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翰墨神韵山水清音

2019-09-10季燕

收藏家 2019年8期
关键词:山水画山水

季燕

南通有着深厚的美术底蕴,自明清以来名家辈出,其中以钱球、钱莹、钱恕为代表的“钱家山水”,上承唐宋以來中国传统绘画之血脉,下为近现代中国绘画继承发扬之发端,是中国传统山水画艺术的捍卫者。“通州三钱”用心灵去感受现实生活,将个人情感寄托子笔墨之端并挥洒于纸上。其山水画作品结构深稳,繁复古朴,有子久雄伟、叔明苍茫之气势,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追求和精湛高深的传统笔墨艺术造诣,对中国现当代山水画的传承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一、“通州三钱”简介

清代,南通的“钱家山水”独树一帜。以钱球、钱莹、钱恕为代表的“钱家山水”,苍润古朴,学宋人而不落其窠臼,其绘画风格、技法影响到南通画坛的后世晚辈,有“通之习画者咸宗之”之说。这三人的相互关系为兄弟、为父子、为叔侄,时称“通州三钱”。

“通州三钱”均为如皋人,他们父子叔侄的画风相近而又各具特点。清初的山水画以王时敏、王鉴、王罩、王原祁为画坛正宗,绘画风格代表着宫家的审美取向,其中王罩、王原祁曾直接进入清宫内廷为皇家效命,山水绘画作品深得康熙、乾隆皇帝的赏识。因上有所好,故下必盛行。一时谈山水画言必“四王”,影响所及,贯穿有清一代。而“通州三钱”不落时谿,另辟蹊径,取法唐宋,其作品山石树木安排有序,有自家面目。

钱球,字石亭,清雍正至嘉庆时人,生卒年不详。钱球一生勤于学习,集唐宋诸家之长,对传统深有体悟,工花鸟、人物,山水尤佳。著有画谱,详细解析山水画的基本表现技法。其绘画态度严谨,作品尚不满意,从不示人。作品意境深远,结构繁复而合理,笔墨松灵,绘画风格、技法影响到其子钱恕、其徒曹湘等南通的后世画者。

钱莹,字石侪,清乾隆至嘉庆时人,钱球之弟,以善画山水闻名乡里,风格与其兄钱球相似,《光绪通州志》《清代画史增编》及《历代画史汇传》等均有记载。钱莹所绘山水构思精巧,画面空灵秀逸,体格高雅,笔法灵活舒展,描绘的景观变化自然,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山峦林木以披麻皴加点染,画工不凡,意境高雅幽远。

钱恕,字达中,号心斋,钱球主子、钱莹之侄。清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生,卒年不详,道光十年(1830)71岁时有画作传世。其画学承袭父亲钱球风韵,错综唐宋合法南北宗,自成一家,虽为晚辈,成就在其父、其叔之上,有出蓝之誉。其书法仿怀素,史料记载其喜“每画成辄,题咏寄兴”。钱恕家贫,却孤傲不羁,出游江浙之间,以自家画风鬻画为生。父钱球著有画谱,钱恕增益完善,图文并茂,时因家贫《钱氏画谱参解》未能付梓。钱恕所绘山水,画幅完整,笔墨娴熟,平淡而幽深,苍茫而深厚,画面淋漓尽致。其传世画作《雪山行旅图卷》《匡庐纪游图册》等,一直受到收藏界的青睞,作品被国内多家博物馆收藏。

山水的世界,始终是人类心灵的阳光雨露。钱球、钱莹、钱恕借用山水符号体现自然的洁瀚博大,融情感于山水之间,运笔自然流畅,画风朴素峥嵘,在清代南通山水画坛居于翘楚的地位,是南通地域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其作品在通地流传较广,民间多视为珍品,并美其名曰“通州三钱”。

二.“钱家山水”及其艺术特色赏析

“通州三钱”笔下的山水传达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感悟,钱球、钱莹、钱恕延续唐宋文人画传统主流,细细体味参悟,似一股深邃古远的清风扑面而来,给人以神清气爽之感,透过薄薄的宣纸,欣赏画幕之后的艺术特色更是擎指而敬。

1.钱球

中国画讲究师承,在历代诸画派中,摹古是画家们的共识。钱球别具匠心,精研古法,大量临习李思训、范宽、唐寅、关九思等人的精品之作,不断总结其章法位置、笔墨结构以及“灵气往来”的意象效果,为己所用,虽“时流诽之”,但终究难掩个性光彩。传世作品有《钱球山水》《深山高隐图》等。

《钱球山水》共有3幅,纸本,均纵176.8、横45.9厘米,现藏于南通博物苑。分别描绘了山野幽居、临江山水、山村林屋的景致。画中款识分别为“拟大李将军笔意”“拟唐六如大概”“摹关九思画法”。

《钱球山水》“拟大李将军笔意”(图1),其中“李将军”指的是唐代青绿山水画家李思训。董其吕提出的绘画南北宗论,将李思训列为“北宗”之祖。其绘画题材上多表现幽居之所,笔力遒劲。钱球不仅仅追摹李思训笔意,而且在古法上进行变化,画面清新雅逸,行笔秀润。远处山石耸立,缥缈流动的云烟体现出“无根之山”的巍峨;近处老树连理,数座草屋立于山间平地。屋外低头觅食的小鸡、打渔归来的老翁等细节描绘,深刻入微,动静给合,营造出山林间无限生机,无不给人朴实素雅、天人合一的意趣。

明代关九思的绘画风格对钱球的山水画创作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钱球山水》“摹关九思画法”(图2),图中山峦起伏,松柯坡石在一江两岸间挺挺而立,微微荡漾的水波极富动势,人物飘然,舟室古雅。作品笔墨清润灵秀,尽显“平淡天真之法”,使人观后神襟湛然。山亦我,我亦山,山山我我,我我山山,达到了物我两忘的意境。

“唐六如”是“明四家”之一唐寅。他打破门户之见,将南北两派扬长避短,融会贯通,并吸收元画精髓,一般大幅气势磅礴,小幅清隽潇洒。《钱球山水》“拟唐六如大概”(图3)临仿唐六如,以高远式构图,纵笔施墨天地宽广深远,丛树、陋屋、流水、松柏,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山石延绵,峰峦上密布的苔点呈排比之状;山腰间云雾游移缭绕,树木若隐若现,笔墨浓润,深浅不一,益发美化了画面的意境。通观整幅画作,丘壑安排得当,运笔娴熟有方,一派安然宁静之景。

钱球是位摹古高手,常在古人的意境中徘徊。《深山高隐图》(图4)是其一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山水画,纸本,设色,纵166、横81厘米,藏于南通博物苑。此作采用全景式构图,云山、树木、茅亭、流水浑然一体。两位高士在山脚下相遇,又似乎是一位高士到山脚去迎接另一高士。作品面貌深藏于传统范式之中,气韵浑厚、苍润古朴,用笔自然,老辣得劲。款“钱球”,钤“石亭”“钱球”印。

钱球山水画在法度严谨的基础上灵活变通,《骑驴过桥图》(图5)绘于乾隆六十年(1795),是其绘画风格成熟时期的佳作,纸本,纵170.5、横92厘米,藏于南通博物苑。

此图继承北宋范宽的风格,运用“以大观小”的观照方式和全景式布局手法。画幅三分之二被主峰占据,如丰碑般拔地而起,直入云霄;云山、流水、古树等围绕主峰展开,画幅右上布阔远之山景;中景山岗间,路径巧妙穿插,有山村茅舍,围土墙,其周有常绿树环列成排;近处山峦石坚,林多古木,从石罅进出,盘虬多姿,树叶尽脱,枝梢伸如龙爪,强劲有力;石间露一泉,奔流酣畅,上架一桥,有骑驴人经过,动静交错,情景交融,画面清新雅洁,颇具生机。右上角款署“乙卯初夏月五山钱球写”,钤“钱球印”白文、“石亭”朱文印。此画可见钱球在空间布局处理上独到的功力,以及全景高远构图所带给人们最直观的视觉;中击力。

钱球山水画上溯五代董源,融通宋元精神,在笔墨运用上追求“墨中见笔,笔中见墨”,笔墨互补相依。以画山石为例,先用浓墨勾勒山形外轮廓,然后用淡墨以密集的短线条皴出山体纹理,线条之间疏密浅晰、错落有致,最后用重墨断线醒骨,墨迹浑成一体又层次分明,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山石的质感和体积感,给人以山光浮动、岚影绰约之感。钱球山水画中树的画法也很特别,以中锋勾勒树昂扬挺拔的形态,树干多留白少皴染,树叶墨色浓浓淡淡,光影闪耀,充满顽强的生命力,这也正是他坚忍人格的体现。

钱球在仿古的同时,对现实生活细致观察,用心感悟,力求形成自己的山水画风貌。慢慢品读他的画,有一种静穆的气氛感,景是静的,情是静的,就连笔墨都是含蓄静雅的,无不彰显自己平和的心性。其实钱球生活的时代,看似和谐,然却隐藏着封建社会的黑暗,家庭条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过着“不炼金丹不坐禅,不做商贾不种田。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的卖画生活,但他从没抱怨过自己的身世处境,而是寄情于景,将人与自然愉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跃然纸上,一派纯净、幽旷而又峻逸隽永的意境,给人以回味无穷的审美感受。

2.钱莹

艺术贵在传承与发展。钱莹深知“师古人与师造化”的重要,一方面,注重“古人之理法”,师承董源、巨然等诸家之长,创作符合时代审美的作品。另一方面,注重“自然之理法”,游历于江南青山秀水间,心摸手记,将眼中的“第一自然”变成“心中的第二自然”,造出“千千奇韵”。钱莹的山水画,古拙质朴。虽然传世作品不多,但是每一幅都是体现其特点的典型之作,有《茅亭高士图》《看泉图》等。

《茅亭高士图》(图6)堪称钱莹代表作品中设色山水的经典,该画纵180.4、横99.3厘米,绢本立轴,南通博物苑藏。此画采用高远构图,树石的笔法来源于董源、巨然,笔墨多变,虚实结合。在设色上钱莹用墨青墨绿揉和在一起皴染并进,这一技法就是以螺青、藤黄和墨色合用,目的在于“使墨有士气”,达到苍茫秀润的韵致。钱莹的艺术精神与大自然精神在画卷中完美契合。

钱莹有着炽热的创作情怀,注重对事物的观察和揣摩。《看泉图》(图7)是一幅将传统技法和现实生活相结合的佳作,纸本,墨笔,纵238.5、横117厘米,藏于南通博物苑。此图章法取高远、深远、平远相结合,展示了寒季山川重重迭迭、回环起伏的广阔景色。近处两株古树下有茅庐,一雅士踱步室外赏泉;巨岩自近伸向前方,岩边亦有古木相缀,远处有岭,山石以淡墨短披麻皴为主,较钱球用笔空灵秀逸;树取鹿角式,用笔槎丫老辣,千枝万枝多而不乱,互不相撞;右上岩间,有瀑布直泻,泉水穿石绕过,随山势转折奔流而下。整幅画面运用结构排比和间隔组合形成气势雄阔拓展之姿,笔势迅疾流畅,墨色清润,表现了“钱家山水”浑厚古朴的风貌。

钱莹将“师古人”与“师造化”相结合,《设色山水》(图8)就是一幅写实记景的佳作,纸本,设色,纵130、横37.5厘米,藏于南通博物苑。此图采用平远法构图,描绘了洞庭湖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的宜人景致。

《设色山水》构图简明清晰,景致安排有序。远景笔墨含蓄,以细淡而沉稳的曲线勾写峰峦,山体起落有致:中景于辽阔的水面上架起一座桥,两座房屋立于湖畔,林木扶疏;涟漪泛光的湖面上浮动着舟帆,动静结合营造出山林间无限生机;近景山峰用披麻皴勾染,山体姿态灵动;湖边林木水榭错落有致,在春风的吹拂下,枝叶婆娑曼舞,水波荡漾:静谧的风景中,一隐士撒网捕鱼,形态逼真,仿佛有鱼儿跃然水面,情趣盎然。整幅画面虚实相间,一派恬静安美的祥和景象,散发着淳朴天真的生活气息。

在《设色山水》中,钱莹打破以往山水画中对色彩限制的界限,以花青润墨,水墨笔法精王细密。他先用长锋羊毫中锋勾廊,再以侧锋湿笔皴擦,坡岸山丘显得圆润浑厚;树林画法极丰富,勾勒、点苔与渲染相结合,表现出近水土质疏松与草木丰美之感。此外,钱莹还以花青、赭石等透明性植物颜料掩盖、弱化传统的皴线,以丰富的色彩层次强调山坡阴阳块面与体积感,色墨相融,

明与暗、冷与暖对比清晰,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洞庭湖初春灵秀多姿的景致,可见钱莹对山川景物敏锐的观察力和造型功力。整體而言,画面上色浅淡、自然,隐约中可见笔痕墨踪,但用色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以积染而成,故色彩清新明丽不浮躁,足见钱莹用色技艺之高超、微妙。

《设色山水》中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钱莹讲究章法布局,将书画印空间布局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完稿后于留白处即兴题跋:“天开桃李洞庭春,美景临江绿翠尘。近日风光真气象,陇间又见水波新。”并钤“钱莹印”白文、“石侪”朱文印二方。画面中所有的美源于心灵,《设色山水》充盈着诗情画意,小景色焕发出独特魅力,营造出一种“清雅脱俗”的审美视觉感。

钱莹的精神境界是朴实无华的,山水画从生活中来,但又不仅仅是自然生活中的形象,而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气象在营构和书写。艺术创作以平淡天真为突出特点,充分借用笔力的变化、聚合、晕染来将笔墨的使用发挥至最具灵性。作品直承宋代董源“入境山水”的传统,自然环境与人物活动相融合,于空灵中显充实,静谧寓于深秀,通篇气息回环贯通,展现出江南水润的特征。这样的艺术处理,极具平民化气息,增强了人文精神和返璞归真的现代意识。

3.钱恕

钱恕自幼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大自然长期近距离接触,使其对真实山水有了最直接地观察、最深刻地感悟,为其一生的创作准备了新鲜活泼的素材。钱恕山水画,或是阴阳虚实对比强烈,结构简练;或是重山复水层层推远,境界阔大。《匡庐纪游图册》《雪山行旅图卷》都是他在南通画坛留下的经典之作。

在历代山水画家中,以庐山为绘画题材的山水画作不在少数,而钱恕的画名,在庐山间早有所闻。费范九于1931年在苏州,听到庐山西寺的了然上人讲了这样一则故事:清嘉庆时,州人钱恕居山中数年,时揽峰峦泉树之胜,作庐山图成册,朝夕阴晴,凝神入物,山灵万态,融赴笔端。画竟,寺主叹绝,以为得匡庐面目之真。足冠自来之图山事者,愿以钱五百缗易之归寺,不可既请如其册为副留之,又不可。其意盖谓艺之特出者,不可使宇内有匹。主默然,恕即夕遗行李挟册潜归。上人言时,深感匡庐不易绘,略则失之犷,详则失之殢,颇以未一见恕册为阙。

但据《匡庐纪游图册》画后题跋:“既未能棕鞋篛笠策杖而游览天下之名山大泽,又不挂帆江上如吴道贤三纪匡庐之游,徒闭户斋居,手执一卷,啸咏终日,复为何哉?曰者,绛府真人就黑甜中呼余而觉曰:‘渠以脚底之匡庐为游尔,何不以腕中之匡庐为游乎?’余乃跃然而起曰:有是哉!

山之高,水之长,予心之故物也,何不藉此作卧游哉?”可知钱恕并未亲历过庐山,图册是根据武进人吴阐思撰写的《匡庐纪游》所绘。

《匡庐纪游》中记载:“由星子南郭循湖滨而行,空翠映波层烟如织,遥望绿云杳冥松色与山色浑融,于虚无灭没间,则开先万杉诸寺也。”钱恕凭借自己一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揣摹,采用三远法构图,将水、墨、彩融合一体,整个画面清新雅逸,运笔健硕。图侧钱恕再题东坡《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钱恕以文字作图释,情怀全寄于笔墨之中,对画面起到画龙点睛的“奇效”(图9)。

《匡庐纪游图册》民国年间曾藏于社会名士徐鋆梅花山馆,徐氏为此题诗:“谁解山游当画读,谁识匡庐真面目。神乎七十心斋翁,万壑千岩归尺幅。缒幽凿险黎二樵,铸北镕南王石谷;乌几无尘五月秋,扑人墨雨如飞瀑。”

《匡庐纪游图册》(图10)共六十四帧,淡设色,一图一景一咏,珠联璧合,现为南通私人收藏。钱恕追求自由、超脱、宁静、渺远、大自在的精神境界跃然紙上,那峰峦叠嶂、秀岩飞瀑、茅亭古刹、松篁古树、曲溪小桥、云霭雪峰,万千气象。观者似身临其境,如睹庐山真容,堪称“钱家山水”中的传世之作。

此外,“雪山行旅”是自宋朝以后,历代中国画家都爱画的题材。钱恕于嘉庆二十年(1815)春正月所绘的《雪山行旅图卷》(图11)纵35.2、横1057厘米,绢本,设色,南通博物苑藏。

此卷描绘了一群乘骡行商,经过万重雪山,过大江,入沼泽平原的旅途景象。旅商负重累累,长途跋涉,画面中人物缩颈弓腰,寥寥数笔,表现出寒气逼人的神态。沿途群山峻岭,江上渔舟客船,帆墙林立,山村水市,丛林茅舍,统统陷入一片皑皑雪堆之中。作者以洗练的笔墨勾勒出掩映在荒寒中坚韧生长的苦涩,以静穆的意象表达自己对宇宙的独特理解。整幅画卷象征了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人们面临逆境时,敢于正视自我并挑战自我的积极态度,这也正是钱恕宽厚豁达的性格表现。

画尾钱恕用草书自题:“嘉庆二十年春正月心斋钱恕写于集虚山房”。钤“钱恕之印”白文印、“心斋”朱文印。收藏印:“曾经贵池南山镏氏。”卷后钱恕再题:“昔东坡云文以达其心,画以适其意,以适意而晚,多雪景者范仲立已先我而为主,一卷既就,能无动于河朔之思欤。集虚山房再笔。”钤“钱恕之印”朱文印、“心斋”“江左布衣”等白文印。

钱恕山水画的情趣奥妙,正是在有限的画面空间表现出无限的大自然景色,大幅气势充足,小幅秀雅清新。他在绘画风格上强调“不似之似”“画意不画形”中追求“闲和安静”的“趣远之心”,将山水“气韵”的表现作为绘画的终极追求,这便使钱恕除了关注笔精墨妙外,更注重不拘于常法的自由挥写以及笔墨传情的审美功效,令观赏者陶醉其中。

结语

钱球、钱莹、钱恕对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满怀深情,作画态度中肯真实,作品构图严谨、笔法缜密、境界超然脱俗。欣赏“钱家山水”,能够感受到钱氏高尚的艺术精神和独特的丹青魅力,这也正是“通州三钱”独道的匠心之处!

“江海造化,山水精灵”,这是大自然给予南通的馈赠。在这里史学家读到厚重,文学家嗅到生活,诗人寻到灵感,画家抓到色调。钱球、钱莹。钱恕作为通州子弟,自然受其江海文化的熏陶,带着特有的艺术天分,成为深爱丹青书画的书香家族。在历史的长河里,“通外0三钱”或许只是沧海一粟,但是大浪淘沙金自存,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传承创新的艺术理念无不展现了其在艺术上的天赋与觉悟,愿这一幅幅描绘青山碧水的佳作,能引领人们去鉴赏、去领悟、去体会艺术创新发展的艰难历程,领略这门国粹艺术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墨香居画识》冯金伯,明文书局印行。

2.《光绪通州志》。

(责任编辑:牧凤)

猜你喜欢

山水画山水
空蒙山水间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不负山水,脱贫风景独好
《山水间》
山水朋友
纸巾山水画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明代山水画家蓝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