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都市类周刊如何推进媒体融合

2019-09-10徐文娟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媒体融合

徐文娟

摘要:《安徽商报·橙周刊》创刊于2003年5月3日,至今已走过了16个年头。16年的时光里,《橙周刊》几经改变直至今日,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中,让我们一起回顾《橙周刊》的发展之路,浅析《橙周刊》的现状,展望都市类周刊媒体融合的未来之路。

关键词:都市类;周刊;媒体融合

一、鲜活源于新锐和精准定位

“橙”,鲜活的颜色,音同城市之“城”,《橙周刊》这份都市周刊创干U伊始,就有着明晰的定位——城市新锐文化周刊,以“城市文化、城市时尚、城市精神”为主旨。新颖的内容,高清的大图,简洁式排版,让这份周刊甫一出刊,就以不可抵挡的趋势,“席卷”整个合肥乃至安徽的报业市场。

在全国来说,作为一份新锐文化类的周刊,《橙周刊》的出现时间并不算早,上世纪90年代初,就出现了周末版,继而出现了各种周刊,1998年《申江服务导报》创刊,1999年南方报业推出了《城市画报》。但在此之前,合肥的报业市场上,只有一份名为《逍遥津》的老牌周刊,出自《合肥晚报》。对于当时的合肥来说,小资、时尚和文艺都还算是比较遥远,《橙周刊》选择在这个不太时尚的城市植根厚土,用笔给这个城市洒下了一道光。在《橙周刊》之后,合肥多家报社纷纷推出《她周刊》《8周刊》《今报》等周刊,主打都市时尚与文化。

二、精品栏目确定《橙周刊》的文化地位

《橙周刊》的品牌栏目自创刊时就已基本确立,“每周策划”“时尚”“情感”“口水”“专栏”“橙女郎”……尤其是“每周策划”,选题总是与合肥乃至安徽的人文息息相关,视角从地下摇滚青年到手拎大牌的“大牌”,从城市饕客到舌尖上的安徽,从长江饭店的前世今生到合肥的商业记忆,从徽州的桥到“新安画派”,从住在北京的胡适到全椒有个吴敬梓……《橙周刊》的策划选题涉及面非常广,生旦净末丑都可以登台亮相,既浸润着浓厚的安徽地域文化,又照顾到新锐的时尚一族。16年来,无论《橙周刊》如何变革,每期一个主打策划从未变过。

创刊十年时,读者们对文化的深度解读更加渴求,2014年,《橙周刊》特别推出周日阅读季,首期以三个版面做了贾平凹专访,从更专业的角度,解读文字、解读作家。此后,也基本顺延这个模式,每期采访一位名家,或者是以一个主题来听名家讲述,甚至荐书。在纸媒势微的情况下,《橙周刊》对文化的坚持可谓是一股清流,也牢牢地吸引住一批忠实的读者,十几年坚持不解。

十几年的磨砺,《橙周刊》成为了一个报业文化品牌,就连《橙周刊》人,也在安徽的文化阵营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份周刊曾推出近十位作家,出过两套作家方阵丛书,从《橙周刊》报道对象的列表中,走出过两位省作协副主席、一位省摄协副主席。

三、探索商业推广模式

2012年,都市类周刊在合肥的报业市场形成燎原之势,《橙周刊》顺势进行了一次大变革—将每周一次16版的周刊拆分为每周出版四期,每期8版,分别是“娱乐”“万象”“人文”“风尚”,加上原本每周一出版的环球周刊,安徽商报形成了从周一到周五,每天一个周刊的出版格局。期间还有教育周刊、家装周刊等,在最高峰的时候,当天的—份《安徽商报》中有7份周刊。

《橙周刊》的这次变革或许应称之为扩版,每期的目标读者定位更加精准明确,也为《橙周刊》的广告商业化提供了便利,以周五的《橙周刊·风尚季》为例,时尚和行走等栏目都先后获得商家的冠名合作。

四、转型探索与现状思考

随着《安徽商报》报纸版面的不断压缩,《橙周刊》的出版空间也逐渐压缩:从每期八版逐渐压缩到四版,接着《橙周刊·万象》在连续几期排不上版的情况下停止单独出刊,之后不久,“风尚”与“人文”进行了合并,每周四出版四个版……这份周刊的转型之路,迫在眉睫。

2018年,《安徽商报》专门组建了《橙周刊》融媒体工作室,力图打破现状。工作室成立后,最先做的就是打破报社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壁垒,推进跨部门合作。在内容上,策划选题在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变得更为接地气,推出了诸如《搜馆记》《我的宠物情缘》《独爱一座城》《端午端午》《盛夏的果实》《00后留学生在海外》《中国父母的“小欢喜”》等策划选题,有的结合热点、有的温情感人、有的将触角伸及海外,关注那些小留学生们的生活和思想。

文化是《橙周刊》坚守的阵地。近年来,《橙周刊》团队积极参与,打造出了《安徽商报》品牌活动“大家写”系列,《大家写凤阳》《大家写岳西》《大家写青阳》……让更多的人了解作家们的观察和笔触。

在形式上,《橙周刊》也进行了创新。尝试开发了音频节目“橙周刊·橙读秀”,通过对美文的朗读、声音的解构,来传递美。同时尝试开发短视频“橙视”,将专题策划以视频的形式来呈现,《新安江源头,有一座“没有垃圾的山村”》视频,紧扣时下垃圾分类社会热点,加之《橙周刊》的出品,让人眼前一亮。除专题策划外,《橙周刊·说书人》也是“橙视”的一部分,让作家用讲的形式,推荐一本书。这些内容一般通过周刊的微信公众号和微博来进行发布,就在前不久,《橙周刊》又推出了全新的e报电子版,在纸质刊之外,每周另加個4个版的e报电子版,配合以音视频、音乐,这样,真正实现了媒体的融合,能给读者更大的信息量、更好的阅读体验。

纸媒的不断压缩促使《橙周刊》向融媒体转型,但融媒体的发展又面临着流量之惑。如今许多受众的口味已经碎片化、快餐化了。你所拿出的产品,能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呢?到底是选择迎合读者,还是暂时牺牲流量,坚守信仰来慢慢引导读者呢?大概这是众多严肃媒体都面临的课题。《橙周刊》也无法跳出这个窠臼。其微信公众号自开通以来,已发表了162篇原创作品,阅读量一直未有较大的突破。推出的音视频作品在初次推出时,曾受到大量的关注,但是随后就进入了瓶颈期。当前已经过了公众号迅猛发展的阶段,如何在这样的形势下,熟练运用新媒体和融媒体平台,将这份已经16年的周刊“重装”吸引更多的读者,难度不小。不过,在16年的耕耘之下,《安徽商报·橙周刊》这个特别的品牌已经深深植入人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份有底蕴、有底气的周刊能杀出重围,走到新的高度。

猜你喜欢

媒体融合
重建用户连接打造广播的“生活形态圈”
浅谈媒体竞合下我国纯网综艺节目发展策略
媒体融合背景下出版社微信公众平台发展研究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