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思政”建设思路探究

2019-09-10王卓亚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经济法新媒体时代课程思政

王卓亚

摘要:新媒体时代,高校的教学模式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辟经济法“课程思政。建设思路的新模式和新途径。在全国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全方位育人的形势下,将与思政课紧密结合的经济法课程作为开展“课程思政”的试点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在经济法授课内容中融入对学生思想品德、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的教育,采用多媒体和互联网相结合的多种模式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之才。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思政”

一、经济法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与思路

经济法课程作为思政课程的优先试点课程,需要打破传统模式,基于市场经济对商务人才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不同行业企业营运流程的把握,以企业经营活动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为主线,从商务人才必备的职业道德与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出发,以法律权利的行使与保护为核心,以实践需要整合理论知识,以专业知识、法律知识、职业道德修养三者相结合的方式,将专业课、法律课、思政课融为一体,使学生养成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和风险风范意识。课程建设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跨学科合作教学团队

建立一支具备学生管理经验的辅导员、授课教师及企业实务导师相结合的跨学科合作教学团队,有利于课程建设过程中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交流,有利于教材融入多学科领域的知识。

(二)運用多媒体的教学形式

利用学院便捷的网络资源、硬件设施及实训基地,采取多媒体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直观地掌握课程内容。

(三)实施在实习中发现法律、学习法律的教学形式

根据高职院校重视实践的特点,推出多种实习、见习、顶岗等实习方式,通过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接触法律纠纷的反馈,及时了解企业容易出现的法律问题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法律知识与工作生活联系的紧密性,发现问题随时解决。

(四)引入多样化平价体系

对学生的评价采取多样化结合的模式,平时课堂表现作为成绩考核的突出重点,通过专题讲座任务、小论文、职业道德素质总结、心得体会等作业的布置,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平时成绩考核时涉及职业道德素质的总结,期末考试采用实地调研企业经营中法律问题的报告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企业现实经营中所遇到的实际法律问题,并总结获得的启示和职业道德素质要求。

(五)建立立体化学习平台

在新媒体时代,通过建立学习网站、学习交流平台、网络社区、QQ群、政府、协会网站链接等网络资源,使学生在课堂之余随时学习课程知识,随时对发生的最新案例进行讨论,随时将疑问反馈给老师,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和地点。

二、经济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拟一节课为例

以某商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开设的经济法课程,详细介绍与思政内容的融合,主要通过以下流程实现:

(一)以案说法

摒弃传统法律教育重理论和概念的模式,针对高职院校非法学专业学生无法理学基础的现实,课程设计上先讲案例,选择学生喜闻乐见、关注度高的社会热点现实案例,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如在讲授商标法的商标侵权部分知识时,提前布置小组作业——蓝色风暴商标侵权案,课堂上让该小组同学派代表先简要介绍案情,锻炼其信息收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启发思考

进而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带着问题进入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出的问题要与本节课内容相关,属于案例中法官审判的焦点问题,一般标准答案并非显而易见,站在不同角度观点不同。如:蓝色风暴案的重点是商标侵权中混淆的方向发生变化,提出的问题紧贴本课的内容。

(三)精讲理论

讲解案例中所涉及法律知识时,精讲重要的知识点和与案例相关的法律规定,不必长篇大论,通过多媒体方式图文并茂,直观展现知识。

(四)小组辩论

学生分为原告和被告两方,在课下提前收集相关背景知识和材料,进行小组分工后,双方提炼观点,组织小规模辩论,重现法庭辩论场景。

(五)总结经验与职业道德引入

分别由原告和被告双方总结该案的经验教训和启示。学生意识到商标权对企业的重要性,总结未来从事营销策划工作时应重视法律,避免侵权风险减少企业违法损失。进而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法治”“敬业”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道德引领和升华。

猜你喜欢

经济法新媒体时代课程思政
浅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
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大数据时代经济法的完善路径探讨
大数据时代经济法的完善升级路径分析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