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老桥留影 为乡愁存档

2019-09-10朱晓光赵梓吟

档案与建设 2019年7期
关键词:老桥开发利用城市化

朱晓光 赵梓吟

摘要:面对城市化进程中大批老桥正在迅速消失的现状,城市失忆、文化断裂等问题日益严峻。文章以无锡老桥视觉档案工作为例,阐述了老桥视觉档案在留存历史文化和承载乡愁方面的重要价值,重点介绍了无锡老桥视觉档案的留存、拍摄与开发利用的工作实践,以期为同类档案工作提供实践层面的一些参考。

关键词:城市化;老桥;视觉档案;开发利用

近几十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批曾经发挥着重要交通作用的老桥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老桥既是露天的文物古董,也是沧海桑田的历史见证,成为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桥的消逝带来了城市的失忆、文化的断裂等问题。如何在不可逆的现代化进程中守护城市历史发展的印记与脉络,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既是当代人共同的文化诉求,也是档案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建立老桥视觉档案的重要意义

1.为老桥建立视觉档案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桥是江南水乡的灵魂。以无锡为例,据有关史料记载,无锡县城原有6288条河道,505座桥,它们维系着沿岸的交通畅达,也保存着无锡原汁原味的城市记忆。岁月更迭,时光荏苒,部分老桥屡建屡毁,屡毁屡建,也有不少自然湮灭于岁月的流逝中,更多的则是在近几十年的城乡建设与改造中被拆除、损毁或彻底翻新。与老桥一同淹没于历史长河的还有它们所承载的江南水乡独有的文化符号与历史印记,以及曾经与之相守相依的普通百姓的乡愁与记忆。在当代城市化进程中,旧有建筑的新陈代谢不可避免,然而老桥身上所投射的历史、文化、乡情不应就此从这个城市的记忆中一笔勾销。因此面对这些正在消逝的“最后的老桥”,通过影像的手段保護与抢救它们的视觉档案,其重要性与迫切性不言而喻。

视觉档案是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在信息保存“图像优先”和信息传播“视觉为王”的今天,档案领域也呈现出“影像、照片、图片、实物等档案资料更具视觉价值”[1]的特点。作为档案工作者,为老桥建立视觉档案、为无锡人留住乡愁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能够唤起社会关注的最直接、最平易近人的方式。目前从无锡大市范围统计,保留古桥最多的宜兴,尚存100多座建造于解放以前的老桥,而无锡城区目前能够找到的老桥仅存数十座。老桥现状的岌岌可危不时见诸媒体之上。对此,有人叹息,有人愤怒,有人呐喊,而档案工作者选择了为老桥留影、为乡愁存档。

2.为老桥特有的文化价值存档

收集和保存这些老桥的视觉档案,对于当代和今后人们认识历史和地方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老桥本身作为天然的史料、活着的档案,有其独特的建筑美学的价值,也演绎着民间生活的历史变迁。比如在无锡南门古运河畔、南长街西侧的定胜河上的一座单孔石拱桥——定胜桥,曾与金钩、玉带、知足三桥齐名,河旁有巷名莫宅兜,据《无锡市志》介绍:“莫宅兜,长街弄附近,原为明代莫氏宅第”。相传定胜桥即明代莫氏花园内四桥之一,著名的戏剧《一捧雪》讲述的明代高官莫怀古为保家传宝物“一捧雪”白玉杯而遭奸人陷害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里。如今莫宅其余三座桥早已湮灭,只有定胜桥还如一位沧桑的老人伫立在无锡繁华的南长街旁。又如宜兴的书院小桥——位于丁蜀镇东坡书院内的一座精致小巧的单孔石拱桥,宋代大文学家苏轼曾买田于此,拟终老阳羡,故得此名。此外,无锡惠山区杨市某工业园区内的兰溪桥也与苏轼有关。据《苏氏族谱》辑录苏茂《无锡东坡后裔的由来及其分布》一文所述,此座兰溪桥所在地兰溪岸村姓苏的原住民为苏东坡后裔。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老桥的建造、修缮及其背后的历史典故多与历代的文人名士、乡绅富商有关,其背后的文化价值早已超越了桥本身的意义。

为老桥留影,为乡愁存档,既要拍好每一座老桥的“肖像照”,也要通过摄影的手段容纳更广范畴的老桥文化,为城市及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留下宝贵的关于桥的文化注解。人们对老桥的挚爱与深情,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故乡的思念、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深切记忆。建筑是形,文化是魂,除了留下文字记载的史料,那些老桥周围的山山水水、画栋雕栏,石板桥边的嬉戏少年,桥下的清澈水波、河里招摇的青色水草……这些惟妙惟肖的乡愁与记忆,惟有通过影像才得以传神,凭借老桥的视觉档案才得以流芳。因此,收集和保存这些老桥的视觉档案,并且把反映桥、桥旁边依水而居的人们生活的场景以及场景的历史变迁一同记录下来,是老桥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所决定与要求的,也是文字记载所不能实现的特有功能。

比较有意思的是,几乎江南地区都存在多桥同名的“重名”现象。以“永安桥”“万安桥”“太平桥”等富有寓意的名字命名的老桥在无锡、江阴、宜兴的乡村地区十分常见,不明就里的人往往容易混淆。有鉴于此,为了更好地区分和识别重名的老桥,为它们建立视觉档案又多了另一层意义与乐趣。

二、无锡老桥视觉档案的拍摄实践

1.困难与突破

拍摄古旧建筑往往存在诸多障碍,而老桥的数量之多、形态之迥异、保存状况之参差、地理环境之局限更为拍摄增加了难度。形形色色建造于不同年代的老桥散落在无锡、江阴、宜兴的城区、街道、乡村、园林,甚至企业、工地,每一座老桥的拍摄都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如在无锡地区久负盛名的惠山寺金莲桥,该桥始建于宋代,不仅建造年代久远、保存相对完好,而且以造型古朴、纹样华美著称于世。惠山寺金莲桥形态美、保存好且容纳信息丰富,为拍摄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与丰富的素材,但从另一方面而言,金莲桥近年来被圈起保护,周围空间有限,要在处理好空间关系的基础上拍好金莲桥影像并不容易。事实上,仅为拍摄金莲桥全景我们就在各个季节前往了不下十次;之后,为了更全面地展示金莲桥著名的“缠枝牡丹间化生(童子)”石雕栏板纹样细节,又多次前往补拍,力求为无锡最美古桥之一的金莲桥留下尽可能完善、详细和优美的视觉档案。

又如位于无锡鸿山地区的德溪桥、坟塘桥、外郎桥、下田桥、钱公桥、大通桥、积福桥等一组老桥,地处偏远乡村,由于许多村子前后经过多次合并、撤销、改名,已经无法凭借地图和导航找到这些老桥,只有通过询问当地村委、村民才能辗转找到其确切位置。其中,为了寻找大通桥最佳的拍摄角度,我们不得不与桥边居住的村民沟通协商,进入村民住宅的二楼进行拍摄,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拍摄效果。再如积福桥,多次寻找无果,最终在村民提供线索帮助下确定其位于某公司内部,经过与门卫的沟通交涉才获得入内拍摄的许可。而在乡村较多的宜兴、江阴地区,这类现象更为常见。一些老桥最后在半封闭的工地被找到,另一些在乡村的杂草丛中被找到,部分已经丧失了实际功能的老桥,如果不迅速抢救性地摄录下来,随时可能进一步损毁或彻底消失。

2.兼顾与取舍

作为个人爱好,拍摄可以自选角度、任选风格;作为艺术摄影,其又有更高标准;作为视觉档案的留存,尽可能客观记录、还原本真是必须恪守的原则,同时在真实还原的前提下也必须兼顾画面的观赏性。

拍摄实践中,许多老桥或已残缺不全,或已失去功能,或周遭杂乱不堪,这些看起来并不符合普通审美的老桥也许不会进入风景照爱好者的视野,但却同样平等地被列入视觉档案留存的范畴。如江阴南闸游龙村的司徒桥,桥身已残破不堪,仅存拱券,但就是这样一副“苟延残喘”的老桥画面被冷静、克制地摄录下来豁然展现于眼前,反而有着不可思议的“静默”的力量。又如宜兴陆平村的万安桥,在拍摄处理上别具匠心——画面黄金分割点上是一位穿着印花棉衣的乡村老妇人提着竹篮走过的背影,她蹒跚走过的身后背景即是万安桥以及桥上大面积铺着的稻谷。一座普通甚至略显简陋的万安桥被这样展示出来,立刻显得意韵深长。即便影像被处理为黑白,我们仍不难想像老人身穿的棉衣大抵是传统的蓝印花布,收割下来的稻谷应该有着金黄色的高光……这些被纳入画面的细节触动唤醒着我们灵魂深处的记忆。宜兴籍作家黑陶就曾在“无锡老桥图片展学术研讨会”上对这幅万安桥的“肖像照”发出肺腑之言:“我老家是宜兴,今天看这些老桥特别有感情,刚才有一张照片,是秋天的稻子刚刚收下来就晒在石头的桥背上,一下子我小时候的记忆就出来了,甚至闻到了秋天稻子刚刚收割下来的那种特有的湿润的清香。”

三、无锡老桥视觉档案开发利用的创新实践

1.为无锡老桥编纂视觉档案专著

通过近20年时间的实地探访、考察、拍摄,积攒了关于200多座无锡老桥的上万张图片,这笔由档案人发起、拍摄和整理编纂的宝贵资源,其最终意义又将指向何处呢?如何利用好、展示好、宣传好这批视觉档案,成了我们接下来需要思考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2018年,由无锡市城建档案馆编著的《视觉档案——无锡老桥》一书正式出版,将近20年时间内拍摄下的200多座现存无锡老桥的视觉档案按严谨的时间线索一一串起,并为每座桥梁编纂了文献资料,同步挖掘了其中蕴含的文化、时代、社会、审美、民风、建筑和交通等丰富信息。这本集合画册、桥谱、乡土文化读本、工具书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专著立刻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些市民自掏腰包踊跃购买此书,只为了其中某一座曾经伴其成长的家乡老桥。一些文物保护倡导者更是兴奋地引用书中老桥图片疾呼呐喊,要求关注扬名大桥、梁塘桥等老桥的保护修缮问题。政府有关部门也对这一编研成果表示赞赏与关注,甚至提出了为无锡的牌坊、祠堂等历史建筑建立视觉档案的建议。一石激起千层浪后,有关无锡老桥的“文化盛典”非但没有落幕,反而有了更多后续演绎的可能性。

2.让老桥视觉档案“走”出档案馆

2018年,省档案局陈向阳局长在《让历史“走”起来》一文中为全省档案工作者提出了重要的工作思路,他要求全省档案部门要主动从重视馆室藏档案转变到保护开发全社会记忆上来,“改变传统以任务为导向的档案编研模式,注重受众需求和档案文化传播规律,讲好档案故事,让历史走起来,让档案活起来,努力使小众文化变成大众消费,重构档案社会话语权。”[2]档案事业理应解放思想,创新理念,不但要让档案走起来、活起来,更要让它们以鲜活生动的姿态走下“神坛”、走出档案馆,在更广阔、更亲民、更有魅力的平台上面向社会大众展出,在与社会大众的互动交流中绽放不竭的生命力。

老桥视觉档案经我们之手得以拍摄留存、编纂成册,它们来源于深厚的历史,来源于广袤的大地,也应最终回归公众的视野,重构老桥档案的话语权。有鉴于此,无锡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与市档案馆联合出手,通过整合资源加强合作,深度挖掘老桥视觉档案的特色与价值,在众多老桥视觉档案中,精心挑选出部分建筑造型优美、保存相对完整、社会影响较广、研究价值较高的无锡老桥图文资料,先后在无锡市档案大楼展厅、无锡市市民中心1号楼大厅以及私家园林云薖园、市文保单位文渊坊内举办了“视觉档案——无锡老桥系列影像文献展”,唤起了无锡民众共同的记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尤其是老桥视觉档案入驻私家园林云薖园的展览,将传统江南的老桥影像资料与民国园林小桥流水景致相融合,完成了一次乡土文化、桥梁文化与私家园林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受到了无锡市民和档案界、文化界、教育界、传媒界专业人士的一致赞誉。

“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必将失去未来。”而档案的意义正在于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给未来参考。无锡老桥视觉档案的留存、拍摄与开发利用,为无锡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文脉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拓片”,是献给无锡和无锡人民的一份珍贵礼物,也是留给未来的一份历史记忆与文化收藏。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张嵩,覃斌.档案视觉功能理论与实践,[J].中国档案,2014(9).

[2]陳向阳.让历史“走”起来[N].新华日报,2018(7).

猜你喜欢

老桥开发利用城市化
老桥
乌鸦的警告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乌鸦的警告
审计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审计成果利用探析
档案的开发利用在供电公司全面管理中的作用
古村老桥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