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涯适应力:新时代高校青年大学生创业的新动能

2019-09-10伍康钦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适应力大学生创业创新创业

伍康钦

【摘 要】 创业乃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动能。直击现实,高校青年大学生创业困境呈现着显性问题与隐性危机双重并存。创业意愿的缺乏、创业意识的淡薄等显性问题,创业激情的沉默、创业自信的缺失、创业文化的疏离等隐性危机,急需寻求一剂良方来解决问题,正确引导高校青年大学生对创业发展的生涯关注,完善高校青年大学生创业发展的生涯控制,挖掘高校青年大学生创业发展的生涯好奇,培育高校青年大学生创业发展的生涯自信。

【关键词】 适应力;生涯适应力;大学生创业;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19)05-0026-03

生涯适应力(career adaptability)是个体面对当下或长远的生涯环境中可能出现的不可控因素的自我适应与调整,寻求个体与环境交互、协调、管控,以实现生涯适应的心理过程。它包括“生涯关注(career concern)、生涯自主(career control)、生涯好奇(career curiosity)和生涯自信(career confidence)。”高校青年大学生创业,其本身就是在错综复杂环境中运行,通过不断适应外部环境,加强风险控制的防范,以满足自我发展需要。因此,生涯适应性的强弱程度,在某种意义上,直接关乎着新时代高校青年大学生创业的成败。

一、直击现实:当下高校青年大学生创业困境的显性问题与隐性危机双重并存

麦克思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研究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大学生畢业即创业近五年创业率从最初1.6%,增长到现在3.0%。”从数据上而言,增长率已经接近翻一番,遗憾的是“大学生创业平均成功率不足5%”,在举步维艰之时,“3年后有超过半数的人退出创业”。在高校青年大学生创业窘境凸显的情况下,如何不曾停歇地推动当代高校青年大学生创业成为当下高校创业教育的难点问题。

(一)显性问题

1.创业意愿的缺乏

麦克思研究院关于中国大学生2016年就业报告蓝皮书调查数据的考量显示,“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率仅为3%,远低于发达国家大学生自主创业率”,毫无疑问,一方面,体现了我国现阶段大学生自主创业率低,另一方面,也直接揭示了当下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缺乏,创业生涯过程中内生动力不足,以致个体成就欲望、风险管控、自我效能难以激发。然而,有研究发现,“意愿一般受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控制感三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对待创业行为的看法以及个体对创业能力的感知,会影响其创业意向的强度”。当然,行为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控制感这三者是受到一定历史文化因素的掣肘。

现在“天子娇子”的光环仍加冠于高校青年大学生群体,在经济下行压力尚未逆转的情况下,“学而优则仕”这种传统思想观念导致个体容易追求安稳环境,并无限制地膨胀下去,以致原本精神抖擞的高校青年大学生沦陷为“仕途文化”的附庸,个体创业意愿缺乏便应运而生。

2.创业意识的淡薄

考量我国高等学校青年大学生创业发展历史与现实,不难发现,青年大学生创业成效不尽如人意。表现在:

宏观方面,国家顶层设计层面缺乏对创业生涯的关注。美国高等教育最早关注并融入“创业教育”元素,并在上世纪40年代率先将“新企业管理”的创业教材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当中。我国高等教育开设创业通识教育课是源于上世纪90年代,直至1997年,清华大学最先在国内开设创业教育,但仅此作为选修课程,授课形式以简单培训、讲座等普及创业基本知识,尚未将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必修课。微观层面,个人自主创业意识淡薄。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制度的毒瘤仍然挥之不去,无论是家庭,抑或是学校,都习惯性将“学业关注”取代了“创业关注”,拼高考、读名校、冲考研、攻博士成为每个校园里高校青年大学生人生的学业情结。2017年我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报告数据显示,应届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3.0%,与2016年和2018年的3.0%、2.9%持平。基于上述宏观与微观层面的表现,以及大学生就业数据的显示,间接地体现了大学生创业意识淡薄。

(二)隐性危机

1.创业激情的沉默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创业教育体制与机制中,过于注重了创业教育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创业实践激情的开发,于是,创业内驱力的激活被大打折扣。除此之外,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参差不齐,也成为阻塞创业激情的客观因素。

譬如,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或者职业规划与发展的课程,授课教师绝大部分由学工人员或者行政人员担任,他们缺少创业实践的经历,难以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嵌入创业实践的激情,从长远看,这种创业教育体制与机制,不利于高校青年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形成的长效机制。当然,就外部创业环境而言,资金链的断裂或者融资难也是导致高校青年大学生创业激情不足的重要原因。

2.创业自信的缺失

创业自信作为创业者尤其作为高校青年大学生群体,是一种宝贵的心理资源,它能为整个创业过程的健康平稳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从外部环境角度而言,创业活动本身是一项集风险性、复杂性、挑战性的实践活动,在一定意义上,这些因素又阻断了大部分高校青年大学生人从事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果断性。从群体性质角度而言,剖析高校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不难发现,他们既有雄心壮志创业的内心憧憬,又有情绪跌宕起伏的内心盲动;既存在思想灵活、观念前卫,又有缺乏理性思考、系统筹划。加之他们长期生活在条件相对优越的环境下,间接影响着他们的人生态度和成长阅历,相应地,在整个创业生涯中,一旦遇到外部因素各种阻挠,起初创业热血方刚与现实受挫打击形成鲜明的对比,原本渴望创业成功的欲望瞬间一落千丈,导致高校青年大学生容易产生创业倦怠,创业自我效能感、获得感、幸福感随即被湮没,创业自信自然而然地受到冲击,甚至是泯灭了。除此之外,现存创业教育缺乏系统化的、正规化的、个性化的创业心理指导,创业人文关怀难以被激发,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创业人格自然而然地难以形成。

3.创业文化的疏离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引领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然而,当前我国在高校青年大学生群体当中所塑造创业文化,未能有效地传承着我国创业实践中沉淀下来的商业文化和价值理念。比如缺乏粤商文化中的敢为人先与勇于创新精神、晋商文化中的进取与敬业精神、徽商文化义利之道与诚信尚德精神、闽商文化中敢冒风险与爱拼会赢精神,缺乏将传统创业文化精神的精髓融入到当代的创业实践当中。

相反,当前创业文化趋于功利化的发展,催生了一系列诸如“赚大钱”“一夜暴富”等浮躁的创业心态,潜移默化地扭曲着创业文化的精神内核,异化创业文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需要、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不再是创业文化终极发展目标。除此之外,利润最大化作为创业者首当其冲的目的,以致创业者社会责任疏远,假冒伪劣、污染环境、危害安全等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行为随之而生,创业文化的良性发展难以为继。

二、走向应然:生涯适应力助推高校青年大学生创业的新动能

生涯适应力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是在适应——不适应——适应、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循环中不断进行内外的调整,以实现与环境动态的协调,进而追求成长与发展的过程”。显然,成功创业在整个生涯适应力中必然经历了质量互变的过程。因此,急需寻求一剂良方,解决高校青年大学生在创业活动中出现显隐性问题。

(一)引导高校青年大学生创业发展的生涯关注

生涯关注,基于个体生涯未来为出发点,关注和关心未来生涯中可能存在机遇与挑战,以提前做好生涯适应的准备,筹划和关注“我有未来?”(Can I have a future?),培育一種进取向上的生涯人格特质。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个人、家庭、学校三方联动,积极推进高校青年大学生对创业生涯的关注。首先,高校青年大学生积极转变观念,关注当下社会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人才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环境之“变”与个体之“应变”成为高校青年大学生群体生涯关注的切入点,融入自我特质和创业环境认知进行剖析,以生涯未来为目标,在不确定的生涯未来,提前做好生涯适应的准备,提升个人在创业中环境适应、风险承担、成就意愿,激发高校青年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意愿、创业激情,增强个人创业自我效能感。其次,学校将提升就业关注转变到创业生涯关注上来,在职业生涯规划或者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上,积极创设生涯关注渠道和平台。“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好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关注个体生涯内心关注与体验,引导高校青年大学生群体推进生涯关注、识别创业机会、捕捉创业商机。最后,家庭积极支持高校青年大学生创业,改变计划经济时代滞留的“统招统分”思想和概念,扫清他们在创业生涯中关注的障碍,积极关注高校青年大学生创业、关心高校青年大学生创业、关爱高校青年大学生创业,倾听高校青年大学生创业失败心声,让高校青年大学生群体在创业生涯关注中得到更多心理支持资本。

(二)完善高校青年大学生创业发展的生涯控制

生涯自主又称为生涯控制,是个体为适应未来的生涯目标。它主要回答了“生涯未来由谁来拥有或者决定(Who controls the future?)”的问题。现实生活当中,高校青年大学生群体当中的“啃老族”“富二代”“草莓族”等现象层出不穷,他们的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不匹配,显然,这时的生涯适应力还是处于原始哺乳阶段,对未来生涯目标选择处于迷茫状态而缺乏生涯的自我控制。再者,当下高校青年大学生群体,他们也表现着缺乏生涯自主设计能力。比如,受家长意愿指引下去公考等,那么,直接导致了自主创业念头被封杀在传统或家庭观念的枷锁中。

此外,根据自我人格特质进行创业生涯的探索,培育未来生涯的规划能力与决策控制能力,在生涯未来不确定性的环境中,能自觉面对、自律管控、自主适应,促进自身与生涯环境的良性互动。同时,高校“积极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树立崇尚创新、创业致富的价值导向”,培育个人对创业生涯未来憧憬持有自我效能感、希望感、获得感、幸福感,对创业生涯未来持有积极心态。

(三)挖掘高校青年大学生创业发展的生涯好奇

生涯好奇是“个体积极地探索周围的环境及自己的生涯角色,对自我和未来愿景形成认识”,它主要是为个体创业生涯适应解决“生涯未来我要做什么(What am I going to do in the future?)”。当前我国高校青年大学生群体创业生涯好奇水平较低,自主创业目标不明确,对探索未来创业生涯愿景缺乏好奇和关注。在个人的自我角色方面,譬如,自身状况、技术技能、知识能力等,难以根据个人情况自我分析,发现并捕捉创业机会。在周围环境的探索方面,创业文化尚未深入人心,难以营造敢于创业的创业环境和社会氛围。当然,中西方文化差异也是导致高校青年大学生创业生涯好奇缺失因素之一。比如,西方受人本主义思想影响,塑造了敢于冒险、自主选择的性格;相反,中国受宗族文化影响忽视了个人的自主性,偏重于和谐稳定、安分守己。

积极挖掘高校青年大学生敢于尝试、乐于冒险、敢为人先等创业心理素质,营造“能创业、敢创业、好创业、乐创业”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一方面,宽恕和允许个体创业失败,积极为创业失败者给予心理疏导与心理支持,因为创业实践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是经历无数次尝试、修正、再尝试的循环往复的质量互变过程,另一方面,挖掘个体外在心理表现,诸如责任感、价值观、幸福感,增进对生涯未来持有兴趣、热情、憧憬的觉醒,将创业实践活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重构个体生涯好奇。

(四)培育高校青年大学生创业发展的生涯自信

生涯自信是个体对生涯未来实践中的自我行为与价值,所呈现出来的自我赞同与肯定,并在长期生涯中形成的一种持续而坚定的信念,以提升生涯自我效能感。由此可见,生涯自信,第一,它是对自我生涯的一种肯定与认同;第二,它是在生涯实践中形成,并非是空洞的理论说教;第三,它是生涯自我效能感的体现。它主要围绕着“我能做到?(Can I do it?)”进行一种创业自觉的自我分析,这种创业自觉能激发个体创业意愿,点燃个体创业激情,在创业实践中塑造个体自信的创业文化。

培育高校青年大学生创业生涯自信,首先激活他们创业意识的自觉性,发挥创业主体主观能动性,朝着创业计划并付诸行动以实现创业目标。除此之外,提升个体创业素质是创业自觉的内生动力。尤其是提升个体责任管控能力、风险抵御能力、心理抗压能力、挫折承受能力等素質,增强个体创业心理素质,以促进个体创业自信。不可否认,良好的政策导向也是激活创业自信的外部心理资本。为此,“完善创新创业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扩大创业投资,发展创业服务,建设创业创新平台等方面构建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支持体系”,为高校青年大学生创业提供物质与心理支持,促进高校青年大学生创业自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Savickas,M. L.,Porfeli, E. J.Career Adapt-Abilities Scale:Construction,reliability, and measurement equivalence across 13 countrie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12(3):661-673.

[2]麦克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3]麦克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4]Douglas E J,Shepherd D A.Self-employment as a career choice:Attitudes,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and utility maximization[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2,26(3):81-90.

[5]麦可思研究院.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147.

[6]2008-2009年度中国百姓创业致富调查报告[R].北京:清华大学创研中心,2009-08-19.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1.

[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S].2015-3-2.

[9]朱凌云.生涯适应力:青少年生涯教育与辅导的新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14,43(9):92-100.

猜你喜欢

适应力大学生创业创新创业
谈谈怎样的数学教学更能适应现在的高考
新媒体时代电视节目制作的适应力
“互联网+”促进大学生创业途径的思考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大学生开设特产专卖的社会意义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理念转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