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计分析在课程考试方案调查中的应用

2019-09-10臧庆佩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考试改革创新

臧庆佩

摘要:结合淮阴师范学院学生对于学校课程考试的认知情况,在问卷调查基础上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发现该校在课程考试的许多环节上仍旧存在有不足,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课程考试;考试改革;创新

一、引言

随着經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发展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在全国普通高教第一次教学工作会议和第三次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研讨会上强调,高校要改革自身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认为“这是涉及到整个人才培养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高校必须用新的视角和新的标准去顺应时代的发展,努力改革传统的课程考试制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来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有效提高高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为了解淮阴师范学院的学生对课程考试的感受,以及对课程考试改革的看法,作者确定了下述几个主要的调查内容:课程考试效果目的、课程考试组织形式、课程考试管理状况、学生对课程考试的认同度、课程考试改革的认知情况。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主要为淮阴师范学院部分在校的全日制本科生,调查对象包括文、理、工科类学生,共计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7份,有效率为96.75%,因此,调查问卷结果真实可用。为了获取关于淮阴师范学院课程考试管理以及改革方面的信息,本调查除了调查问卷外还采用了访谈形式,试图提升调查的有效性。

基本统计分析往往从频数分析开始,研究者通过频数分析来了解变量取值状况,这对于把握数据分布特征有着很大帮助。这种分析方法虽然复杂,但是有助于弥补不同分析方法所造成的数据偏差。此外,交叉频数分析能够对多个变量不同取值下的分布情况进行判定,有助于研究人员掌握多变量的联合分布特征,进而分析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因此,具有较高使用价值。

二、淮阴师范学院课程考试调查结果与分析

淮阴师范学院学生对于本校考试方法有着较高认可度。学生在回答“目前本校考试方法对自己能力培养是否有帮助”时,有55.60%的学生填写的“有一定帮助”,6.70%的学生填写的“有较大帮助”,可见学校考试方法并非毫无实际意义,也说明了淮阴师范学院现行的考试制度值得借鉴和实施。但值得一提的是,选择“没有多大帮助”的学生占到37.70%,能够反映出淮阴师范学院考试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改善和提高的地方。问及学生考试目的时,有26.40%的学生选择“为了有效掌握巩固知识”,有26.60%的学生选择“只是为了不挂科”,这一组数据充分说明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也存严重的两极分化,另有47.00%的学生选择“通过考试获取学分并提高绩点”,这组数据说明了许多学生进行考试的目的性太过强烈,许多学生是为考而学和为成绩而学,并完全丧失了课程考试的真正意义。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大多以“有效掌握巩固知识”为目的的学生(62.70%)都认为淮阴师范学院的考试方法对自己能力的培养有一定帮助,从表中可以看出,占多数的(54.40%)学生抱着“无所谓、只求不挂科”的心态来评价考试成绩,认为分数对于自己没有多大帮助。可见不同的考试心态往往带来不同的考试成绩,而以积极踏实的态度去对待考试则会带来良好的考试成绩。值得一提的是,淮阴师范学院的许多学生大多抱着“通过考试、获取学分、提高绩点”的目的去考试,其目的性过于强烈,这对于考试的有效性也造成了负面影响。

对于考试时间的调查情况,有64.60%的学生选择以一学期为周期进行考试,也就是传统的每学期的期末考试,但是这种考试方式也会使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只重视通过最后一次考试,而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有所松懈,造成了旷课等恶性现象,同时也不利于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此外,有24.03%的学生选择阶段性考试,也就是平时的月考、期中考试等阶段性测试,而只有少数学生(11.37%)选择通过实践性考核来评定自身知识水平。上述分歧性意见充分说明了淮阴师范学院的课程考试评定过于简单,很多情况下都是通过一次性考核来判定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同时考试太过系统简单化且没有突破传统的考核模式,因此,难以获得良好的考核结果。

选择考试复习方法对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往往会产生很大影响,淮阴师范学院的学生在回答如何选择复习方法的时候,有46.77%的学生选择“复习平时记下的课堂笔记并加强巩固复习”,从中可以看出一部分学生在面对考试时态度仍旧非常端正。但是,也有51.16%的学生选择“等待老师划重点、临时抱佛脚”的复习态度,这反映了部分学生实际上是为考而学,这使得期末考试成绩难以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现阶段我国许多高校的高等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传授却忽略对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虽然淮阴师范学院的考试纪律正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但是仍旧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存在有考试管理不全面、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诚信意识缺乏等方面的问题。

考试的基本目的在于采用不同形式对学生的真实水平及学习能力进行考查,而学生在选择考试形式时,有3.36%的学生选择“开卷”,95.87%的学生选择“闭卷”,另有极少数学生(0.78%)选择“论文实验报告形式”。由此可以看出,淮阴师范学院的考试方法多以单一的闭卷考试为主,这很难全面反映出学生学习能力的真实情况,并且难以用客观的评价来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发挥出自身学术知识,很容易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受到限制。淮阴师范学院尽管也将平时成绩作为学生总成绩的一部分,但是占比最高的仍旧是期末考试的分数。因此,校方应当合理减少闭卷考试甚至开卷考试所占的成绩比重,加大平时考核的评定力度,才能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对于考试题型以及内容,60.21%的学生认为“客观题多于主观题,记忆性内容较多,主观题较少,理解应用型试题缺乏,考试内容大多局限于基础知识,死记硬背而缺少对技能以及素质的培养考核。”这一学生间的共识充分反映出了校方考试内容的死板性,这种类型的试题难以检测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真实水平,也与校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目标不符合。

三、结论与建议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在中国教育界始终有着广泛的市场,许多教师在教学活动里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多元智力为目标,既然教学目标是多元的,那么教育评价方法也应当是多元的。理想中的教学评价方式既应当包括过程性评价,又应当包含结果性评价;既有学科知识评价又有其他实践评价;评价主体既有老师,又有同学、社团等,因此,评价要看到学生的发展而不要轻易给学生下定论、贴标签。针对淮阴师范学院课程考试时间安排上的不足,高校需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并增加关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努力淡化期末考试等一次考核的重要性,这样有利于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以及确定教学重点,根据学生的阶段性知识掌握情况来安排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

对于高校而言,学生最终成绩的评定需要按照不同比例来划分学分,根据淮阴师范学院实际情况,可以将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结合起来,按照不同比例来计算学生的学分。通常来说期末考试成绩所占的比例较重而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很少,且其评定依据也只是少量的课程作业以及课堂出勤率。因此,高校需要根据每门课程的不同特点来认真研究、分析适合学生的考试方法。例如,写论文、作报告、做实验、设计课题、PPT演讲、团队协作研究项目等都具有一定可行性,这能够加大平时成绩比重并体现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及实践能力,同时也有助于高校突破教师单方面评定带来的教学评价不客观性,加入学生社团的综合性意见并给出一个综合能力分,才能够更好地提升课程考试的合理性与可靠性。

如今学生考试目的越来越功利化,并且许多学生都抱有为考而学和以成绩为中心的理念来盲目追求绩点,一心考虑奖学金。与之相对的是,另一部分学生抱着无所谓和不挂科就好的态度去进行考试复习,部分学生为了不挂科而采取做小抄、猜题的方式来通过考核,这种危险的现象对高校实施课程考试改革会造成较大阻碍,针对这一情况,高校必须转变自身的人才培养观念,從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从培养狭窄学科型人才转向培养全面发展的多样型人才,这就需要高校从源头抓起,并合理降低考试成绩在学生评价中所占的比重,从多角度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与此同时,校方应当将学生诚信情况作为课程考核的依据之一,促使学生自觉树立诚信目标并反对考试作弊,将外界约束化为个人自律,从而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出诚信的学术氛围。

现阶段淮阴师范学院的课程考试命题多由任课老师和本院相关老师来进行,这会使得试题质量参差不齐。此外,该校的大多数考试都由一两个老师进行命题,这也会使得考试内容重复出现,并且造成试题在多年内都保持雷同,会使得学生的考试成绩缺乏足够可比性,许多关于各届学生的成绩研究也会失去统一标准,无法体现出教学改革的实际成效。因此,院方应当实行交叉化的考试管理方式,即考试命题由其他学院的相关老师来参与进行,才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区分他院学生与本院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差距,合理借鉴其他高校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并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另外,这种管理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的教学成绩评定更加公平、公正,并可以真实反映出全校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具有良好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吕浩雪,邵进,论改革考试形式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影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考试改革创新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食品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食品
《PLC技术及应用》高职课程考试改革探索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建构意识
一张动物学试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