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的目标预设、话语建构及实践意义

2019-09-10王慧祥

海外文摘·学术 2019年6期

王慧祥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五年来,这一战略已经从愿景变成了现实。“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一个专有名词,它的理念特别是其蕴含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已经为沿线以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认同,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带一路”的建设将推动改变旧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形成一个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的新秩序,推动着人类社会继续向前。

关键词:一带一路;目标预设;话语建构

中图分类号:D815;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06-0067-03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但是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旧的世界秩序已经无法更好的推动人类社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思路、新的见解、新的方法去推动世界前进,“一带一路”建设应运而生。

1“一带一路”的目标预设

1.1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一带一路”是我国更好的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要求。习近平主席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讲到:“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更好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不断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和平发展带来的利益,不断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1]“一带一路”正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发展的重要举措,这一举措把握住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以全球视野来谋划全方位对外开放大战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走向世界。

1.2 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

在2014年亚信会上海峰会上习近平就倡议“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2]。“一带一路”以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核心,积极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进行交往,旨在更好的架设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

1.3 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和全球性挑战的日益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3],这是我国对当前国际治理体系发展规律的认识。“一带一路”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新的方案与思路,这一方案承载着中华文化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又结合时代特征提出了不同文明和谐共融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是各国实现共同发展的巨大合作平台。

2 “一带一路”话语建构

2.1 “一带一路”话语建构进入新阶段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5年来,理念的架构与实践的互动不断进行,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过程中建构其自身的话语。“一带一路”的基本概念包括“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路精神”、“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五通”等核心概念,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的建设目标,这些目标和实践推动着“一带一路”的话语建构。2017年5月14日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的顺利举行,在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讲到“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动力”[4],标志着“一带一路”话语建构也将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到更高的阶段。

2.2“一带一路”话语建构的两个维度

“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历史性是话语的基础特征,任何新的话语都表现在对以往话语的创新和继承上。当今“一带一路”话语的建构正是建立在其深刻的历史渊源上的,它是建立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新创举。中国古代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中国优秀的物質和精神文明成果正是通过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国的。古代中国的丝绸之路不是站在殖民侵略的角度进行的,它一直本着互动有无、互惠互利的观念来进行的,它是一条经贸和文化交流之路,同时也是一条友谊之路,旨在造福沿线人民,推动人类文明的交流与发展进步。同时,这一话语体系还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着“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背景、实践活动以及实践活动的成效和效果,是人们创造历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说:“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例如乡村变为城市、荒野变为开垦地等等,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他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这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5]“一带一路”话语建构正是结合以往的历史经验、历史概念、历史交往实践的,把握当前的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社会大发展和大变革是时代背景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时代和历史的产物。

“一带一路”话语建构同时也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一带一路”话语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它源自于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了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但是这样一条古路在当今社会更加大放异彩,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一带一路”的民族性深深的体现在中国丝绸之路的历史经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全球治理理念、中国开展国际合作的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奋斗目标上,这是中国的民族性所在。但同时“一带一路”话语建构也是世界性的,截至到2017年9月,“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带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三大热词被提3.77亿次,互联网相关发文量达到了399万篇,关注度不断提升,同时国外媒体和网民对“一带一路”态度向着更加积极的方向转变。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 论坛圆桌峰会上的开幕词讲到的:“‘一带一路’源自中国,但属于世界。‘一带一路’建设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合作平台,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它以亚欧大陆为重点,向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开放,不排除也不针对任何一方。”[6]“一带一路”话语本身就是在不断的国际交往合作的基础上产生的,在近五年的“一带一路”建设中包括着众多的合作机制,包括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10+1”机制、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欧会议、亚洲合作对话、亚信会议、中阿合作论坛、中国——海合会战略对话、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非合作论坛,这些都是“一带一路”话语世界性的体现。

2.3“一带一路”话语建构的核心理念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就以“命运共同体”和“共商共建共享”为核心理念来建构自身话语。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就讲到:“中国将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让中国改革发展造福人类。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阳光普照世界!”[7]围绕命运共同体来展开世界交流合作,围绕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命运共同体一开始就是话语建构的核心理念之一,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无不本着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利益共同体是本着互惠互利、长远发展的利益共同体,体现着同命运的体现和担当,责任共同体同样是为着将来共谋发展,为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共商共建共享成为“一带一路”话语建构的核心理念。驻英国大使刘晓明题为《共商共建共享是“一带一路”的“黄金法则”》被英国主流大报《每日电讯报》刊登。正如他在文章中讲到的:“在沿线国家和各参与方的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建设已进入‘新时代’,将在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指引下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8]共商、共建、共享是“一带一路”话语建构的核心理念,更是因为这一理念为破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难题提供了新原则新思路,这一理念具有深刻远的历史意义与重大的现实意义。

3“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

“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解决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问题,推动世界继续前进发展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正是以其为人民发声的立场,开放包容的话语体系实现了其对旧话语体系的超越。

3.1 真正的站位了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发声

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是由资本主义国家所开创的。从资产阶级的产生来看,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态》中讲到:“大工业创造了这样一个阶级,这个阶级在所有的民族中都具有同样的利益,在它那里民族独特性已经消灭,这是一个真正同整个旧世界脱离并与之对立的阶级。”[9]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得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0]正是资本的扩张性和增值性的驱动,使得人类进入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这个时代是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其必然是为着资产阶级的利益进行发声。“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真正做到了为人民发声,“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核心理念之一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为人民发声的核心要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指出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自由人的联合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现实展开,为着人类社会发展,使得全人类的利益都系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

3.2 秉持共商、共建、共享,一种国际合作新思路

马克思说道:“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11]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深度调整、贫富分化加剧,反全球化、民粹主义等思潮抬头。总的来说,“当今世界,国际格局深度调整,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处在历史转折点上”。[12]“一带一路”建设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旨在遵循平等,追求互利,充分尊重各国差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共同探讨出符合各国国情的合作模式。这种新的思路的产生正是对当前国际社会问题的反映,同时也是解决国际问题的新方案。共商共建共享作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的核心理念,充分体现着这一话语体系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有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更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13]“说什么,怎么说”反映的是“做什么,怎么做”“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开放包容也正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现实反映。

3.3 包容性全球化的中国智慧

在资本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资产阶级的文化也走向全球化,“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这种全球化一开始就以不平等状态展开,必然遭到一些弱势国家的抵制。但是,“一带一路”实现了中国从参与全球化到塑造全球化的转变。正如学者王义桅讲到的:“‘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通过中国国内的一体化,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共同现代化,开创包容性全球化,体现出中国的担当与智慧。”[14]“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充分体现了包容性全球化的思想。习近平强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15]相通的基调正是在于包容性,文明之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16]文明之间的差异性,恰巧也正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一带一路”话语体系开创出了包容性的全球化,推动了文明的交流互鉴与共同发展,世界发展的均衡性和包容性将进一步上升。

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推进基础上形成的“一带一路”话语体系站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角度上为人民发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国际关系的共商共建共享,有利于包容性全球化的顺利推进,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世界的繁荣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1.

[2] 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333.

[3] 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383.

[4] 习近平.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的闭幕辞[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5/15/c_1120976534.htm[2018-5-15](2018-11-22).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5

[6] 习近平.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的开幕辞[EB/OL]. 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9277193[2017-5-16](2018-11-22).

[7] 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2.

[8] 刘晓明.共商共建共享是“一带一路”的“黄金法则”[N].每日电讯报(英国),2018-03-26(01).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8.

[1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

[1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91.

[12] 习近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300.

[13] 习近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95.

[14] 王义桅.“一带一路”的中国智慧[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7,(01):41-51,156.

[1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510.

[1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