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建筑巡礼

2019-09-10

家居廊 2019年11期
关键词:建筑师美术馆空间

朱周空间设计|主建筑师 施海

立于北京北郊一隅的松美术馆已然成为这座城市不可错过的文艺地标,但起初,王中军先生的希望只是为自己多年的收藏品设计一个私人美术馆,与“松”并无关系。

原来的园区是一座英式风格乡村俱乐部,繁复的仿古典建筑元素与法国梧桐代表着前业主对欧洲田园的想象。而建筑师拆除了大部分原有建筑的欧式华衣,选择性地保留原有建筑的一些几何元素,如入口高阔的拱门,大量的坡状屋顶等。而后切除了部分冗余体量,打开了部分封闭的外立面,与重新塑造的内向的立面,让整个建筑在外部视觉上变得柔和且有节奏。

这个为建筑重新更换基调设计的过程,建筑师称之为“减法”。整个过程也使得建筑功能发生了变化。在减法的同时,建筑的南立面逐渐变得动态,这无疑有利于建筑师在园区内继续深化景观,当那些苍劲古松被移植到立面沿线,在自然光的投射下与极简的白色立面产生了中国古典画卷般的画面,而被改造为玻璃幕墙的立面则为室内展厅引入了自然光源。姿态各异,苍劲有力的199棵古松与容纳艺术、投射自然的12幢白盒子最终成就了独一无二的松美术馆。

李兴钢建筑工作室|主建筑师 李兴钢

天津大学新校区综合体育馆坐落于校前区北侧,由李兴钢建筑工作室担纲设计的建筑主体包含室内体育活动中心和游泳馆两大部分,以一条跨街的大型环拱形廊桥将两者的公共空间连通为一个整体,并形成一个环抱的入口广场,沟通建筑东西和南北。体育馆并未以常见的异形界面或巨型结构呈现,而是用几座相互呼应、高低错落的楼宇组成,与街道对面秩序井然的教学楼形成鲜明的对比。不同的建筑高度恰恰隐喻着室内涵盖的球类、田径、舞蹈、健身、跆拳道、游泳等类型丰富的运动场地,而各类场地空间依照平面尺寸、净高和使用方式,以线性公共空间进行串联,规整中显现灵活的特征。在建筑的东西两面,李兴钢分别使用灰白色混凝土与棕红色页岩砖垒起的外立面,表达出细腻与粗粝两种视觉效果;而在其南北两面,游泳馆与比赛馆的锥形柱和筒形结构托起了连续的拱形屋面,裸露的木模混凝土筑造肌理在光影的照射下形成沉静而多变的建筑轮廓,让置身其中的人感受到建筑结构的奇妙与张力。行走于这个由建筑构筑的小宇宙中,多重的叙事层面模糊了室内与室外的边界,游泳馆仿佛露天,延绵起伏的屋顶如同地面,彼此间的记忆被重复唤起。沿着建筑四面参差的台阶,人们可以目睹绵延跌宕的屋面景观。相比于时下通过装饰获得的夸张、恣意的建筑形象,天津大学新校区综合体育馆的“建构”之美,以及由此带来的沉静、朴素和富有韵律感的空间,呈现的则是另一种更加恒久的空间“诗意”。

原地建筑|主建筑师 李冀

在中国,乡镇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大量的基建,自然与建设难免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为了发展乡村的在地经济,大多数时候人们会将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作为获取收益的代价,而建筑与城市则成为了发展的副产品。

在距离长白山35公里处的吉林二道白河镇,一幢度假酒店的业主希望能够改造其酒店,并且对周边一片废弃的民宿乐园进行再开发。在得到项目委托后,原地建筑没有急于推动建设,而是以退为进确立了一个反向目标—先让森林生态恢复成被城市发展破坏之前的完整状态,让城市建设用地回归自然森林属性。

修复环境的同时,有节制地引入新的独立度假屋。每一栋都有着多方向取景器一样的立面设计,以展示宜人的景观,也在规划过程中巧妙地解决了隐私问题。建筑统一都被抬离地面,只以轻巧的钢结构连接地基,为的是对环境带来尽可能小的介入。而处于整个建筑群中,每一栋度假屋又互相借景,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中发生有趣的空间关系。建筑外立面则采用的是当地的火山块石“红土石”垒砌而成,柔和的松木原木则作为内饰的主基调,中间层为保温材料以应对寒冷的极端气候,大量的天窗引入充足的照明和蓄热,皆为了提高建筑的节能表现的同时,给住客提供一种城市生活罕有的自然野趣。

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主建筑师 张雷

竹林环绕、环境清幽的景德镇浮梁县素有“世界瓷都之源”的美誉。然而,作为当地流传近两千年烧瓷传统的行业象征的柴窑正随着历史的变迁面临着消亡的威胁。“瓷器之成,窑火是魂”,为了实现重塑景德镇蛋形柴窑的尊严和当代代表性的抱负,余氏夫妇选址风景优美的前程村,以“丙丁柴窑”为名,寄寓它能够成为传统技艺和工匠精神的圣堂,塑造令人尊敬和自豪的仪式感。于是,余先生在项目伊始便提出要建造“超越安藤忠雄”的混凝土建筑,并邀请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和景德镇唯一的柴窑挛窑传人余和柱师傅来共同实现这一使命。丙丁柴窑包括窑房和窑炉两个部分。其中,余和柱师徒耗时两个月,在没有任何图纸的情况下全凭经验完成蛋形柴窑复杂的双曲面砖拱砌筑工作,形成了其空间仪式感的塑造核心。而清水混凝土的窑房是窑炉的庇护,也是窑炉空间的对称性延伸,顶面光带、墙面条窗、地面竖缝均指向窑炉中轴。细长的天光自屋顶中央洒落,随时间在窑炉表面移动,营造出炉火与星空天人合一的景象。除了清水混凝土之外,丙丁柴窑的主要材质只有和窑炉一致的窑砖,建筑二层以上拱形窗洞以窑砖镶嵌花格滤光造影,至洁至简。瓷器的烧制集中在窑房底层,设计师还专门为陶瓷艺术家、收藏家和来访者们设计了以窑炉为中心的体验动线,从不同角度体会建筑和窑炉生动的空间关系。在2018年第十六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丙丁柴窯(模型)作为中国馆“我们的乡村”六大主题之一“业”板块的代表作品,陈列于中国馆主入口正对面,向世人传达了当代中国人对传统技艺和工匠精神的敬畏之情。

OPEN建筑事务所|主建筑师 李虎 黄文菁

隐藏在自然界“混乱秩序”之中的UCCA沙丘美术馆让人联想到勒·柯布西耶的粗野主义之路和他一直追寻的“不可言喻的空间”(l'espace indicible)。然而,主持设计师李虎并非一位“新柯布风格”的建筑师,他和他的设计团队对海岸沙丘地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人文景观与原始生态秩序创造出一种动态平衡的互动机制,再把美术馆极具仪式感地植入原本脆弱的沙丘系统,使美术馆充满了神秘感,也让海岸沙丘获得了保护。

作为一首自由的建筑“诗歌”,UCCA沙丘美术馆超越了机械美学般的精致感。它的建筑空间中所荡漾的情感不可言喻,却让人不由自主地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形态各异的“洞穴”组成了展厅、活动空间和咖啡厅,如同细胞般连接在一起,是对生命的隐喻,也是对自然的致敬。

非常建筑|主建筑师 张永和 鲁力佳

艺术家黄永玉捐赠的这座吉首美术馆横跨万荣江,以一座桥梁的形式,除了连接人们的日常交通,也引导人们走进艺术。

这座桥建筑混合了三种主要的空间质量,以便同时承载通勤、展览和活动的需求。最基本的步行通勤空间处于桥梁的底端,以半开放的桁架托起,行成一条完整的微弱桥拱。这样轻巧的开放钢制拱桥不仅创造了河面的船只穿行条件,还能够柔性地应对洪水季节的侵袭。棕红色混凝土浇筑的拱形桥面带有一些台阶,丰富了冗长的交通空间,且为村民提供歇脚、聊天、摆摊的空间。顶端平行跨坐的混凝土桥桥廊内,两面连续的混凝土展墙加之六个小巧的采光天井非常适合作为架上绘画的展览空间。混凝土桥廊的两端则是连接上下的塔状服务空间,洪水高涨的时候,亦可作为交通空间使用。混凝土桥之外,围绕着一层半透光的玻璃幕墙系统形成一个更抽象的桥廊空间,模糊了上下与内外,动线也不再是联通东西两端,而是一个自由活动的无柱平面,非常适合作为大型的雕塑与空间装置展示空间。

建筑师提供了一种柔和的乡村建筑设计策略,且在细节上注入了人文关怀。三种桥空间与乡土的生活场所相互结合,引入艺术与社区的理念,在理性、节制的空间设计下,完成了风雨桥的现代转译。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主建筑师 柳亦春

在2014年问世的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中,建筑设计师柳亦春所赋予建筑的原始而野性魅力已然被人们所熟知。然而,当他所操刀的台州美术馆在三年后诞生的一刻起,超乎立面构建的尺度和一股“未完成”的残缺美感更加模糊了人与人,人与场地,甚至场地与时间之间的界限,至少对于艺术家殷漪而言,他体会到了视觉艺术中常常提到的“凝视感”,并将其视为时间与声音黏连的空间。台州美术馆便是这样一座居民、摄影师和艺术家不断探访的人间剧场,坐落在始建于1956年的台州沙门粮库文创区内。美术馆试图以现浇混凝土的粗粝与平行筒拱空间的细腻营造崭新美术馆的空间氛围,三维的筒拱结构完美地结合了展厅的灯光设计,并且在空间上沟通着建筑的内外。建筑师在室内建立了丰富的空间序列,相邻楼层彼此交错,以减轻陡峭的感觉,两部楼梯和两个核心筒将美术馆的空间分为风车状的四个部分,承载着八个艺术展厅。沿着螺旋式楼梯逐步上升,人的视线不断切换于昏暗和几何形的光影之间,只有当到达上半层后才得以瞥见周遭的景致与天空。随着顶层的到来,视线豁然开朗,从东向开口扑面而来的被连续拱形结构勾勒的浅绿山景,成为了柳亦春所形容的“裸形时刻”之中最完美的建筑状态。他在《即物的美术馆》中写道:“建筑的建造是为了他人而使用的,而这一刻,这个建筑只属于建筑师自己。”然而,当尚未正式运营的美术馆以極为粗放的状态吸引着慕名而来的艺术家和民众自由创作时,废墟般的空间与置身其中的人与物已然成为艺术的一部分了,而这,不正是美术馆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吗?

直向建筑|主建筑师 董功

阳朔阿丽拉糖舍酒店像它的名字那样,带给小城无限的惊喜和浪漫的情调。在建筑师董功和室内设计师琚宾的通力合作下,糖厂工业遗址中的古老元素被纳入酒店的公共区域,时代的厚重感与空间的品质感水乳交融。原本的甘蔗运输码头被改造成游泳池,挺拔的工业桁架极具仪式感地矗立在两旁,将人们的视线引入水平如镜的漓江和峰峦叠嶂的青山。“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保留在红砖墙上的大字标语凝结了一代人的情感,曾经的勃勃雄心已化为今天的共同记忆。为建立一种新、旧之间的含蓄连续性,设计团队将混凝土“回”字形砌块与当地石块进行混砌,所形成的肌理延续了老建筑的气韵,也令其体态更为灵动。客房楼体与别墅分别位于酒店公共区域两翼,在强调糖舍纪念性的同时,也为场地梳理出一个可游走的空间系统,其中的公共步道是喀斯特溶洞几何化、空间化之后的结果。漫步在这里的人们不仅会有感旧之喜,还可体验到山水间明与暗、高与低、远与近的诗意对话。

迹·建筑事务所(TAO)|主建筑师 华黎

场所精神、场地及气候回应、当地资源合理利用,以及因地制宜的材料与建造方式等建筑命题,始终是建筑师华黎及其所领衔的迹·建筑事务所(TAO)所遵循的思想核心。位于云南保山潞江坝的新寨咖啡庄园便是这一建筑观的集中体现。场地坐落于高黎贡山下坝湾村中心的一块台地上,业主希望通过一系列改造和新建,形成一组集咖啡的储存、加工、品鉴、售卖,酒店客房、咖啡博物馆、礼堂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建筑,向来访者提供与高品质咖啡和怡人的坝区环境相匹配的旅游度假体验。在探寻场所精神的过程中,一栋树荫环绕、灰砖堆砌,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废弃电影院,触发了建筑师用砖来实施建造的初始愿望。用双脚丈量过附近的每一寸土地后,华黎通过植入一组回廊将新建筑与老电影院连接,使原先的两组院落变身为相互呼应的三个庭院。位于大树庭院与下沉庭院西側的影院被改造为咖啡博物馆,向人们述说这一著名小粒咖啡产区的前世今生,并成为类似于教堂的精神中心。承载咖啡文化与体验的主体建筑则立于中心庭院的正北侧,从底层到顶端,建筑的材料与结构根据功能的不同经历了由重及轻的空间形式渐变。无论是底层砌体累叠的十字砖拱,中间层大跨度钢梁与单向砖拱的结合,还是顶层的混凝土结构,其核心都是对每一层不同的场所特质进行呼应,从功能上满足咖啡存储、生产到休闲等多样化需求。当慕名前来的游客们在咖啡的余香中登上屋顶露台时,怒江峡谷的壮丽景观充满眼帘,这份不加修饰的,寂静的美好,让人于轻重之间自由抒怀。

goa大象设计|主建筑师 陆皓 张迅

乌镇—作为江南水乡的典型代表—长期以来为人们描绘了一幅马头墙、石拱桥和乌篷船装点的风情图卷,而goa大象设计创作的阿丽拉乌镇项目试图超越这一联想,在21世纪的乌镇塑造一座今日水乡,并通过规划、建筑、室内、家具的一体化营造,实现了表达的统一和完整性。酒店的平面布局以传统江南水乡聚落空间为原型,通过提取村芯、水口、巷道、水渠等标志性的公共空间元素,构建起了一个风车形网格系统。整座酒店的高度差控制在极小的范围内,室内与室外空间在简洁的几何轮廓中平缓过度。漫步于度假酒店由屋舍、水系与院墙共同界定的行走路径中,人们得以不断体验到聚落微妙的疏密、集散和光影变换。水巷景观系统同样遵循风车形的布局结构,与街巷共同构成一座自然的迷宫。庭院外墙设计了面向水巷的木窗,泳池与餐厅等公共空间面向自然景观最大限度打开,消融了人工与自然之间的界限。阿丽拉乌镇的建筑仅保留白、灰两种色彩,抽象的几何形体呈现于天空、水面和水杉林之间。goa大象设计试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水乡意象从建筑年代、风格等具体的符号中剥离,重新建立一种仅与自然有关的表达秩序。独具当地特色的“拷花亭”也被抽象地运用于水院下沉酒吧中,成为开阔湖面上的精神象征。阿丽拉乌镇最终呈现的是一座属于现代人的迷宫,一处新旧交叠的时空。在这里,“传统”与“现代”都超越了特定时代风格所给予的定义,它所传达的平和与安宁,也正是设计师希望寄予每一位体验者的厚礼。

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主建筑师 庄慎 朱捷

建筑的生命从完成的一刻起便开始被使用、被改变。自1997年起,建筑师庄慎作为中国,尤其是上海建筑变迁的深度参与者和改造者,始终通过边研究边实践的方式释放着建筑学的力量。用他的话说,“哪怕是为普通的城市创造哪怕一点点更好的改变,都会意义非凡。”三年前,庄慎所联合创立的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参与了始建于1917年的上海切纸机械厂厂区改造项目。厂区总共占地1.1万平米,包含5栋建筑,计划改造后变身为总面积2万多平米的创意办公为主,融合商业、酒店的多业态混合高档园区。其中,2号楼是位于厂区中部的单层大跨度厂房。设计师保留了大部分外墙与内部原有结构,在整个屋顶覆盖的大空间内植入两层的办公空间模块,形成“屋中屋”的布局。原有结构经过加固后在顶部局部开启条状采光带,营造出统一屋顶下整体、开放、流动的半室外空间。在创意区的一楼,餐饮区、办公区与半室外空间交错而立,相互融合。阳光透过屋顶宽敞天窗倾泻而下,将暖意洒在人们身上,又能激起无限创意;二层则以办公为主,散布于各个角落的绿植为紧张的工作带来了轻松的氛围;来到三层和四层,设计师将上人屋面穿插于办公区,提升了空间的活跃度。行走其中,原有裸露的梁架结构保留了其近一个世纪的工业气息,而新的功能和轻快的元素又赋予了它新时代的生命力。庄慎认为,像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在几十年的快速城市化发展中留下了很多空间可以被重新使用,于是不断会有各种建筑被重新装修、新改造,“什么会改变既有的建筑,什么又会改变未来的建筑,这是个很有趣的话题。”

上海创盟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主建筑师 袁烽

“竹里房栊一径深,静愔愔。”陆游的诗句不仅高度概括了道明竹里千百年来的在地特性,也成了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镇乡村社区服务中心——竹里——建筑创作的起点。袁峰领衔的上海创盟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在设计之初就期望最大限度地保留一草一木,并试图在自然的空间缝隙中建立一个当代建筑与自然乡村的对话。在竹林与菜畦相映的两个相邻的方形宅基地上,建筑師使用了一个内向重叠的“无限(∞)形”青瓦屋面创造出两个内向的院落,为室内的展示、展览、会议、民宿,以及餐饮、娱乐等功能空间提供了丰富的景观层次。抽象扭曲的建筑形态,透与不透的景观意境通过古典园林的方式得以呈现,同时,周边S形道路排布与建筑屋面的几何关系又产生了强烈的呼应。为了在不牺牲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精准快速建造,袁烽团队实验性地采用了70%的预制数字化木构技术,让施工团队得以在52天完成建筑、景观以及室内的现场安装。此外,当地常见的木、砖和灰瓦再次成为了新的材料和在地化建筑语素。在与主体建筑距离较远的入口处,建筑师运用了相同的设计手法将传统的竹编原理与编织手工艺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恰好实现了数字几何与传统工艺的有机结合。内与外,竹与瓦,新与旧的关系被概括在“大象无形”的屋顶之下。“无限(∞)形”因而成为了建筑对时间、空间、环境的绝佳回应,是“竹里”的精神内涵与形式的外延。2018年,竹里亮相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用对传统建造范式的全新定义以及对技术人文主义下乡村的反思,为思考建筑在当下的意义提供了宝贵参照。

MAD建筑事务所|主建筑师 马岩松 党群 早野洋介

未来的理想城市应该是什么样的?马岩松的“胡同泡泡”系列作品以轻松而诙谐的口吻回应了这个宏大的命题。2006年时很少有设计师关注到北京老城区正在被逐步破坏,而马岩松敏锐地发现了这一问题,并将“胡同泡泡”作为“北京2050”未来理想图景之一。他针对私搭乱建、日渐疏远的邻里关系和基础设施缺乏等问题,提出小尺度的空间改造策略,旨在通过空间的自我复制和繁殖,循序渐进地更新社区环境。

2009年,第一个“胡同泡泡”诞生于北兵马司胡同的四合院;2017年,随着城南更新计划的实施,西打磨厂街218号又冒出一些“胡同泡泡”。这些流线型建筑没有固定形状,而是根据胡同和空间来填空,同时将自己消隐在镜面扭曲变形的另一个世界之中。这些像是外星生物降落人间的“胡同泡泡”却被马岩松生动地称为治疗城市病的“针灸疗法”,它们激活邻里关系,疏通老城区的气血,恢复老北京的市井烟火气。德国美学家Marx Benz在《符号与设计—符号学美学》中将建成环境称为“超级图像符号”,而“胡同泡泡”便是一个社会意义大于实用意义的“超级图像符号”。

猜你喜欢

建筑师美术馆空间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小小建筑师
美术馆
美术馆的怪物传说
猴子建筑师
美术馆里遇到的数学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加州美术馆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