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信息链接策略

2019-09-10周晓东

语文天地·小学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阅读教学

周晓东

随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拓展性阅读教学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以文本为根基,以知识链接为载体,既能够有效的补缺补遗,也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激活思维的积极状态,启发学生智慧,提高自主学习力。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进行有效的信息链接对于推进学生的拓展阅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把握链接时机,發展阅读智慧

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准确把握恰当的契机,适时进行信息链接,才真正有助于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慧。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上,针对重点段落的研读,可以立足于学生的阅读实际,把握插入教学资源的恰当契机,这样既有助于促进课内课外的相互渗透、有机融合,也可以使学生的阅读期待、阅读视野和作品之间相互融合,帮助学生深化阅读感悟。

例如,《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节选自《留德十年》,是著名作家季羡林的一部经典之作,文中所描绘的是作者对两个母亲的热爱:一个是生养自己的母亲,另一个就是祖国母亲。他对她们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在课文中以叙述为主,其间还夹杂着一些日记片段,这一点和学生之前的认知有所不同。有很多学生都存在着极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事观点和处事方式,如何才能够使这些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这份沉重且浓烈的怀念之情?这就需要紧扣文本,一字一句的品读感悟,也要适当链接,这是催化情感的“酵母”。在这篇课文的第二段所描绘的是生母的怀念,那么这是怎样一位母亲呢?为何她的离去让作者如此长久的陷入痛彻心扉的思念中?在文本中对此并未做出细致的描绘,很多学生并不能感知和体会,鉴于此,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季羡林的另一部著作《赋得永久的悔》,里面有一篇这样的文章《一双长满老茧的手》,其间完美的展现了母亲的辛苦劳作以及对于爱子的怜悯之心,透过这部分内容能够在学生脑海中完成对母亲这一形象的塑造,此时再回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学生必然能够感同身受。

二、精选链接内容,推进阅读探究

针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实际上也是课程改革中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如果此时可以合理地选择恰当的链接内容,必然有助于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提升探究能力。

1.链接原著中的“精彩镜头”

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外补充资料大都集中于作者生平或者时代背景等,实际上链接的类型可以更丰富,既可以包含图片信息,也可以结合视频资源等,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时,其临死前所竖起的两根指头甚至成为了吝啬的代名词。对于《儒林外史》这部著作而言,其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之所以成功,应当归功于作者的独具匠心以及极具讽刺,色彩的描写手段。鉴于此,可链接《范进中举》的视频,癫狂的话语、疯狂的行为能够为学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并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何范进会发疯?之后又会发生怎样的事?通过这种形式的链接,很显然有助于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以及阅读兴趣。

2.链接生活中的实际场景

在新课标中同样特别强调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之间的密切关联,教师应当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以此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辅助资源,阅读教学实际上和学生生活体验之间密不可分。通过链接,既有助于解读文本,也有助于促进情感的升华。

例如,针对《搭石》的教学便可使用情境演示法,因为对于城里的孩子来说,既没有走过搭石,还有可能从未见到过,所以在理解上难度较大。教师在课堂上请学生走一走自主制作的搭石,并向其提问:为什么要走得这样快呢?体验过的学生一定能够理解是为了“保持平衡”,并能够就此体会“紧走搭石慢过桥”所代表的含义。之后还可以邀请两名学生一起走搭石,并尝试让后面的孩子想办法超过前面的,“你为什么不超过他?”“因为搭石实在太小,没有地方让两个人同时落脚,无法超过……”“那么这又说明了什么呢?”“不能抢路”。最后,带领一行学生依次走过搭石,促进学生对“协调有序”的理解。通过教师所创设的真实情境,既能够帮助学生增强生活体验,又能够就此体会走搭石过程中的人性之美。

语文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亲近语言、运用语言,更是为了使学生从中学会生活、学会生存,感悟应当善待生活中的每一天以及所面对的每一个人。

三、精设链接形式,深化阅读体验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文本特点以及学情等多方面因素,选择不同的链接方式,既可以因文而异,也可以因人而异,还可以选择多元的链接形式帮助学生深化体验,促进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

1.链接媒体资料,引发阅读共鸣

恰当合理的运用多媒体的突出优势,能够为学生创设真实悠远的文本意境,使学生可以快速入情入境,和作者产生心灵层面的共鸣。

例如,在《伯牙绝弦》这篇课文中,讲述了伯牙和子期之间惺惺相惜的故事以及情感,读起来颇为感慨,此时可辅助音频《高山流水》,就此引发学生的想象:除了高山、流水之外,伯牙还会在曲子中展现哪些景色?而子期又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在委婉舒缓的琴声中,学生的心弦仿佛也被拨动,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侃侃而谈。教师说“伯牙鼓琴,志在清风”,生答“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学生浸润在悠远的情境中反复品读、动情诵读,一定能够在这样的氛围中感悟“知音难觅”的心情,生发心灵层面的共鸣。

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现代教学手段,例如视频、动画等方式,一方面可以丰富外在表象;另一方面也能够成功的聚焦学生的注意,激活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领会文本悠远的意境,提高学习质量。

2.链接课文插图,辅助文本解读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本都辅以相应的插图,其突出特点在于形象和直观,同时也能够吻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心理特征,这些插图也是对文本内容的集中体现,更是极为宝贵的教学资源,但是却经常被教师忽视。

例如,在教学《纸船和风筝》一课,可以先指导学生观察文本插图,并设计提问:在这些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谁?他们各自在干什么?你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吗?这一插图所展现的实际上就是文本中的故事情景,学生们非常感兴趣,说的过程中还增加了丰富的想象。完成这一环节之后,再引导学生朗诵文本,就能够成功的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于课文中。基于这一方式,真正实现了由图画向文字符号的成功转化,也赋予了学习活动相应的趣味性,能够让学生主动靠近文本。

总之,链接不可流于形式,不管是链接的时机,还是所链接的具体内容,或是所链接的宽度和深度等,都需要一线教师作出精心的考量和设计,必须要准确把握文本特点,锁定教学定位,才能够为学生打开通往大千世界的大门。

作者单位:甘肃省秦安县兴国学区古城小学(741600)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阅读教学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