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知识与方法互相交织中洞察学生的思维

2019-09-10程翠萍王玉玲赵瑞杰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面积三角形错误

程翠萍 王玉玲 赵瑞杰

一、案例描述

在一次课堂练习中,没有给学生任何提示和讲解,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情况下,结果令人大跌眼睛,正确率居然不足10%,很多学生也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选择了不同的错误答案。

题目如下:用边长1米的三根小棒围成一个等边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

A、1平方米       B、比1平方米小,比0.5平方米大

C、0.5平方米     D、比0.5平方米小

E、不能确定

因为计算的三角形面积学生刚刚学过,稍加思考就能做出选择。学生选择的答案统计如下:

二、结果分析

面对等边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有的学生忽略了寻找对应的底和高,第一反应用相邻两边相乘得到1,感觉挺简单、快捷,于是选择A;有的学生想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应该除以2,于是选择C;有的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知道了三角形的底,而高未知,没再深入思考而选择E;有的学生发现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比边长为1的正方形面积要小(图1),没有辨别三角形面积与0.5平方米的大小关系,于是选择B。

三、二次选择

面对学生个性的思维差异,“掩耳盗铃”、“ 置之不理”都不可取。只有“泰然应对”,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面对各种不同的思路都有自己的思考,经历思维的洗涤后,第二次重新选择结果统计如下:

四、对比分析

对比两次结果发现选择A的学生几乎没有了,他们知道了自己第一次的选择毫无道理;选择C的学生也明白了正确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选择E的学生明显上升,这些学生认为三角形的底虽然已知,但是底边上的高未知,所以面积不能确定。这样的分析符合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他们已经习惯在计算教学学习中,凡是要解决的问题,最后结果需要具体的算式展现,并用准确的数据表示,而此题最后的結果是需要通过数学推理来确定范围的,是有些学生思维方式所不及的。通过以上的分析发现,学生对三角形面积理解还存在模糊的地方,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缺乏相应的方法和策略。

这道题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要求学生得具备问题思考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策略。要想正确地解答本题,需要具备的知识点有:三角形面积公式、从直线外的一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最短(或在一个直角三角形里,斜边最长);需要解决问题的策略有:画图、推理、比较。只有“知识”加“方法”的有机结合,才能顺利解决问题。具体分析思路如下:画出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如图2)。先假定三角形的高是1米,那么等边三角形的面积是1×1÷2=0.5平方米。再比较高和斜边的关系,高小于1米,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就小于0.5平方米。(三角形的高小于1米的解释有两种:①在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小于斜边。②直线外的一点到已知直线的所有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

五、教学反思

1.正确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模糊,甚至错误。

例:第一次去朋友家记得没错是九楼,按门铃0901;第二次去朋友家记得没错是九楼,按门铃0901;忽然第三次去朋友家却记得是八楼,按门铃0801,结果错了,矛盾冲突引起思维的碰撞,以后再也没有犯过这样的错误。人往往有时在自认为正确实则错误中不断地纠正自己的错误,在错误中获得发展。特级教师贲友林说:“课堂上,一个学生回答对了,并不意味着全班学生都正确认识这个问题。在某位学生正确想法的旁边,可能还有其他学生存在或模糊或错误的想法;在学生能够正确解答的背后,可能还隐藏着学生对这个问题或歧义或错误的想法。”所以第一次见到学生的作业写对了,第二次同样的问题又写对了,可能就在期中考试测试中写错了,这是正常的。一次、两次的正确,不一定是真正的掌握,起初可能是记忆成分在,也可能是机械的模仿。只有在实践练习中放慢教学节奏,让学生的思维实现深度卷入,逐渐抛离非本质因素的影响,让思维品质更加能经得起考验。

(2)“交流好”才是“真的好”。通过不断的练习与讲解来弥补学生在学习中的“漏洞”,真可谓是教学上的“补胎”。而“补胎”的背后是课堂交流中存在着“隔靴挠痒”、“浅尝辄止”、“囫囵吞枣”……课堂教学的本来面目是师生之间开展的思维“交流会”,思维敞亮,互通有无,是正面的、直接的,在思维上赤裸裸的接触,具有开放性和双向性。然而实际教学却更多的是带有“滞销”性质的“展示会”,教师将自己的思维展示给学生,其间也有学生发言,不过是对教师思维的理解或是教师思维的延续。长此以往,教师习惯于讲解,学生习惯于倾听,无意中在课堂上形成一种无形的“封锁线”,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犹如“夹生饭”,对知识的感悟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3)独立思维,生成智慧,才是课堂学习的“大道”。小学是创造性想象力发展的黄金期。任何问题解决的背后,都悄悄流淌着思维方法的潜流,教师的作用就是让学生朦胧的思维清晰起来,明亮起来。知识本身没有力量,只有当我们用思维方法的杠杆去撬动知识解决问题时,才能实现知识的力量,达到智慧的生成。直接教给学生算法和技巧得出结论,然后模仿套路去解题,那么这时儿童的经验就不是真正的经验,而仅仅是努力记住别人经验结果的叙述,发现与探索的思维就受到了限制。一味追求解题技巧的“末”与“术”,就失去了思维方法的“本”与“源”。

孩子的世界是一个以想象、敏感和好奇为酵母的世界,课堂上要给学生充足探究的空间和时间,思维的养成、发现的乐趣和探索的沉醉让学生受益终身。作为教师尊重学生的差异,读懂学生的个性思考,不断创造最近发展区,并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新的现有发展区。

猜你喜欢

面积三角形错误
在错误中成长
面积最少的国家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三种不规则面积的求法
一次函数和三角形面积
画一画
“怒”与“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