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8岁的军工老人·褪去硝烟的窑洞

2019-09-10韩正坤

中国军转民 2019年7期
关键词:工部兵工兵工厂

从河北省邯郸市磁县陶泉乡花驼村经202省道到达涉县西达镇40多分钟的车程,自涉县县城赶过来的县委宣传部李东旭同志,在西达大桥附近与我们会和。

在西达村原党支部副书记苑喜生引领下,穿过曲曲弯弯的街道,我们来到西达兵工厂窑洞旧址。据史料记载,西达兵工厂全称为“晋冀鲁豫边区军政联合财经办事处军工第三工厂”,别名”晋冀鲁豫边区联合办事处铁厂对外称“福利工厂”,因建在西达村,人们习惯称“西达兵工厂”。最初由晋冀鲁豫军区兵工七厂和冀鲁豫军区兵工三厂合并组成,前者系八路军总部军工部技术实验室,地点在山西省辽县(今左权县),主要承担军工专用设备的试验和制造。1945年秋,迁至涉县西达镇西达村,开始研制75毫米山炮弹,年底被命名为晋冀鲁豫军区军工部兵工七厂。1946年4月,冀鲁豫军区军工部兵工三厂由山东省范县(今属河南省)高菜园迁至河南省涉县(今属河北省)西达镇。工厂建在一个三面环山,一面近水,地势较平缓的小山窝里,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

当年偌大的兵工厂,如今仅存这一个只有几百平方米的“山洞工程”。

笔者虽然查阅过一些相关历史资料,但当进入窑洞后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这是个巨大的地下掩体,为青石砌筑,白灰混合土挂缝,造型为拱券形,结构十分坚固。主巷支巷错落有序,大厅、车间、俱乐部、锅炉房、工具台布局完美、功能齐全……当参观完整个窑洞后,不禁为如此宏大的工程赞叹。窑洞被打扫的很洁净,空气干爽,排风效果很好。如今空空荡荡的窑洞内没有任何东西,说话回声像在剧场中。

“这就是当年热火朝天生产弹药的兵工厂,我小时候经常到这里玩耍,也常常听老一辈人讲述当年的故事。我是1946年出生的,父亲说敌机轰炸兵工厂的那天我正好过一周岁生日,乡亲们都隐蔽起来了……”苑喜生向我们介绍着他所了解的兵工厂。参观完旧窑洞时,他说:“我带你们去看望一位当年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老军工。”

军工老人??安享晚年

在村子里距窑洞不远的地方,我们有幸见到了98岁高龄的南福红老人。老人1945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当时在兵工厂做采购,当过炊事员,兵工厂搬迁时他留在了地方继续工作,直到退休。1988年政府为他颁发了老干部离休荣誉证。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身体还算硬朗,儿子儿媳已不在世,老人随长孙子、长孙媳生活,安享晚年。

当家人说明我们的来意后,老人显得很高兴,讓家人拿出自己的离休证、社保卡、荣誉奖章,以及背景为天安门城楼的全家福照片。老人小心翼翼地从盒子里拿出纪念章,自己戴在胸前。这是一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当问及当年兵工厂的情况时,老人依稀记得:伙食,是小米,定量,好多人吃不饱……没办法……

老人的孙媳妇介绍说,老人生活很规律,起居自理,有时候中午还自己做饭,高兴了骑上电动车在街上溜一圈,春节时说“今年98了,我要活到108岁……”

硝烟散尽??记忆永存

1946年,兵工厂先后从太行、太岳及冀南等区调来部分干部和工人,在当地招收了大批新工人,职工总数增至1075人。其中有工程师4人,技师6人,还有一大部分生产经验丰富的老工人。厂长赵慕三,副厂长刘先惠、马文郁、李玉盛,政治委员齐新华,教导员李薪。

厂部下设工务科、经营管理科、医务室,建有铸造、钳工、火工、机工、木工、装配等工房,以及办公室、职工宿舍、澡堂、俱乐部等,共有房屋380间,此外还建有两个专门为总厂生产弹体毛坯的分厂,一个设在磁县纸坊村,另一个设在武安县夹壁村,各有200余人。

兵工三厂拥有铣床3台,刨床 2台,普通皮带车床30余台,水轮机1台、立式锅炉1台,发电机组1部和自制的专用设备25台,此外翻砂及木工设备也较齐全。工厂南临漳河,水源充足,建起了水坝,安装了发电机组,为发展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

兵工三厂是解放战争时期河北省南部最大的生产75毫米山炮弹的工厂,为了保证生产正常进行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包括产品检验制度,成品半成品管理制度,物资采购、发放及保管制度,职工考勤制度,等等。

兵工三厂有一支工作能力强、能吃苦、肯钻研的技术队伍。在短短的几年内,他们先后搞出了几十项技术革新,炮弹产量逐年增加。1946年生产932发,1947年生产15350发,有力地支援了人民解放军前线部队,兵工三厂也随之名声大振。

1947年7月,国民政府军三次派飞机对厂区进行轰炸,最严重的一次将一段引水渠炸毁,为了防备敌机再次轰炸破坏,保障安全生产,军工部拨款88万元冀钞,让专门建设山洞工程,全厂职工立即投入紧张施工,边挖洞边生产,仅用半年就建成528平方米山洞,将主要机器设备连同锅炉搬进洞内,继续生产。敌机轰炸,激起了职工的愤怒。军工部适时号召各兵工厂开展“刘伯承工厂立功运动”。职工们人人争立功,个个作贡献,有不少工人带病坚持生产,有的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立功运动使全厂职工深受鼓舞,炮弹产量急剧增加,1948年产量达64710发。

1948年下半年,军工部决定将驻武安县和村镇的兵工五厂(枪厂)与兵工三厂合并,仍称兵工三厂,并划归华北人民政府公营企业部领导。1949年初,军工部决定将驻武安县西佐村的兵工十三厂与兵工三厂合并,仍称兵工三厂。此时职工增至1700人,厂长徐璜智,副厂长刘先惠、武振常、马文郁,政委刘海元。同年春,迁至山西省长治与一大厂(三四二厂前身)合并。至此,兵工三厂建制撤销。

西达兵工厂是解放战争期间唯一生产“75山炮弹”的大工厂,自1946年第三季度到1949年撤销建制,共生产炮弹102524发。75毫米山炮弹是“后膛弹”,该炮弹性能良好,可摧毁坦克、碉堡、装甲车等,炮弹主要供给二野,支援刘邓大军南下。这些炮弹在平汉、淮海、大别山、太原等战役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70多年前,西达兵工厂为保卫抗战胜利果实、解放全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今硝烟早已散尽,但坚固的山洞工事仍在向人们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告诫后人,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作者简介:韩正坤,河北省军民融合促进会副秘书长,河北省国防科技工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秘书长)

猜你喜欢

工部兵工兵工厂
《中国兵工报》的办报琐忆
乾隆帝杀鸡儆猴
回首烽火硝烟路 汇聚兵工报国情 豫西集团党委组织集中观看《烽火硝烟兵工路》电视专题片
纪念人民兵工创建85周年暨《人民兵工精神》图书出版发行座谈会召开
美国富兰克林兵工厂F17—L半自动步枪
兵工精神兵工梦
古代机构改革为什么难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