心、精密检测技术实训中心组成的校内实训基地,满足学院高端发展的需求。

通过高训中心的建设,使校园环境更加优美,实训条件大为改善,校园布局更为科学合理,整体功能得到极大提升。

通过高训中心建设,为承办相关专业群的省级、国家级技能竞赛,国内和国际的技术交流,乃至为承担世界技能大赛人员选拔、选手集训,培养世界技能大赛指导专家,承接世界技能大赛,开展世界技能竞赛研究等提供场地保障。

新兴产业高训中心为承担5个大师工作室的工作场所,为广东或全国培养新兴产业的高技能人才,为广东加快产业化升级转型提供技能人才,为校企双制办学、产学研结合提供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平台,使学院社会服务和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将企业的生产设备、生产车间、技术标准及企业的管理规范引入新兴产业高技能实训中心建设,按企业化要求组织教学生产与科研。新兴产业高技能实训中心各类实训车间按生产流程、工艺流程、技术流程来规划和布局,创建新兴专业的实训教学设备、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方法、真实或仿真的工业氛围,为学生创造出真实的生产实训环境,达到校企双制培养新兴产业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创建南方高技能人才硅谷——打造技工院校的“清华北大”品牌

“无欲则刚”这是记者看到的黄志的一幅书法作品。整个作品刚柔相济,挥洒自如。其实,黄志的性格也像他的书法作品一样——刚柔相济,挥洒自如。

作为一名校长,黄志是低调、淡泊的,他说自己现在很满足,淡泊名利,无欲无求。这一点,可能与其家教有关。他说,爷爷是他们老家第一个实行火葬的人,父亲是老家第一个实行水葬的人——骨灰撒在了洞庭湖里。每次回家的时候,黄志都要在洞庭湖里装瓶水,带到广东,寄托对父亲的哀思。

黄志自己不要名不要利,却一直为技工教育、技工学校、技能人才扬名要利。

校园里的“技能星光大道”,是广东省技师学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用78位优秀毕业生的照片做成的路标,就像大海中的巡逻灯,照亮了学弟学妹们的前程,也彰显着广东省技师学院的品牌。

学院校史馆内,陈列着学院100多位师生所获的各种奖杯。其中,3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教师奖状,熠熠发光。

曾福辉,模具钳工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200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一项专利已投入生产,两个国家级荣誉,三个省部级荣誉。

钟锋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201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世界技能大赛模具制造项目中国集训基地优秀教练员,2005年获全国技术能手。

温石化,数控加工专业,2013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代表广东省队参加全国总决赛荣获全国第一名,并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

……

这3名曾经的广东省技师学院学子,如今已成为学院的教学能手,在学院的沃土上成长,为后辈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近3年来,广东省技师学院选手在国家级一类技能大赛中就有一等奖者5名、二等奖者2名、三等奖者2名,有2名学生还入选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模具制造项目国家集训队。

“崇德尚技,博学精工”,这是黄志手书并挂在其办公室的书法作品,也是学院的校训。他希望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崇德尚技、博学精工,希望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能“立身于技,成就于工”。

“广东的产业升级,一定是重推新兴产业。”现在,新的号角已经吹响。黄志和他的战友们开始了新的征程——创建南方高技能人才硅谷,打造技工院校的“清华北大”品牌。

“我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用简单的话来说,如果世界500强企业需要的是硅谷的高端技能人才,那么我要让南方的高精尖企业在需要高端技能人才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广东省技师学院!”黄志这样告诉记者。

“一年打基础,二年成示范,三年创一流”,是他们近期建设发展的目标。他们将围绕目标竭尽全力,铸就南方高技能人才硅谷,打造技工教育品牌,用心血和汗水谱写壮丽诗篇,向世人展示灿烂辉煌的技工教育画卷!

(注:封面人物背景为黄志院长书法作品)

猜你喜欢

清华北大高技能新兴产业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放弃清华北大”见证考生认知理性
深职院:高职中的“清华北大”
清华北大:相爱相杀的TOP2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