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档案管理体制与发展研究

2019-09-10李雪茹

兰台内外 2019年8期
关键词:档案馆体制档案管理

摘 要:档案管理体制指國家管理档案工作的职能、机构与制度的总称。高校档案管理体制即高等学校依照《档案法》、《高校档案管理办法》,组织建立高校档案馆(室),在高校校长的领导下对高校档案进行管理和提供利用服务的组织管理制度。高校档案管理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随着国家机构改革进程的加快,高校档案管理体制应向“大档案”布局迈进。

关键词:档案管理体制高校档案管理体制

一、高校档案管理体制的确立与发展过程综述

高校档案管理体制的形成发展是与国家档案局及高校的建立与发展密切相关, 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1.高校档案的形成与高校档案管理体制的建立。高校档案自高校建立之初即已形成。“但就全国范围而言,不论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还是民国时期,当时的高等学校都没有建立统一管理档案的制度,高校档案的流失、损坏现象极为普遍、极为严重”。

建国后,随着国家档案局的成立,全国各省市(县)机关相继成立了档案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档案。高校档案管理也纳入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1956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高校作为教育科研实验的基地,开始配备档案管理人员,开展档案工作。这一时期的高校档案大多由高校各部门归口管理,档案管理比较分散,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体制。各部门或专职或兼职配备了档案工作人员归档管理,这一时期档案管理特点是分散且不规范。60年代中期,随着”停课闹革命”的十年动乱,高校档案流失、损坏、缺损严重,高校档案管理几近瘫痪。文革结束后,高校工作全面落实政策,档案工作渐渐走上正轨,恢复正常。

这一时期高校档案管理是以高校各部门分管档案为特征的分散管理体制。

2.高校档案管理体制的确立与发展。高校档案管理体制的确立是一个历史过程。

(1)1988年至2007年高校档案管理体制初步形成。自1988年1月国家档案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起,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与实施使高校档案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高等学校逐步形成对高校档案进行统一管理的现代高校档案管理体制。这一时期,资深高校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纷纷成立档案馆统一管理和指导高校档案工作,一般高校如首都师范大学等也都成立了综合档案室统一管理和指导高校档案工作。

(2)2008年开始,高校档案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档案局令第27号颁布——《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出台,使得高校档案工作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并对高校档案工作全面实施管理的高校档案管理体制。在这种高校档案管理体制下,将高校档案工作纳入高校校长的工作议程,高校对档案工作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支持,全面制定并落实高校档案归档要求及高校档案管理规范,落实档案管理人员编制,明确高校档案工作与学校建设同步发展,保证高校档案工作正常运转,促进高校档案工作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

这一时期的档案管理体制以建立健全档案馆(室)专门集中统一管理高校档案,把高校档案工作纳入高校整体建设发展规划,与学校建设同步发展为特征。

3.新时期高校档案管理体制在发展中前进。2011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布【2011】133号文件——《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有关文件精神的通知》,事业单位改革拉开序幕。

高校档案管理体制的改革要有新的方向,即高校档案馆室强调全方位提升档案管理内容,做实档案数据管理,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依靠内动力提升档案工作的质量,充分发挥高校档案馆服务社会公益性质,更好的为高校党政机关及社会机构和社会自然人服务。高校档案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新的课题,是高校档案管理体制创新发展的新目标。

二、高校档案管理体制的内涵及发展研究

1.高校档案管理体制的内含及特点。档案管理亦称档案工作。是档案馆(室)依照档案法律法规,按照高校档案管理规范要求对高校在组织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进行管理并提供利用服务的各项业务工作的总称。

广义的档案管理即档案馆(室)建设、档案人员的教育培养管理、档案库房建设、实体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利用的活动、及档案信息化加工和信息输出利用等诸多活动环节的总和。

档案管理体制指国家管理档案工作的职能、机构与制度的总称。包括各级档案工作机构的权限划分、有关档案管理的法规与规章制度等。

高校档案管理体制即高等学校依照《档案法》、《高校档案管理办法》,组织建立高校档案馆(室),在高校校长的领导下对高校档案进行管理和提供利用服务的组织管理制度。

198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档案局令第27号颁布——《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出台,强化了高校档案馆(室)的制度建设,形成了现代高校档案管理体制的特点:

(1) 确立了全国高校档案工作领导体系。

(2)明确了高校档案工作的责任领导者是高校校长。

(3)明确规定高校设立专门的档案机构及人员配置。

上述特点涵盖了高校档案管理体制的重要方面,权责明确,主体清晰。

2.高校档案管理体制发展现状。随着《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出台,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及高校档案资源服务利用范围的拓展,高校逐渐建立起了档案馆(室)等档案管理机构管理和利用高校档案信息的高校档案管理体制。其特点如下:

(1)在管理体制方面,形成了高校档案馆(室)等独立单位,管理档案高校档案的专门机构基本上为副处级及以上建制,也有部分学校成立专门档案室,挂靠在学校办公室下。

(2)在档案管理内容方面,逐步形成以文书档案、人事档案、学生档案、科技档案及校史馆等全部高校档案信息的管理体系。

(3)在档案管理人员设置方面,逐步引进专业化人才,并加强专门档案管理人员培养培训。

(4)档案管理手段上以计算机为工具的档案信息管理平台建设逐步完善,逐步现实档案信息电子化,档案信息查询智能化。

在《高校档案管理办法》出台以后,高校档案管理体制日趋完善,档案管理机构逐步升级至馆(室)建制,档案信息管理范围逐步扩大,档案信息整合能力极大提升 ,档案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逐年提高,档案管理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加强。

三、高校档案管理体制全面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高校档案管理体制改革要按照事业单位改革的整体要求进一步全面推进。

按社会功能分类,高校档案作为事业单位中公益一类部门,在推进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高校校长领导档案工作的优势,依靠高校的全额拨款支持,在人员配置上依照事业单位优化职能和人员结构,同机关统筹管理的要求,推进管办分离,强化公益属性,设立“大档案”的高校管理体系,改革高校档案管理体制。

1.设立档案管理委員会实行高校“大档案”管理体系。“建立适合高校大档案管理模式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学校档案设立工作委员会,由校长或由档案工作分管领导任主任,统一协调解决学校有关档案工作的重大事项。档案工作委员会下设档案馆和校史馆,行使日常管理职能,推进馆办分离,强化档案管理工作的公益属性。“坚持统一领导的组织原则,坚持“系统整合”的管理原则,使档案资源构成模式向集约化发展, “构建管理权力内收、事业服务外放的档案公共服务模式”。

2.运用电子化档案管理平台,建立“大档案数据”,整合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统管全校档案管理利用。将分散管理的各类档案全部纳入高校档案机构的管理范畴,使全部档案信息资源全部归档案馆归档管理,并提供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查询利用。在高校电子化档案管理平台中,输入电子档案目录,并挂接相应电子版档案卷内页面,以电子目录统领各类档案装订入库管理。并与高校校史、图书等信息共享,形成“大档案”数据,向高校管理机构提供大档案数据支持,全面加强高校档案服务体系,为进一步完善档案服务公共化提供数据支持。

3.深化档案管理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专业档案人才团队。依据《高校档案管理办法》,对档案类别实行分类整合,明确权责,分类设岗,坚持聘用档案专业人才,加强岗位培训,提升档案管理水平。

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的出台,高校档案管理体制改革要按照事业单位改革的整体要求进一步全面推进,高校档案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一方面改革高校档案管理机制,全面统筹管理学校的全部历史记忆——学校档案;另一方面全面实现档案资源的社会化服务利用,更好的发挥档案的文化传承和历史证明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芝兰.高校档案规范化管理》2012年3月第一版第8页

[2]《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 198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3]《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档案局制定

作者简介:李雪茹(19641-),女,汉族,吉林省永吉县人,硕士学位,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市场经济方向)。

猜你喜欢

档案馆体制档案管理
关于企业档案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关于智慧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关系探讨
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工作创新探析
新农村建设形势下卫生院档案管理工作探讨
最俗的创业故事是“离开体制”
档案管理现代化中档案管理原理的运用分析
经典来信
when与while档案馆
对南方城市分流制排水体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