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运河边毗陵驿

2019-09-10张步东

档案与建设 2019年7期
关键词:花市大运河常州

张步东

春秋时期,周敬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吴王夫差首凿江南运河,自苏州望亭经无锡、常州奔牛,达孟河、入长江,为大运河江南段之始。周敬王三十六年(公元前486),吴王夫差开凿邗沟,从江都至淮安,为大运河苏北段之始。秦代,江南运河(今镇江至杭州)全线开通。隋大业元年至六年(605—610),南北大运河正式开通。至元代,运河从淮阴改道向北直达大都(今北京),故称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在常州穿城而过,千百年来古老的运河是常州的母亲河,人文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

常州历代作为郡、州、府的所在地,依水而生,因水而兴。京杭大运河常州段全长44.5千米。2005年6月,常州大运河南移改线工程开工,2008年竣工通航,实现了国家级水运主通道升级换代。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23.4千米江南运河常州城区段作为江南运河的典型河道入选遗产段,是保留了2500多年历史的活标本。

京杭大运河不仅承载着南来北往的船只,也为常州这个历史文化名城写下了太多的故事,无论是春秋之前,还是在日新月异的当代,它都留下了丰富的记忆并仍在创造历史。南北朝时期,淮阴令萧整率大批族人南迁驻足于此,齐梁文化形成,创造出了常州的一个文化高峰;唐代常州列入了全国州(郡)“十望”之一,有“江东之州,常州为大”之说;两宋时期常州科考兴盛,震惊朝野,赢得了“儒风未然,为东南冠”的美誉;明代常州米市、豆市成为运河上的著名标志;清代产生的五个重要学术团体——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学派、常州画派、孟河医派,又将常州的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龚自珍称之为“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常州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南通衢”和“中吴要辅”。昔日运河的辉煌,引来了苏东坡“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的感慨,留下了“中国第一名人巷”青果巷的故事……

我国的驿站制度起源于先秦时代,自汉代开始“驿”字初现,称之为传舍,至隋唐后,“驿”已经替代古来各称谓,一直沿用至清代。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每三十里置一驿。唐代每二十里置一驿,时人岑参有诗云:“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宋代每十里或二十里置一驿,设驿长、驿吏和驿卒,备有驿舍和地图。

京杭大运河沿河驿站、驿亭林立,其中的毗陵驿(亦称“荆溪馆”)最早设于南唐。毗陵驿水陆兼备,位于常州城区天禧桥附近,该桥建于唐,因毗陵驿所在,俗称驿桥,后又取谐音叫弋桥,流传至今。常州西汉至西晋时期地名为“毗陵”,于是这座驿站就被命名为“毗陵驿”。南唐吏部尚书、文学家、诗人徐铉曾任毗陵驿丞,作过与毗陵驿有关诗词《常州驿中喜雨》《驿中七夕》《题毗陵驿》等多首,描述了他在常州的驿居生活。其中《题毗陵驿》句为:“曾持使节驻毗陵,长与州人有旧情。为向驿桥风月道,舍人髭鬓白千茎。”从此“驿桥风月”就成为毗陵驿一带风光的真实写照。徐铉在常州停留期间,多次往返毗陵驿,非常喜爱运河两岸的旖旎风光,并与常州古道热肠的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以致他离开常州多年,还对驿桥风月念念不忘,因思念常州而须鬓皆白,写下此诗一诉衷肠。

南宋《咸淳毗陵志》记载:“荆溪馆旧名毗陵驿,在天禧桥东,枕槽梁。以通荆溪,故名。南唐徐铉尝有‘驿桥风月’之句。高宗皇帝亲征,车驾幸金陵,及还行都,皆尝次荆溪馆。”

元代驿站移到城外,改称为水马站。明代改为武进站,洪武六年复改称毗陵驿。明正德十四年(1519)迁置于朝京门外百步的篦箕巷。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毗陵驿也被称为皇华馆,驿站大码头旁也就有了皇华亭。清光绪九年,最后一次在西郊复建毗陵驿,当时的毗陵驿成为仅次于金陵驿的江南大驿。康熙和乾隆两帝南巡江南,均由毗陵驿大码头登岸,从朝京门入城,再由通吴门出城后,至舣舟亭登上御码头,继续东行。因此,毗陵驿大码头声名远扬。乾隆在《过常州府城》诗中一开头就有“毗陵驿口驻飞舻,城郭周巡六辔纡”之句。

在民间,花市街被改称为篦箕巷,还有着一段与乾隆皇帝有关的传说。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曾六次到过常州。有一次,他同尚书、大学士刘纶微服私访花市街。他们雇一条小船,从内河划出大水关,来到大运河。船过文亨桥,看到花市街上热闹非凡,便在一处不引人注目的码头靠岸,上了花市街。只见店铺一家连着一家,差不多都是梳篦店,一爿爿店中摆满各式各样的梳篦。

两人正看得高兴时,忽听到人声嘈杂。只见许多挑夫挑着一担担木梳,被公差拦在那里不准通过。原来阳湖县令听说乾隆皇帝要来花市街,一大早就带了大小官吏、衙役等,准备在花市街接驾。乾隆皇帝心里明白,就问刘纶这挑夫挑的什么东西。刘纶说:他们是南门木梳街上做木梳的,因为花市街只有篦箕,木梳只能从木梳街上送来。乾隆听了觉得有趣,就信口说:南门木梳街专做木梳,西门花市街专做篦箕,花市街应改为篦箕巷。刘纶立即说:对,对,南门木梳街,西门篦箕巷,万岁真正才学高超,出口成对。不料“万岁”二字刚一出口,就被旁边的衙役听到,赶快报告县令,县令连忙带人来接驾。可是迟了,乾隆和刘纶看到暴露了行踪,就赶快登上小船奔城里去了。

皇帝没有接到,县令十分懊恼,灵机一动,下令道:奉圣谕,花市街即日更名篦箕巷。于是篦箕巷之名就流传至今。

光绪三十四年(1908)后,沪宁铁路通车,常州始设官督商办电信邮政业务,过往官员不再骑马、乘船。宣统三年(1911)后,所有驿站的公文信札传递等业务都由火车、轮船、邮政取代,驿站已无存在意义。因中国国土辽阔,各地交通建設并不均衡,所以直至民国初年(1912)5月,北洋政府才宣布裁撤全部驿站,毗陵驿也同时裁撤,驿站房舍改为惠商堆栈和商场。

据方志载,时至清末,这里尚有木牌楼、驿头门、马王殿、挂号房、马棚、兽医棚、槽头栅等一系列建筑,有驿马56匹、木船15艘、马夫34名、水夫82名。由此完全可以想见当年的毗陵驿在历史上曾经达到的辉煌,具备了水陆交通、邮政、旅舍等多种功能。上世纪80年代随着大运河的拓宽改造,在毗陵驿旧址旁的河边发现一块石碑,碑宽69厘米,厚17厘米,为“发立毗陵驿码头”原碑,刻有“特授江苏常州府正堂加十绂记录十次谭”碑文。碑为青皮石质,碑文共300余字,大意为:禁止河快、驿夫、役保、乞头等对过往船只进行骚扰、敲诈、勒索等情事,碑文落款为“光绪元年肆月常州府毗陵驿示发立毗陵驿码头”等字样。

与大运河改造同步,常州在运河畔的篦箕古巷兴建了包括“毗陵驿碑亭”在内的仿古建筑群,这里已经成为常州旅游观光的重要景点。

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百廿回“甄士隐详说太虚情,贾雨村归结红楼梦”中,把贾宝玉与其父亲的最后—面安排在毗陵驿,使之成为闻名遐迩的文化古迹。

一日,行到毗陵驿地方,那天乍寒下雪,泊在一个清净去处。贾政打发众人上岸投帖辞谢朋友,总说即刻开船,都不敢劳动。船中只留一个小厮伺候,自己在船中写家书,先要打发人起早到家。写到宝玉的事,便停笔。抬头忽见船头上微微的雪影里面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向贾政倒身下拜。贾政尚未认清,急忙出船,欲待扶住问他是谁。那人已拜了四拜,站起来打了个问讯。贾政才要还揖,迎面一看,不是别人,却是宝玉。贾政吃一大惊,忙问道:“可是宝玉么?”那人只不言语,似喜似悲。贾政又问道:“你若是宝玉,如何这样打扮,跑到这里?”宝玉未及回言,只见船头上来了两人,一僧一道,夹住宝玉说道:“俗缘已毕,还不快走。”说着,三个人飘然登岸而去。贾政不顾地滑,疾忙来赶。见那三人在前,那里赶得上。只听得他们三人口中不知是那个作歌曰: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谁与我游兮,吾谁与从。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参考文献

[1]武进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武进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2]常州市地方志编委会编:《常州市志》,1995年。

[3]常州市政协学习与文史委编:《运河常州》,中国文史出版社,2008年。

[4]常州文联编:《常州运河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

[5]谭坤编著:《常州运河诗文》,凤凰出版社,2014年。

猜你喜欢

花市大运河常州
逛花市
常州的早晨
美丽的常州
“书香通州”全民阅读启动
春节看花市
姹紫嫣红开遍,喜迎新年花市如火
大运河
我为大运河拍照
大运河放歌
广东广州 手机支付“花城”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