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经济思想内在逻辑研究

2019-09-10杨丰

广告大观 2019年9期
关键词:经济思想内在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要: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不断地社会实践,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在不断深入,理论创新的思路也越来越宽,因此经济思想也在每时每刻不断发生着蜕变。这40年来经济思想的发展转变核心逻辑主要包括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以及全球化逻辑这五个方面。深入揭示和探索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规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工程。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思想;内在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40年的改革开放中经济发展是党和国家首要的发展任务,经济思想发展也成为了中国思想理论界最为活跃的一部分。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来没有停止过在经济思想领域的斗争,始终保持着鲜明的阶级性、革命性和时代性,引领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思想的解放,并在实践中经受住了考验。不断推进中国经济思想的再解放,坚持改革开放的伟大壮举,抓住主要矛盾的转变,以人民为中心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趋势和新时代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经济思想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逻辑。

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

方向的选择决定命运的成败,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成熟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理论的探索实践,同样的,发展着的经济思想也在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理论的进步完善。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这一判断准确地定义了改革开放的性质,也即是说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思想发展必然是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而不断突破,不断实现对自身的超越,不断系统、整体,又反过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发展确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发展,不断用发展着的中国实际突破传统的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经济观,不断完善经济思想,用新思想解决实践中的新问题。四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长足进步,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贯穿整个经济思想的发展始终,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建设。这40年的历史无可辩驳的证明了,中国的经济思想每向前迈进一步,都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和完善的结果,我国经济思想对现实问题的突破不仅是对当前和之前一个阶段经济发展状况的的总结,更能指导经济发展进行适应新国情世情的下一阶段改革。

经济思想的突破、进步、完善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市场经济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思想,它打破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绝对壁垒,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市场调节的两种手段,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并进一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的基础,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我们要坚持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不走老路歪路。这四十年来,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四个自信是我们改革开放取得的所有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如此,经济思想在实践和认识中的不断转变和创新,才能给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活力和制度保证。

二、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逻辑

经济思想的转变与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息息相关。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多个阶段和40年的各个层次经验的积累,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布局、经济思想的摸索和发展已日益成熟并逐步上升到对规律的科学认知和深层次分析层面。经济思想由个别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遍、由碎片化到系统化,时代不同提出的经济思想也不尽相同,但这些思想不是冲突和否定的,而是延续和发展的。这些经济思想的发展变换,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认可,深化对实践经济规律的认知,深化对中国现实问题的认识,使得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在经济思想的发展中稳步上升。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建设的思想理论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初步建立。改革开放的实践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展开与推进的,可以说,我们对于经济思想和治国理政的实践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由自在到自为的动态发展过程。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过去我们党擅长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看待经济问题,对其本身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突破了经济思想上的牢笼,开始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市场经济,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和坚持。经济思想也由少到多,由粗到细,由点到面,逐渐丰富和立体起来,使得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实践和理论创新中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且结合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发展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的转变要解决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十八大以来市场占决定性作用的地位越来越清晰,但是简单地要求市场占决定性地位并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有序运行,只有在这一系列领域当中加强政府的作用,将在经济与市场领域当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市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所谓市场、政府双强的格局。

三、人民群众需要高品质生活的现实逻辑

经济思想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民,其核心价值取向是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经过40多年的发展建设,今天我们终于迎来了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转折期,迎来了完成历史使命的新时代,但是在物质资料和文化生活极大发展的同时,我们环境也污染了、社会贫富差距也拉大了,与之相反的,人民对于改革开放的满意度却越来越低,现在再一味的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和盲目扩大规模就不符合人民的真正需要。重新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目标和执政理念,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心声,是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再一次把握,对执政能力的又一次突破。这是全国人民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路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丰富的内涵,要求我们党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人民导向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真正为人民群众着想,鼓励帮助全体人民参与到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来,把经济建设的成果分享给全体人民,将经济社会中的重心放在人民身上。

经济思想发展的实质是发展。改革开放经历的时代不同,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的要求也不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很低,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还比较贫穷。当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还是以满足生存需要为目的为主。现在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也就是“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所提出的问题,是由“富起来”发展到“强起来”所带来的问题。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由于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因此今后的发展就要更多更好地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40年来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这个历史过程主要分为四个历史阶段。1978-1992年为第一阶段,以“南方谈话”作为分界线,之前我国的经济思想发展目标主要是突破姓资还是姓社的藩篱,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在完成这个历史任务的过程中,形成了邓小平的经济思想。1992-2002年是第二阶段,在这个时期,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则主要着眼于转变政府职能,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突破姓公还是姓私的束缚,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提供新的动力,在这个时期形成了江泽民的经济思想。2002-2012年则是第三阶段,主要在于确立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导向,反映出中国经济思想发展“又好又快”的思路,表现为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十八大以来则是第四阶段,新时代中国经济思想的转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代表,突出公平正义,确立问题导向的经济发展新理念,这是改革开放经济领域的最新思想研究成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实践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表现形式。

推动改革不断深化,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最重要最基础的是要解决经济思想转变的问题。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由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快速增长和物质极大丰富,根本上得益于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也是最开始的经济思想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改革开放的逻辑起点,也是我们经济建设中的基本遵循。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敢于自我批评和否定自己,纠正改革开放中的偏差,在小心摸索中大胆前进。这实际上就是在不断的否定自己的过程中进步,在给自己不断加压的过程中前进。在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和研究范式的突破中,不断为改革开放提供新的经济思想,注入新的活力。与时俱进就是必须把握时代变化,紧跟时代步伐,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在不断变化的现实情况中,通过不断改革和反复试验总结规律,得出普遍适用的结论。党的十八大之后,国内很多地区尤其是沿海发达省份,都在反思自己过去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继续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纷纷提出建设创新型省份的目标,爭取早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掀起了新一轮的发展高潮。

五、坚持全面对外开放的全球化逻辑

经济思想与国际环境发展紧密联系,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冷战随之结束,世界经济与政治出现重大变化,国际形势总体上呈现出相对和平和朝着和平发展的趋势。邓小平同志敏锐地把握到时代的主题已开始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中国开始更加注重自身的发展,开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开始逐渐与国际接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思想也发生了转变。为了使我国对外开放的利益最大化,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加入WTO是我国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国际形势,从国内进一步改革开放和发展的需要出发,做出的战略选择。2011年“阿拉伯之春”给广大亚非国家带来难以抹平的创伤,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受到冲击。习近平总书记又适时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主张通过互利合作实现多边经贸往来背景下的双赢甚至是多赢。

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相辅相成。伴随着1971年我国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1978、1979年中美、中日又先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国在国际上不再处于被孤立和一边倒的境地。同时,由于建国以后我们长期遭受外部势力的封锁,国内经济基础面临崩溃的局面,急需对外开放。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由于信息革命和信息技术的普及,资本主义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资源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配置,国际分工日趋明显。中共十五大上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长期坚持,从1982年中共十二大一直到1997年中共十五大,是我国对外开放发展最为迅速、最为活跃的时期,我国对外经济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中国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坚定拥护者,中国在全球化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同时发展了的中国又在维护着全球化的进行。当前经济全球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2014年举行的G20杭州峰会上习总书记提出了他的经济思想——“新发展理念”,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提供了一剂“良方”。在此基础上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既是一种政治主张,同时也为维护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理论合作基础。

六、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思想理论界获得了大解放,经济思想伴随着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功也日渐完善,经济思想的不断创新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增添新的内容。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进行思想大解放运动,尤其是经济思想的大解放,经济思想通过指导实践,解决了中国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在总结实践经验中摸索出了经验性的规律,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推动了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思想和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顾海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要义和境界[J].先锋,2018,(1).

[5]  何召鹏 卫兴华.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几个经济理论的创新与发展[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7).

[6]  韩庆祥 张 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趋向[J].中国社会科学,2012(3).

[7]  董德福.思想、文化、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16.

[8]  侯惠勤.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典范[J].红旗文稿,2017(12).

[9]  尚庆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创新的三重维度[J].求索,2017(10).

[10]  习近平.让美好愿景变为现实——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约翰内斯堡会晤大范围会议上的讲话[N].新华网,2018-7-27.

作者简介:杨丰,男,江苏南通人,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课题名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研究(18C523)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经济思想内在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论遵循社会规律与坚持包容性发展的内在逻辑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元代畜牧业经济思想的探析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2015习近平经济思想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