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97-2016年《环球时报》涉美新闻报道内容分析

2019-09-10孙芳婷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内容分析环球时报

孙芳婷

摘要:本文选取《环球时报》1997-2016年共计20年发展中的一定样本为研究对象,旨在呈现《环球时报》国际新闻报道的特点,向读者展示以《环球时报》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纸媒在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方面的坚持。

關键词:《环球时报》;涉美新闻;内容分析

一、新闻采写角度

(一)报道类型

《环球时报》涉美新闻报道类型差异较大,通讯占比超过60%,而作为主流报道形式的消息仅仅只有25%,这样一种通讯占据主力新闻的现象在2008年以前更加明显。

2008年之前,《环球时报》涉美新闻,普遍是轰动性的大事件,以及由此衍生的一系列“蝴蝶效应”,例如2001年“9·11”事件及后续衍生出的美国出兵伊拉克、干涉伊朗、参与中东混战,以及2007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大爆发等。

2008年以后,新闻消息数量迅速上升,通讯数量减少到43%左右,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美关系的日益密切、文化软实力越来越受到重视等诸多原因,中国报纸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美国本土新闻,以及各种社会文化类新闻。反映出《环球时报》涉美新闻更加多元化,从多维度、多角度、多层面出发,揭示了一个更加真实客观的美国形象。

(二)选题类型

新闻选题作为判断媒体倾向的重要依据,正面、中立和负面新闻的取舍可以体现报社的新闻偏好,进而反映报纸的新闻倾向性特征。

在笔者所抽取的新闻样本中,《环球时报》涉美新闻在选题角度方面出现了较大的不均衡表现,中性新闻报道有360条,占比61%,这一点符合新闻报纸客观中立的定位,负面报道202条,占比34%,正面报N25条,占4%。

报纸作为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的“代言人”,中性新闻选题占据绝大多数毋庸置疑,然而《环球时报》中负面新闻(34%)与正面新闻(4%)差距较大,且并未呈现出明显的年代差异。因为美国在国际社会扮演一种经常干预他国内政外交的“多事者”角色,频繁参与到国际间地区性矛盾的争端之中;负面新闻对于读者的视觉刺激往往高于正面新闻,多数情况下,负面新闻更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新闻编辑角度

(一)报道数量

《环球时报》创刊之初,涉美新闻数量非常少,境外新闻关注点集中在日本、东南亚等国家,随着中美关系、中欧关系的升温,报纸开始逐渐将视线转移到欧美各国,特别是美国。《环球时报》不同年代涉美新闻数量波动较大,但是整体上依然呈现上升态势。

2000年之前,单月条数稳定在15条左右;2001年到2007年间,涉美新闻月均条数基本达到30条;2008年到2013年,新闻数量近一步增加,月均涉美新闻数量超过40条。2001年和2009年涉美新闻出现两个高峰期,2001年“9·11”事件发生之后,一时间美国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美国经济持续低迷,2009年间涉美新闻集中报道美国经济方面。

(二)新闻篇幅

报道篇幅方面,800字以内的新闻报道共计201条,绝大部分是消息和短通讯,800-1500字的新闻214条,1500字以上的长篇新闻通讯172条,通常以整版形式呈现,大版面、长篇幅叙述新闻事件,并发表本报观点。

三、新闻报道倾向

(一)报道主题

涉美新闻以时事政治、军事为主,作为人民日报社旗下的子报品牌,时政新闻为主要报道内容的传统由来已久。《环球时报》中长篇新闻报道占整体新闻的30%,时政、军事新闻占总体的63%左右,三者存在很高的重合率,涉美报道采用长篇幅、大版面报道的新闻经常是与美国时事政治和军事相关。

(二)报道倾向

《环球时报》以严肃新闻报道为主,站在客观中立的立场,符合新闻报纸的原则和定位,样本中的客观中立新闻占比约89%。统计结果表明报纸中负面新闻呈明显上升趋势,随着样本的增多,负面新闻数量会逐渐与正面新闻拉开较大差距。《环球时报》致力于打造“时效性强,有独到的见解,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新闻、评论文章。”分析结果显示:报纸能够以国际化视野,审视和报道各种新闻事件,表现出对新闻价值的高度把控能力、对国际局势的准确判断能力。

《环球时报》涉美新闻报道能够做到报道平衡、张弛有度,坚持新闻客观性与真实性原则,在时政、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等不同类型的新闻报道中,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多面性的美国形象。

(作者单位:新疆新媒体中心)

猜你喜欢

内容分析环球时报
本报调整刊期
改革开放以来幼师学前心理学教材发展演变历程
“老人摔倒”新闻正面报道的负效应研究
2016年《中国日报》“两会”数据新闻报道研究
从《远程教育》35年载文看远程教育研究趋势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订《环球时报》 看2010年的世界
本报五一期间休刊
环球时报负责人将与读者在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