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探究型主题班会的思考与实践

2019-09-10魏环君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19年10期
关键词:学生生活主动探究主题班会

【摘 要】主题班会是班级德育的主阵地,一次成功的主题班会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发挥非常好的教育效果。但在当下小学主题班会的设计和实施中,班主任们更关注认知性教育,学生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究不够,学生往往只知道“是什么”,而不明白“为什么”。所以,班主任应该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确定活动主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关键词】主题班会;主动探究;学生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79-0067-03

【作者简介】魏环君,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南京,210046)小学部德育主任,一级教师,南京市首届德育带头人,曾获南京市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竞赛(小学组)一等奖第一名,“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南京市五一创新能手”等荣誉称号。

主题班会是班级德育的主阵地,是班主任育人的重要载体。主题班会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探究、自主教育。一次高效的主题班会能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认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及行动落实的决心。但是根据笔者的观察,目前小学阶段的一些主题班会活动中还存在以下问题:教师的说教比较明显,认知性教育的内容偏多;活动预设过多,生成不够;活动形式和类型过多,学生配合多,深入探究少。总而言之,主题班会教育活动中的知情意行目标的统一不够。笔者以为,班主任开展主题班会教育活动,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让学生懂得“为什么”,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配合表演到主动探究、深入了解,进而明白“为什么”和“怎么做”。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带班实践,谈谈对探究型主题班会的一点思考和实践。

一、传统主题班会存在的问题

1.说教痕迹明显,认知性教育的内容偏多。

我们发现,在一些主题班会上,教师依然以灌输道理为主,不停地说教。例如,笔者听过一节主题为“做个孝顺的好孩子”的班会,教师从“百孝善为先”说起,带着学生学习《弟子规》中的相关内容,最后采访学生,让学生说说自己现在是怎么做的以及将来打算怎么做。整个过程看似是从“知”到“行”切入,但其实“知”和“行”的内容都是教师预设好的,完全没有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所以学生往往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不知为什么要这么做。《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老师说:“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2.形式过于单一,学生被动参与。

在一些主题班会上,除了预设还是预设,很少有生成,而且在大部分时间里,班主任是不在场的,大部分学生是不在场的,这些主题班会课看似活动的形式和类型非常丰富,但学生真正参与的机会和参与的深度都非常有限。例如,在一次主题为“友谊”的班会上,班主任为了突出学生主体,安排两名学生主持活动的整个过程,这两个主持人按照既定的“剧本”认真卖力地表演,负责配合的部分学生也非常积极地进行互动;除此之外,大部分学生都是沉默的,所有不在预设内出现的状况都被直接忽视。而班主任也一直是“失踪”的状态,直到活动的最后,班主任才出现做了简单的总结,一节班会就这样结束了。这样的主题班会课看似热闹,但其实真正投入情感参与的学生并不多,他们大多都是被动参与。

3.刻意感动,学生缺乏真情实感。

笔者曾经与三年级的学生一起开展过一次主题为“感恩父母”的班会活动,这次活动笔者邀请了部分学生家长参加。活动的准备非常充分,有富有深意的视频、深情的朗诵、精彩的小品等,当一曲《时间都去哪儿》响起来后,很多人都被感动落泪了。笔者以为这次的主题班会非常成功,可是活动后学生们的表现却非常一般,而且从父母的反馈中笔者得知,很多学生并没有能做到在活动中承诺的那样。笔者在事后与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他们在活动现场的感动,只是被当时当地的气氛所感染,现场的承诺也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的。学生知道对父母要感恩,却没有对为什么要感恩形成正确的认知。所以,刻意的感动是没有用的,只有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慢慢观察,他们才会有真情实感。

二、探究型主题班会开展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探究性学习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它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未来的社会是科技的社会、知识的社会、终身学习的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养要求较高。学校所有课程都是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服务的,其中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是两大核心能力。探究型主题班会就是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是学生主动学习和创造、主动探究的过程。

2.让学生由“他律”转变为“自律”。

刘次林教授在《现代德育的三大转变》中提道:“传统德育首先在德育本质上形成了教师主体论,使师生关系变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从而使灌输显得理所当然。”“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与他们在生活中所见所为的都很不一样,于是磨灭了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或者形成杜威所讽刺的双重人格。基于行为结果的德育评价只能让学生停留在皮亚杰所定论的他律阶段,或者评价的结果无法让人感受到它的信度和效度。”

我们常常关注的只是学生明白道理了没有,有没有做到,但是却实很少关注他们知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在探究型主题班会上,班主任引导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变成主动地探究,尝试让学生参与课程的构建,让学生参与内容的探究,由被动教育转变為主动的自我教育,重点解决“为什么”的问题,通过创设体验式、情境式的课堂,将学生的生活和课堂真正地连接在一起。

三、探究型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

1.结合需要定内容,团结合作重探究。

每学期的寒暑假开始之前,笔者会在学生和家长中征集下一学期主题班会活动的主题,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最终确定新学期主题班会活动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1 ~ 2个主题,在假期中学习研究。我们在假期开始前将任务分配好,假期中学生小组分别进行资料收集和学习研究。研究主题分配时,笔者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例如,“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个主题,笔者就分配给了三个男生,因为这三个小男生在平时与同学的相处过程中,常常为小事斤斤计较,老师们苦口婆心地教育过,道理也说了一大堆,但是效果甚微;而“做个情商高手”专题小组里有个学生平时一遇到事情就喜欢大吼大叫,希望他和另外两位同学研究一下怎么做一名情商高手。

2.家校共育显成效,提高质量靠指导。

假期中,“退一步海阔天空”研究小组建了一个群,并将笔者也拉进了微信群。在微信群里,小组成员经常會很认真地讨论,而家长也会积极参与其中,和孩子一起讨论探究。家长在和孩子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孩子、鼓励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有的家长说,自己非常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因为这样的学习既锻炼了孩子,也提升了家长,而且和谐了亲子关系。

在这样的活动中,我看见了孩子和家长们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他们集思广益丰富了主题班会的内容。

3.还课堂予学生,让成长看得见。

假期结束前,所有小组将各自负责的主题班会活动方案传给笔者,笔者再进行指导反馈。当学生们走上讲台,分工合作,主持一节班会课时,笔者总是会生发这样的感慨:过去那些“一言堂”的行为是多么浪费生命的行为啊!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成长看得见。探究型主题班会上,学生们认真探究和学习,每个小组的活动都那么精彩纷呈,活动中的很多素材就来源于他们身边的生活。此外,根据学生的反映,笔者会及时抓住班会课上的各种生成点,及时介入,同时在学生达成一致的认识后,适时退出。活动中,笔者尤其关注学生对“为什么”的探究,如“食不言,寝不语”小组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查阅了资料,从文明层面、健康层面解答了为什么要这么做;“做习惯的主人”小组在主持班会活动时,邀请笔者总结,笔者会把点评的机会先留给学生,让学生先进行思维碰撞,然后自己再评价点拨。

探究型主题班会将学生由被动教育引向自我教育,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自主探究,自主体验,探究和体验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知其所以然的过程,是学生真正成长蜕变的过程。<D:\邱\江苏教育\班主任\2019\03\KT1.TIF>

【参考文献】

[1]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2]刘次林.现代德育的三大转变[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4):169-174.

[3]李镇西.苏霍姆林斯基的魅力——推荐《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J].教育文汇,2004(3):45-46.

猜你喜欢

学生生活主动探究主题班会
高中政治教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
历史课堂与学生生活
构建高效复习课堂的教学研究
让学生有效参与学习过程
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国际学校主题班会模式研究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对“语文教学回归生活”的实践探索
怎样开展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