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及实践路径探析

2019-09-10潘璐璐

三峡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实践路径

潘璐璐

摘  要: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功用的关键。本文以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为例,介绍该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现状,重点分析人才队伍建设实践中的做法以及存在的代表性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以及路径选择。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9)06-0009-05

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队伍建设直接决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成效,对大众的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产生重要影响。拥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人杰地灵。将本地文化资源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建设一支高效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是夷陵區满足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关键举措,也是将本地公共文化资源服务于广大社会的目标。自2015年开展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来,该区积极探索,在人才队伍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经验,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

一、夷陵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的现状及作用

(一)人才队伍的现状

1.部门构成

在夷陵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涉及人才队伍的部门有区级文化系统机关及其直属企事业单位、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社会组织等。其中,区级文化系统机关及其直属事业单位有8个,1个国有企业(夷陵区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12个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中心、177个乡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1个图书分馆和图书漂流点、2个博物馆分馆;多个民间文艺家协会、摄影协会、刘德芳艺术研究院等各种文化类社会组织,相关部门、机构和组织均积极投身于该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从业人员

一是区级文化系统从业人员。夷陵区区级文化系统有在编在岗从业人员117人,其中公务员13人,事业单位人员79人,国有企业(歌舞团)25人;二是乡镇从业人员。夷陵区12个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从业人员总数共60人;三是村(社区)级从业人员。夷陵区177个行政村(社区),按照“一村一员”的要求,配备有文化管理员共177人。

3.社会力量

夷陵区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社会力量有非遗传承人、民间艺术团队、志愿者和企业四大类。其中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4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7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32人;中国民间故事家1人、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2人;1支5000人的志愿者队伍;12个乡镇中,共有349个规模不等的民间艺术团;以及稻花香集团、夷陵国际旅游茶城、三峡灵芝文化产业园、明珠磷化、柳树沟矿业集团以及各房地产开发商等多家企业部门。

(二)夷陵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发挥的作用

1.创新方式推广和传播地方公共文化

一是领导干部和文化名人担任本地“代言人”,宣传家乡文化。在竞选夷陵区2018年“缤纷四季·相约夷陵”乡村旅游启动仪式举办地时,各乡镇领导人作为“代言人”推介该地人文风貌,向社会大众介绍本地亮点,增加了社会的关注度和认同度;二是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向大众传承优秀文化。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发挥自身能动性,将传统手工艺技术面向社会广大群众,传播优秀文化事项。同时,政府部门以传承人为主体,协助和鼓励其开展非遗展演、展览、对外交流等多元化活动,合力将夷陵的文化品牌推向社会。比如栾师傅制茶技艺、艾民面塑、三峡指墨画、钩花、陶艺等文化遗产走进“文化与自然遗产日”,又如中国民间故事家刘德芳为高校师生传讲民间故事等;三是社会各界借助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网络直播等新媒体,拓宽传播夷陵传统优秀文化的途径,创新新时代宣扬地方文化、提升大众文化自信心的方式和方法。

2.多渠道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生活

一是精雕细琢创文化精品。夷陵区重点实施 “五个一”文化工程,精心打造大型民族舞台歌剧《梅香》、土家族舞蹈《撒叶儿嗬》等文艺作品,使其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二是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菜单制度,让群众的根本文化需求得以满足。如区文化馆根据群众所需,每年对各乡镇开展送戏下乡、惠民公益演出、免费辅导、组织开展演出等文艺活动;区图书馆推出“你读书,我买单”活动,打响“书香夷陵”品牌,让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发挥其真正效能;区博物馆每年坚持开展10余项主题文化活动,让“夷陵楼”成为群众了解夷陵区的文化名片;三是保障针对特殊对象的文化服务工作。夷陵区通过招募志愿者的形式,将留守儿童和老人、农民工、各类残障人士作为重点文化服务对象,定期为其开展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如举办自闭症儿童画展、关爱留守儿童、福利院老人等活动,保障了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

3.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与旅游相结合,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

夷陵区通过文化+旅游形式,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在旅游、文化资源丰富的乡镇打造文化旅游目的地,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此外,夷陵区镇、村两级依托地方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民间艺术,在开展文化旅游的同时,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地方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传承。如在下堡坪开展民间故事传讲赛、在雾渡河镇举办山民歌传唱赛、在鸦鹊岭镇举办宜昌丝竹乐大赛等。

二、夷陵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实践

(一)基本举措

1.合理统筹部署,加强组织领导

夷陵区将全区各部门都共同统筹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来,明确各自职责,安排专人负责推进和监督,协同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为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机制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

2.多渠道引进优秀人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一是挖掘和引进文化方面专业人才,充实专业人才队伍;二是与高校合作,积极搭建人才引进平台;三是拓宽渠道,切实抓好引才引智工作。如区歌舞团先后通过短期就业和项目签约,与外地、非本单位人才合作,优化各类专业人才的结构。

3.加大力度培训和教育人才队伍

一是每年严格按培训计划完成培训任务,将开展培训业务的业绩作为个人、部门的评价考核内容,推动培训常态化;二是让各专业人才“走出去”,努力提高专业文艺人员整体素质,让人才培训专业化;三是从意识形态培育入手,将本土文化关键符号与城市建设、单位文化建设相结合,用群众接受的话语和形式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打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探索人才队伍的有效管理体制

一是将公共文化服务成效与人才队伍绩效考核相结合;二是将人才队伍建设纳入档案管理,提升人才队伍管理效率;第三是给予优秀文艺人才充分的情感关怀,为其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让其“留得住”,更好地为地方公共文化事业服务。

5.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事业

一是为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事业的商家、个体提供税务减免优惠,让各服务供给主体积极投身于文化服务建设;二是发挥非遗传承人的主体性,加大对各类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三是鼓励专家团队和社会文化名人等社会角色积极参与文化调研、普查工作,创作有关夷陵历史文化、符合大众口味的作品,为打造夷陵区形象、普及群众文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6.成立文化志愿者队伍,充实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数量

夷陵区文化部门在区、乡镇、社区(村)各级建立文化志愿者协会,成立1支5000人管理规范的志愿者队伍,力求让社会各界、爱好广泛的热心人士都自愿参与到社会文化建设中来。

(二)突出亮点

1.加快文化体制创新,盘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环境

一是将区图书馆、文化馆与12个乡镇(街道)文化站相整合,成立1个副科级事业单位——“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并按照每个乡镇“确保2人、逐步达到3人,人口规模较大的乡镇人数达到4人”的要求,配备98个事业编制;二是开展“一县一团”改革,对夷陵区歌舞团实行企业化管理,加快文化事业改革步伐;三是推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理事会的建立,实施总体分支结构,创立公共文化的公司治理方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政策执行力。

2.“种文化”和“撒种子”相结合,提升人才队伍的造血能力和文化服务效能

夷陵区文化馆和歌舞团的文艺骨干每年在不同的乡镇(街道)、村(社区)流动开展至少10期的文艺骨干培训班和演出等“种文化”服务;同时,把基层的文艺骨干“请进来”,让他们回到基层以后像“撒种子”一样,组织民众再开展培训,让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和文艺专业知识在基层生根发芽,真正做到“培训一个人,带动一支队,影响一个地区”,让广大群众成为文化服务队伍的主力军。

三、夷陵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困境

目前,在夷陵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实践中,依然存在多方面困境,一定程度上阻碍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供给效能的发挥。

(一)人才队伍建设体制不够健全

良好的体制对人才队伍建设具有规范和约束的作用。从现有的政策来看,夷陵区出台了有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指导性文件、方案和意见,但缺乏专门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数量、结构、考核标准等系统性政策文件。

(二)人才队伍总量仍然不足

夷陵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形成一定规模,但从事文化服务建设的人才队伍占比低,人才队伍总量仍不能保障整个区域的人口文化服务需求。面对52万的总人口,夷陵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关机构的在岗在职人数总数仅为438人。因此,对于文化服务需求量而言,仍远不能满足全区人口对社会公共文化服务的需要,各部门对文化人才的需求乃成为当务之急。

(三)人才队伍分布不均衡

1.部门分布不均匀

截至 2016 年,夷陵区文化系统机关和事业单位从业人员总数为117人,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人员主要分布在局机关、歌舞团、文化馆,而博物馆、图书馆、少儿体校等部门的专业人才十分稀缺。

2.人才队伍的地域分布不均衡

区级的人才队伍多呈现出高水平、高文凭、年轻化的特点,人员多为本科学历、中级职称,而12个乡镇60名工作人员中,只有21名为本科学历,专科33名,高中3人,初中3人;村(社区)级文化管理人员的学历更低,本科为9人,大专为54人,中专为27人,高中为35人,初中为19人;初级职称比例为5.42%,中级职称仅为5.72%,初级职称以下为14.16%,無高级职称人员。

3.年龄、性别比例失衡

夷陵区从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人才队伍中,男性从业人员的比例不如女性的比例大,高龄问题普遍存在。各乡镇分中心和村一级的文化部门工作人员大多是从乡镇文化站调配而来。他们虽然拥有深厚的群众文艺工作经验,但大多数人的专业知识老化、年龄结构偏大,导致基层文化人才队伍面临着后继无人以及管理机制老套等问题。

(四)人才队伍考评机制有待完善,培训模式单一化

1.人才队伍的考评机制有待完善

首先,部分文化机构的人才考评标准单一死板,容易出现论资排辈的问题,有创新能力和有成长潜力的年轻人才得不到部门领导的认可和精神、物质上的激励;其次,评价标准不科学。由于目前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普遍以所获奖励、学术研究成果、学历水平作为反映业务水平的标准,忽略专业人员整体能力和道德水平,一定程度上滋生了学术、学历造假等问题。

2.人才队伍培养的内容、方法单一

首先是缺乏长期的专业知识培训,各部门开展的培训活动时间不固定,大多是以临时之需而组织的短期培训;其次是基层开展的培训内容很单一,主要集中在舞蹈表演和歌曲演唱方面。

(五)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存在不客观的情况

文化志愿者服务需要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投身于文化事业的积极性,是地方群众服务社会主观意志力的体现。夷陵区能真正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志愿者数量少、随意性大,无法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稳定供给。有的部门和乡镇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在未开展群众需求调研的情况下,将熟悉的亲朋纳入志愿者队伍充数;另外,志愿者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时,浮于表面,有的活动只是走过场,活动结束后用几张照片作为资料应证。

四、完善夷陵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

(一)提高对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认识

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提供和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由政府统一协调。因此在政府层面应该从思想上提高公共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的认识,加强领导,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并将该理念作为工作导向,在日常政务工作中充分体现。

(二)不断强化文化事业改革力度,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虽然夷陵区开展了系列符合新时代特点的创新性工作,不断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但是各级政府仍需要在深化文化事业改革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本地区各地的实际情况,针对本地区人才队伍政策中出现的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创新具有差异化的人才队伍建设和治理机制。继续强化改革力度,尽快出台夷陵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方案,将人才队伍的管理、培训、奖惩、生活保障等一系列内容纳入文化事业改革政策措施中,不断推动和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步伐和力度。

(三)多渠道增加人才队伍总量,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1.摸清家底,扩充队伍

一是深入调研、挖掘社会中各类文化人力资源,根据人才各自的特长和服务供给能力,建立文化类人才动态数据库,全面把握本地区文化人才的情况;二是开展群众文化需求分析,以群众需求促进各类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尤其要加强乡镇(街道)、村级文化工作专职人员的配备。

2.优化人才结构,实现均衡的人才分配

对偏远的乡镇、村(社区)提高资金和“以事养人”编制的投入;依照不同地区的发展需求,让具有不同专业技术、性别、年龄、学历的文艺人才,得到合理均衡分配。使得各地的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民间文艺家、地方文化精英、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继承人都能充分发挥所能,逐渐扩增人才总量、优化人员结构。

(四)完善人才队伍培训、培养方式

1.制定长期的人才队伍培养培训机制

人才培养培训不仅是个人成长的需要,更是各单位、各部门和社会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针对将广大社会力量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情况,更要注重人才队伍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建议制定长期人才培养计划,形成一套完整的人才队伍培养培训机制,从而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长效保障,使得人才培养有据可依,避免文化人才易流失、技能跟不上社会发展需要、人力资源储备老旧等弊端。

2.探索多元化的培养和培训模式

针对夷陵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培养和培训组织方式单一的问题,要大力探索和推广新兴培养模式,满足不同类型人群的培训培养需求。一是创办高校联合培养基地。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各类人才能得到长期理论知识的提升,可采取联合高校实行学位攻读、创办教学基地培养等灵活的方式。鼓励骨干人才在职攻读专业学位,加强人才队伍文化理论的提升;二是探索师徒结对培养培训模式。在一些实践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公共文化部门,如文化馆、歌舞团等,可以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提高人才队伍的技能水平;三是引进网络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建议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资源,大力发展新技术、新媒介等手段,促进培养、培训的常态化和效率水平。

(五)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扩充志愿者队伍

一是在社会上吸纳专业人士和各界群众参与运行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对关键机构和部门其进行监督,使公共文化服务法人治理结构真正发挥作用,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进程社会化;二是研究社会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体系,对积极服务公共文化的私人或企业给予相应的表彰或者税务减免优惠;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事业,挖掘和培养文化开发、创新创意、管理、销售等各方面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在夷陵区落地,打造夷陵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四是加大力度激励文化志愿者的服务行为,表彰做出卓越贡献的文化志愿者,给予其一定社会地位;推动社会广泛参与,创新方式打造志愿者与群众结对互助的网络平台,探索本地方及本行业具有差异化的文化志愿服务模式。

(六)加大人才队伍建设政策的执行力度

政策的落实和作用的发挥需要多方面强有力的保障。夷陵区在制定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文件、规划以及管理办法时,要严格遵循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力求使相关政策真正落实到位,构建夷陵区人才队伍建设责任体系。必要时合理运用法律法规规范人才管理建设实践,加强对人才隊伍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将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

总之,夷陵区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实践中,要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给予有志于从事社会文化事业人员各方面保障,尤其是要加大对基层文化部门人员的关照,真正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为深化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夷陵经验。

注 释:

[1] 罗云川、阮平南:《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建构与治理》,《学术界》,2016年第215期。

[2] 杨艳芳:《西南地区基层公共文化人才培养机制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年。

[3] 明元:《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河北省为例》,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责任编辑:王作新

文字校对:向华武

猜你喜欢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建设实践路径
阅读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浅谈文化馆的免费开放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贡献
如何补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短板”
精益管理理念下的人才队伍结构优化实证研究
衡水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探析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