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学校体育变化与展望

2019-09-10杨洋

体育风尚 2019年9期
关键词:体教后备竞技

杨洋

摘要:在20世纪80年代,体育系统开始与教育系统合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体教结合提出的初衷是为了解决竞技体育人才在培养的过程中出现的学训矛盾的问题,拓宽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渠道。在实际中体育仍然是游离在教育之外,与“体教结合”的初衷背道而驰。2013年国家体育总局关于体教结合的变革与现实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体教融合”是提高高校体育工作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为了达到体教融合的目的,本文从中小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第一应该是转变思想观念,培养体育爱好;其二是政策引导,文武并重;其三是学校体育类型的多样化,丰富学校体育内容;最后是加强学校体育的连续性,实施连贯的课程设计。

关键词:体教融合;学校体育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指出:“在很多国家,体育在教育体系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没有受到重视,体育的作用被很多教师和家长所低估,其中就包括中国,甚至可以说,这种状况在中国更为严重。”[1]在1987年发布的《关于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文件中,提出了“体教结合”的模式,直到2016年全国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高校已经达到了275所,可以说“体教结合”是以举国之力培养了一大批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但这依然是“治标不治本”的,在《2018年中国国民健康大数据报告》的第三部分青少年健康数据中,小学生的近视率达到了32.5%,初中59.4%,高中77.3%,北京中小学肥胖检出率达到了19.5%,青少年的近视率已经是世界第一。上海市眼疾病防治中心团队通过研究显示,每天额外增加76分钟的户外活动,可以降低50%的近视发生率。

体教结合在实际的学校体育开展中是精英体育,所谓的“体教结合”就是在正常的开展常规课程的前提下,加强体育教育工作,推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训练,提高学生身体与心理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体育人才的教育模式。出发点是全体学生,最后落脚点在为国家的竞技体育提供后备人才,因此在实际的落实中就带上了功利性,学校为了名次,为了输送更多优秀的后备人才,降低优秀运动员的入学门槛,同时借助优秀的体育资源,扩大学校的知名度,打造学校的品牌,吸引更多人才,在這个过程中增加了学校的优秀运动员,而不是提高了全体学生的体育参与水平。然而体育不仅仅是争金夺银,还具有不能被其他形式替代的教育和文化价值。

毛泽东同志在1917年就提出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要想精神变得文明,应该先使身体变得强壮,现实是居高不下的肥胖率与近视率。因此体教结合在新时代的背景下,2013年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体教结合的变革与现实问题进行讨论中首次提出了“体教融合”的概念,2014年王登峰司长又明确指出:“体育课程要达到体质健康促进目标、运动技能掌握目标和健全人格培养目标的要求”。[2]

体教融合是全民体育,体教融合的目的应该是“提升运动能力,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完善人格”前提下,为国家竞技体育输送后备人才。体教融合在观念上、制度上、管理上、包括学训矛盾上依然存在着许多的挑战,但是却是势在必行的。德国把高校体育作为竞技体育培养的基础,美国有90%以上的奥运会运动员来自于在校大学生。我国也一样,在中、高考的改革中,广州中考体育由60分涨到了70分,天津由30分提到了40分,在现在的高考中体育依然是采取的学业水平测试,而在未来,体育将在高考中变为ABCD的等级客观数量化评价方式,成为高考的录取方式之一,政策上已经注意到了体育的重要性。体教融合的最终不是强制性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培养运动兴趣,达到自觉参与的效果,这就对我们的体育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3名受访者进行调查发现,64.7%的受访者直言当下中学生体育课上得不够好;只有5.7%的受访者认为当下体育课上得非常好;79%的受访者认为每个学生至少要有一项的体育爱好。我国目前大约拥有2亿名中小学生,从欧美体育成功的规律来看,校园体育是传播体育理念和激发民众爱上体育、培养体育运动习惯的一个最有力的渠道。2014年北京市教委下发《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中小学课外活动计划的通知》中要求了在课后一小时的活动中要发展中小学在体育、艺术、科技等方面的兴趣和素养。

建议:

1、转变观念、文武并重。政策已经变化,体育也是当下的热门话题,在美国一张NCAA的篮球赛门票能卖到平均650美元,姚明曾说:在美国,体育更像是一种信仰。这一信仰来自于其教育理念“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体魄中”,在美国众多的高校中得到了实践。[3]我们应该看见当下中小学生体育课的困境,转变观念,文武并重。

2、拓宽体育课程资源,打造与时俱进的教师队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体育课简化为了简单的跑跑跳跳,技能性的课程大幅度减弱甚至取消,吸引学生的体育课应该是多样的、新鲜的。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院长张健认为“现在学校缺的不是场馆,而是优秀的体育教练”。可以在更多的形式上比如聘请兼职教练,与校外单位合作等等方式,拓宽体育课的资源,让学生拥有自己喜欢的体育课。

同时在“小、中、大”的课程衔接上应该有更统一的标准,不是后者简单地重复前者的内容。我们的体育课,往往是小学学基础、中学学基础,大学还在学基础,体育课连贯性不够,会导致课程的枯燥乏味,建立统一的评价与晋级标准,应该贯穿整个学生生涯之中。体育与教育最终能够融合是因为他们都具有的教育属性,并且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未来一定会实现体教融合。

参考文献:

[1]单凤霞,郭修金,陈德旭.让“体教结合”走向“体教共生”[J].体育学刊,2017,24 (05):88-92.

[2]孟昭莉,陈玲.三位一体目标体系下的“体教融合”[J].体育科技文献报,2018,26 (06):164-166.

[3]吴昱宏.美国大学体育教育理念启示[J].福建体育科技,2014,33 (02):46-48+51.

猜你喜欢

体教后备竞技
体教融合与校园足球对接:方式、困境及策略
体教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究
体教融合发展模式的探究
电竞种植记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体教改革举措之反思
E生命力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