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护督脉寿百年

2019-09-10高景华

祝您健康·养生堂 2019年1期
关键词:正骨杜仲督脉

任督二脉,在很多武侠小说中都多次出现。主角总是在某些奇遇或是机缘巧合之下,打通任督二脉,自此武学突飞猛进,继而成为一代宗师的。任督二脉在现实中确实存在,任脉巡行于人体的前正中线,督脉巡行与人体的后正中线,二者的两端交汇于癫顶、会阴,这样头尾相衔的任督二脉形成了一个圆环。武侠小说便是幻想将二者打通,使经气在这个环中周游不息,形成周天循环,便可内功精进、神功大成了。

虽然任督二脉畅通无阻、連贯回环是武侠小说家笔下的幻想,但在现实中任督二脉通畅与否很大程度上地决定了我们的健康。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的高景华主任告诉我们:督脉运行的通畅与否,决定了人体阳气的盛衰,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的寿命。如果它在某些情况下发生了痹阻,即使再注意保暖,也无法从根本上让人体的阳气充盈、气血旺盛,也就无法保证五脏六腑的正常功能。

督脉痹阻,阳气被困

从字的表面含义上看,督脉的“督”字,有总督、督促的含义;从循行路线上看,督脉主要在背部,背为阳。这表明了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有统率、督促的作用,所以又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说法。督脉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两点:①调节阳经气血。督脉多次与手足三条阳经及阳维脉相交会,与各阳经都有联系,所以对全身阳经气血起调节作用。②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督脉沿脊柱上行,入络脑,又络肾,与脑、髓、肾关系密切,可反映脑、髓、肾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不难发现,督脉的痹阻会使人全身脏腑、经络的阳气虚弱、受困,督脉阳气的推动温煦固摄作用减弱,则患者极易出现背脊畏寒、阳事不举、精冷薄清、遗精,女子小腹坠胀冷痛、宫寒不孕、腰膝酸软,辨证多属阳虚。如果督脉痹阻严重,则会出现脑、脊髓、神志、四肢的功能出现异常。可以说,督脉的健康就是人体的健康。

在冬季,该如何养护这条重要脉络?又有哪些简便易学的方法能帮我们扶助阳气,健康度冬呢?

● 督脉通畅自我测评

取站立位,为在不影响平衡的前提下向前弯腰。如背部高低不平,通常说明存在督脉痹阻。

督脉沿脊柱循行,若脊柱发生错位、侧弯,督脉就可能会出现折屈、离位、牵拉、堵塞和拘挛等情况,从而导致督脉中的阳气流通和输布受到影响,从而诱发疾病,出现临床症状。

督脉痹阻原因一:风寒侵袭

人体被风寒侵袭后,督脉就可能受到寒邪的侵犯。寒主收引,受侵犯后督脉就会出现拘挛,督脉中的阳气流通就会受阻,阳气不能自如地前往它该去的地方,便引起了腰背疼痛、腿疼、腿凉、腿抽筋等。

● 风寒侵袭型督脉痹阻的特点

起病通常较急,多在受风寒后出现。患者疼痛的范围通常比较广,且痛处受风着凉后疼痛加剧,喜温喜按。按压时疼痛区域多连绵成片。 严重时伴有活动受限,翻身起床、穿鞋袜等动作可能都无法完成。

● 治法:通风寒关

寒者热之,是中医的治疗原则之一。而风邪侵犯人体,则当用药物疏风通络,驱邪外出。一般来说,风寒侵袭型的督脉痹阻证通过手法治疗效果一般不太理想,故主张口服中药或者外敷中药进行调理。针对这种证型,高院长带来了一个在家里就能操作的热敷方。

● 疏风驱寒通络方

【药材】杜仲、白术、山茱萸

【方义】杜仲甘温,归肝、肾经,可补肝肾、强筋骨,亦有安胎之效;山茱萸味酸,性微温,擅长补益肝肾、收敛固脱。虽为涩剂,但温而通行,辛能走散,而敛虚热,故可治心下邪气寒热、胃肠风邪、寒热头风等证。白术健脾益气,兼有燥湿敛汗之功。三者同用,重在补益肝、脾、肾以益五脏之源,精气益则闭者通而利者止,五脏自安、九窍自利。

【功用】补肾阳、助脾阳,增加督脉中的阳气,驱散风寒。

【用法】取杜仲30克、白术15克、山茱萸12克。内服时上方加水5碗,煎取药汁2碗,分别于早晚饭前30分钟服用。外用时将煎取的药渣装入药包,趁热熥(疗)疼痛部位,每日一次,每次20分钟左右。

【注意事项】使用时应注意温度,避免烫伤皮肤;皮肤过敏者慎用。

【温馨提示】药物服用谨遵医嘱。

【小贴士】

熥疗,源自中医熨法的一种中医外治法。主要通过将中药浸泡、蒸煮后包裹成中药热奄包,热敷患处以温透药力,达到治疗效果。多用于风寒湿痹等证的治疗。使用时务必注意不要烫伤热敷处皮肤,用后注意患处的保暖。药包用毕后应妥善保存。

督脉痹阻原因二:气血瘀滞

血瘀气滞型督脉痹阻往往发生在因外力扭伤的人身上,这多是由于外伤等因素损伤经络、脉道所致。高院长告诉我们,这类病人通过正骨手法治疗常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 气血瘀滞型督脉痹阻特点

表现以起病急、压痛明显、痛有定处、多伴有活动受限为主。气血瘀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多见痛有定处、压痛明显等症状。

● 治法:通气血关

气血瘀滞,则以通为治法。清宫正骨三扳法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清朝成立以后,一些御医专为皇家人员治疗骨伤科疾病,继而在总结与研究中形成了清宫正骨流派,清宫正骨三扳法正是代表疗法之一。这种手法以轻巧柔和为特点,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几乎没有痛苦。

1.清宫正骨三扳法

第一扳:扳肩。由上往下推,一边扳肩一边推脊柱。可以整理脊柱,纠正关节的错位,同时疏通督脉。

第二扳:扳腿。施术者双手用相反的力,一边扳腿一边推脊柱,这是纠正脊柱侧弯或是扭伤的关节使其归位的过程。

三扳法第三扳:扳腰。用推拉的力量扳腰,纠正骨骼、关节、经络的错位,使患者的疼痛缓解。

【适合人群】有明显外伤史、疼痛部位明确、拒按、正骨手法效果明显的患者。

【注意】三扳法需要专业医生完成,勿在家模仿!年龄比较大,有严重骨质疏松人群不适用三扳法。

2.家中简便按摩法

针对外力扭伤、姿势不对引起的腰背疼痛,高院长推荐大家自行使用捶按穴位的方式来缓解症状。主要选用腰俞穴、命门穴、腰阳关穴这三个督脉上的重要穴位。适当按摩可以帮助大家恢复、锻炼腰背肌肉的支撑力。

【定位】

1.腰俞穴:骶骨正中线为腰俞穴。

2.腰阳关穴: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腰带正好覆盖的脊柱的正中间凹陷处就是腰阳关穴。

3.命门穴:屈肘叉腰,两个拇指正中间的位置就是命门穴。

【按揉方式】手握空拳,慢慢击打,由轻到重,从上面的命门往下敲到腰俞穴,再从下往上,以中等力度反复循环敲打50~100下。

● 活血化瘀内服方

【药材】杜仲30克、白术15克、山茱萸12克、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

【方义】蒲黄味甘平,入肝经血分;五灵脂甘温,入肝经血分,可起到活血化瘀、通络的作用。再配合上补肝肾、强筋骨的杜仲与健脾益气的白术,共同起到化督脉血瘀痹阻之效。

【功效】活血化瘀。

【注意】克数及药材要根据个人情况加减,药物服用谨遵医嘱。

督脉痹阻原因三:痰瘀互结

老年人肝肾本身就津亏,再加上长期的劳损使阳气虚,气化的功能减弱,人体津液的输布就会出现障碍,从而出现水液停滞,继而生成痰、瘀这两种病理产物。痰、瘀不仅是病理产物,更会进一步作为致病因素堵塞督脉,困住阳气,进而伤及五脏,诱发种种疾病。

中老年人痰瘀互结所致的督脉痹阻多表现为经年累月、迁延不愈的腰背疼,甚至会发展为下肢的凉、麻、间歇性跛行。不过,这种因为痰瘀互结导致的下肢症状与血管阻塞的下肢跛行不同。

● 痰瘀互结型督脉痹阻证下肢症状的特点

证见腰疼背疼,常伴有下肢的疼痛僵硬、腿凉抽筋,严重时可见间歇性跛行。起病多缓慢,逐渐加重,迁延时间长,背部压痛点不明显,喜温喜按。

● 治法:通痰凝关

转腰汤是清代医家陈世铎的《辩证录》中的一个名方,高院长临床运用本方来治疗痰瘀互结型督脉痹阻证的患者常能取得不错的疗效。

● 温阳化痰通络内服方:转腰汤

【药材】巴戟天15克、白术30克、杜仲15克、苍术9克、肉桂3克、羌活3克、桃仁3克、防己3克

【方义】白术为君药,温脾阳,燥湿邪,化痰湿;巴戟天和杜仲为臣药,温肾阳,助脾阳,化痰湿;苍术为佐药,可增强白术温肾燥湿的作用;肉桂温阳,羌活祛外邪,桃仁活血,防己利水去湿,均为使药,引领君药、臣药、佐药各司其职。

【功效】温肾、燥湿、通络

【注意】如果您懷疑自己属于这类人群,可以先咨询医生,看是否适合用转腰汤来缓解病情,或请专业的医生开一个适合您自己的方子。

(编辑    车    翀)

猜你喜欢

正骨杜仲督脉
正骨没那么神
图说
“不要脸”的树
中医针灸联合正骨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讲述正骨人的故事
最方便的健身
通督温经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
督脉循行考
殃及池鱼
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