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猪迎春贺吉祥 年节知识送万家

2019-09-10

文萃报·周二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豆包爆竹寓意

春节食趣

美食是中国人过年的重头戏,每一道菜都蕴含着人们对新年的期待和祝福。来看看不同地方的人们是如何通过美食来庆祝佳节的。

北京:作为首都,北京的节日气氛来得更为热烈,烤鸭、红烧鱼……都是餐桌上的“熟客”。其实,与这些“大菜”相比,一些点心反而更受人们的喜爱。老北京人家里要打“豆儿酱”——一种由肉皮、豆腐干、黄豆、青豆、水芥做成的凉菜,此外还有“芥末墩儿”,也是一种凉菜,用来佐酒和开胃。

上海:“鳗影高悬,鲞味四溢”,是上海人春节最有味道的写真,清蒸鳗鱼卷逐渐成为上海人过年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

广东:“发财就手”在广东年夜饭的餐桌上必不可少,它实际上指的是发菜蚝豉炖猪手,而今发菜并不提倡吃,生菜的利用则更多一些。发菜或生菜,粤语中都有“发财”“生财”之意。而“蚝豉”,有“好事”的谐音;“猪手”则意指“就手”,即得心应手。

东北:“粘豆包”也叫“年豆包”,顾名思义,就是过年时包的年饽饽。粘豆包是东北人春节期间喜欢吃的一种粘食,用黄米面和小豆馅自制而成。粘豆包是全家人一起在年前包完,并在过年时一起吃,预示着全家幸福、美满、和谐。

四川:四川人过年前家家户户都要灌几斤香肠,一眼望去,每家的窗台阳台上挂着一条条整整齐齐、红白相间、泛着诱人油光的香肠。对四川人来说,没得香肠,就没得年味!

江苏:“廿八,把面发;廿九,蒸馒头”,在除夕之前的这两天,按照传统习俗每家每户一定要蒸上几锅面食,发面和蒸馒头的习俗就取来年发大财、日子过得蒸蒸日上的好彩头。

湖南:红烧水鱼和湘辣肘子是春节必点之菜,这两道菜分别寓意“纵横天下”、“家肥屋润”。

福建:福建闽南人春节第一餐吃面条,寓意“年年长久”,新年吃长寿面是预祝寿长百年,有“长命富贵”“福长禄深”的吉祥寓意。漳州一带吃香肠、松花蛋和生姜,寓意“日子越过越红火”。

江西:江西鄱阳湖区第一餐要吃饺子和鱼,意为“交子”和“年年有余”,有的在饺子中放糖块、花和银币,意味着“生活甜蜜”“长生不老”“新年发财”。

安徽:八宝果饭,寓意甜甜蜜蜜,新年好福气。

江浙:江浙一带,过年必吃年糕和汤圆,寓意“步步高升”以及“团团圆圆”。

广西:广西人过年家家户户要包粽子,提前两三个星期就要备好用料。人们更把粽子当作是一种吉祥物,年年粽年年中。

山东: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过年吃豆腐,来年更幸福。

春节识趣

“春节”从前不是节日

中国历史上的“春节”一词,不是节日,而是特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汉书·杨震传》中有载:“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到南北朝时,“春节”是泛指整个春季。

压岁钱其实不是“钱”

压岁钱其实不是“钱”,而是铸成钱币形状的辟邪品。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名叫“祟”,每年除夕夜里出来害人,压祟钱就是专门用来吓走“祟”的。

“福”字倒贴有讲究

大门上的“福”字不能倒贴,在民俗传统中,水缸、垃圾箱和柜子才要倒贴福字。为了避讳在倒水和倒垃圾时把家里的福气倒走,便在这两处倒贴福字,巧用“福至”来抵消“福去”。

最早的爆竹真的是竹子

關于爆竹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当时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而新年起床第一件事也是爆竹。

后来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汉族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

正月不理发

“正月不理发”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认为春天应该让头发散开自由生长,而不该剪断,诊察发爪可以断重病、决生死,但“剃头死舅舅”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拜年抱拳有学问

男子拜年抱拳要“左抱右”,中国传统习惯尚左贬右,所以抱拳时要用左手包右手,此谓“吉拜”;如果右手包左手,则称为“哀拳”,是向别人报丧或求饶时使用的手势。女性抱拳则相反,但女子不抱拳,只压手。

春节礼趣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这个习俗,从古代流传至今,仍然是每年春节中重要的一部分。古时的“拜年”意为晚辈向长者拜贺新年。

随着网络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拜年不仅仅只局限在亲朋好友之间,同事,工作伙伴,甚至网络上的陌生网友,都可以彼此祝福;拜年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曾经风靡一时的短信拜年,微信中的群发的新年祝福语,都已经过时了,让我们来看一看最新拜年方式都有哪些吧?

感受一下群通话的问候

现在的微信群里,不止能够发红包,而且还可以在群中来一个视频群通话,多人版的视频聊天,即便不能相见,也可以共同感受热闹的氛围。

来一段红红火火小视频

除了文字和语音,视频拜年也成为了这两年热门的拜年方式,微信里的小视频简单直观,传播方便。此外,美拍、美颜相机、潮自拍、B612等多种视频录制app,不仅可以录制拜年视频,还能够选择动态的装饰物,又可爱又红火。视频的链接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在各种社交软件大范围传播。过年时,用这些APP给大家拜年,还能收获很多陌生网友的点赞,是不是感觉年味更足了呢?

零时差的直播拜年

在视频直播火遍网络的今天,拜年怎么能少得了直播这种形式呢?现在网络直播平台层出不穷,映客、一直播、花椒等众多直播APP里都可以进行同步直播拜年,还能进行同步互动,与观看直播的好友粉丝一起聊聊天,还能给大家展示一下家中此时的场景,与线上的网友共同分享过年喜悦,还没有时间的限制,可以说是一种十分人性化的拜年方式了。

春节俗趣

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早晨,一家人起床梳洗后,穿上新衣,给家里长辈拜年。吃完早餐后,出门走家串户拜访亲戚好友。如果有客人上门,要奉上糖果、蜜饯,或喝甜茶、咖啡,让客人“甜一下”,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

传统年俗中,初一拜年一定是长辈或者左邻右里,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

别忘了,初一这天是不扫地、不倒垃圾的。怕把财气扫没了。

正月初二:正月初二也是拜年,是“女婿日”,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是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的。而且新婚夫妇走娘家的规矩多,比如说带的礼物都要是成双成对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女儿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女婿上门给二老拜年,须送上鸡、猪脚面线、猪肚等丰盛的年货,然后欢欢喜喜地在岳父岳母家吃一顿团圆饭。

正月初三:据说,以前对去世未满一周年的亲人是在初三这一天举行祭奠仪式的,这一天不喜欢别人来拜年。或许是从除夕到初二,一直是忙碌并高兴着,有些累了,初三不互访拜年,刚好可以好好地休息一下,所以闽南顺口溜有“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得饱”的说法。

正月初四:正月初四是“迎神日”,亦称“接神日”。据说,农历十二月廿四日家家户户把诸神送上天庭,让这些神仙在天上欢度春节,同时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来人间善恶诸事。

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

正月初五:正月初五又被称为“破五”,这一天对于商家来说是个大日子,祈求一年财源广进,迎财神正是这天。

商店、酒楼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

(本版稿件综合《生活报》《新京报》等)

猜你喜欢

豆包爆竹寓意
不爱洗澡的豆包
红豆包的故事
模仿老鹰的乌鸦
除夕夜
“粘豆包”应写作“黏豆包”
特大豆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