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要积跬步,才能至千里

2019-09-10李莹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19年7期
关键词:品析文本教材

李莹

【摘要】对于学生品析关键词句的能力的教学,我们可以从第一学段开始在辨析比较中培养学生对关键词的品析能力:可以利用文本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抓关键词、品关键词,提升品析能力:可以通过关注文本中反复出现的词,通过品读,提升品析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 关键词 品析辨析比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新课标还明确指出小学第二学段中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为“能联系上下义,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巾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任何知识技能的学习都应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因此,我们应该从第一学段开始渗透,培养学生品析关键词句的能力。以下笔者就浅谈自己如何在二年级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品析关键词。

一、在辨析比较中培养学生对关键词的品析能力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品析关键词句人手,感悟文本,培养语感,从而逐渐形成能力。

1.借助文本中的近义词,将位置调换,引导学生体会

小学语义课本中用词规范准确的范例有很多。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些词语的精妙?如果文本中正好有近义词,我们可以进行调换,引导学生进行辨析比较,使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形式之美的同时加深理解,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部编本教材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一文,“小水滴聚在一起落下来,人们叫我‘雨’。有时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叫我‘冰雹’。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叫我‘雪’。”这里的“落”“打”“飘”都是水以不同形式从空中下落的方式。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体会这三个字,借助生活经验,结合看图,并试着将它们的位置调换,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学生就能轻松地辨析出雨、冰雹、雪下落方式的不同,在感受到课文使用动词的精确与严谨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文章的主旨“水会变”的特点。

部编本教材二年级上册《玲玲的画》一文中有这样两句话:玲玲画完画后的一句“玲玲得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玲玲在爸爸的指导下修改好画后的一句“玲玲满意地笑了”。这两句中一个“得意”,一个“满意”,如果不放在语境中,而生硬地跟学生说两个词的异同,学生是不容易领会的。教学时,笔者让学生试着将“得意”“满意”调换位置,看行不行。学生就体会出了,“得意”的意思是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因为这个词含有“骄傲”的意味,“得意”的玲玲才会一不小心弄脏了自己的画。而“满意”是满足自己的愿望,玲玲通过动脑筋将坏事变成好事,可以继续参加明天的评奖了,当然是满意的。

在学习时像这样尝试调换词语的位置,不用枯燥地讲解,学生就能轻松而鲜活地理解文本。体会文章用词之准确,并获得语感的培养。

2.通过删除,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体会

部编本教材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一文中有句“曹操听了直摇头”,在教学时笔者去掉了“直”让学生比较、讨论两个句子,引导学生体会“直”一词的含义。通过删除、比较,学生体会到“直”不仅写出了曹操不停摇头的样子,还表达出了曹操对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的坚决否定,从而衬托出曹冲称象办法的巧妙。文中还有一句“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笔者问学生,这个“才”字说明了什么?能否删除?通过讨论,学生自然体会到了,“才”这一词体现了曹冲当时的年龄很小,比官员们小得多。而这么小的孩子却想出如此妙的称象办法,曹冲能够细心观察、聪明爱动脑筋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3.通过替换,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体会

部编本教材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中有句“只要有风轻轻吹过,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笔者让学生说说怎么理解“纷纷出发”的,有学生回答是全部出发了。笔者就启发学生思考,把“纷纷”换成“全部”可不可以。通过讨论,学生理解了,原来“纷纷”一词写出了在风的帮助下,蒲公英种子是多而杂乱地飞走的,比“全部出发”描述得更细致,更符合实际情况。

字词虽小,但在表情达意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掘这些关键字词的训练点,引导学生体会这些关键字词的潜在含义,学生就能慢慢形成品析关键词的能力,从而提升阅读能力。

二、利用文本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抓关键词、品关键词,提升品析能力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结构非常清晰的文章。如部编本教材二年级上册《妈妈睡了》一文。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详细描写了睡梦中妈妈的样子,用了三个并列式的段落描写妈妈的美丽、温柔和劳累。这三个段落中的关键词就是“美丽”“温柔”“好累”,构段方式也都是总分式。教学第二自然段时,笔者就抓住后义“明亮的眼睛”“弯弯的眉毛”“红润的脸”引导学生感受妈妈的美丽。先扶,到半扶半放,再到放,教会学生找到“温柔”“好累”这两个关键词,并通过每一自然段后面的内容感受这两个关键词,从而体会到孩子对妈妈的爱,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妈妈对孩子的爱。

课文关键词中有一种就是课文的主题词,抓住主题词,就抓住了理解课文的关键,就找到了理解课文的切入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我的读书经验》一文中写道:“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一语道出了阅读时抓主题关键词的重要性。

如部编本教材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文,课题中的“奇”字就是这篇课文的主题词。那么,教师就要抓住这个“奇”字,引导学生体会黄山石的特点。课文的第二至五自然段每段介绍一块奇石。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找一找每块黄山奇石奇在哪儿。学生通过阅读知道了黄山奇石奇在名字,奇在外形,奇在位置,作者的赞叹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关注文本中反复出现的词,通过品读,提升品析能力

课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在表情达意上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教会学生抓住这样的关键词,通过品析,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如部编本教材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一文中有这些句子,“我要把大海藏起来。”“现在我要把天空连同太阳一起藏起来。”“现在我要把海岸藏起来。”“现在,我该把谁藏起来呢?”“我要把白己藏起来。”“藏起来”一词,文章中反复出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围绕“藏起来”找一找课文中雾都藏起了谁?学生通过思考,很容易就感受到了雾把大海、城市等藏起来的情景,最后把自己也藏起来,“云开雾散了”,雾这种自然现象从来到去的變化特点也就巧妙融入童话文本“淘气又顽皮”的特点中了,学生学得既轻松,又快乐。

小学语文文本中“关键词”这样的语言现象很多,在第一学段中,语文教师抓识字写字教学的同时,同样不能忽视阅读教学。教会学生抓关键词,品析关键词,使学生通过我们的教学,逐步提升阅读能力,同时提升语义素养。使学生更加热爱语文,积跬步,至干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冯友兰.冯友兰读书与做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

猜你喜欢

品析文本教材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教材精读
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意品析能力
对一道试题的品析与再探究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品析一元二次不等式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运用“读、品、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