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牟氏庄园:治家有道

2019-09-10苏小小

风流一代·TOP青商 2019年12期
关键词:栖霞庄园

苏小小

牟氏家族自元明即兴起,为朝廷重臣,从清以来历康乾盛世更人才辈出,为盛朝鼎柱。

牟氏祖籍湖北省公安县,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牟敬祖以岁贡身份,来栖霞任县主簿。卸任后,在当地安家落户,繁衍成族,是牟氏第一世祖。初期的牟氏家庭,人少族弱,常受欺凌。他们在逆境中下定了读书做官的决心,以求出人头地。这样,继牟敬祖之后,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牟氏共出现过10名进士、29名举人;京官3人,州官3人,县官61人,成了名副其实的官宦世家。

牟氏十世祖,牟氏庄园的第一代主人牟国珑曾任南宫县令,因秉公执法,得罪了南宫县一个在朝里为给事的京官。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牟国珑任乡试同考官期间,给事屢次向吏部奏本,诬陷牟国珑营私舞弊,后被贬栖霞城。牟国珑解职归田,人生追求发生了很大转变——从一心为官转为崇尚农耕,还给儿孙们规定:只许读书,不准做官,树立起了“耕读”家风。他在古镇都村购买了一百余亩土地,庞大的庄园建筑群就是在此兴建起来的。其后世守祖训改换门庭,在原有田产基础上,致力于土地经营,开始了牟氏家业的创始阶段。

牟国珑的儿子牟恢、孙子牟之仪,都继承了前辈良好家教。到了重孙牟綧,他的目光已不只盯着黄土地,而盯上了一个崭新的生财行当——粮食贩运。他把贩运来的粮食囤积起来,粮荒岁月,出售给饥民百姓,再以贩粮赚来的银钱,购置土地。

牟綧在世71年,扭转家势,为儿子牟墨林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牟墨林,1789年出生,字松野,绰号“牟二黑子”,清嘉庆年间太学生。嘉庆十六年(1811年)牟墨林继承父业后,“善务农”,大量购置土地。他精于谋略,善于经营,常言:“人不患无财,患不善用其财。”其购置田产的主张是:“余三余九,日益充盈”,即按几何级数积累财富。灾年时,他对卖地的农民只买下地权而允许卖主享有租种权,利用这一手段同其他地主竞争,其地产迅速扩大。

由于牟墨林出生在书香门第,让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天资聪颖,是一个百事通似的人物。比如范蠡贩马的经营技巧(即陶朱公将一大群马无偿提供给运货商人使用,结果他不花一分钱的运费,就能把马从甲地运到乙地),就被牟墨林运用到家业经营之中。因为中国的农民非常贫穷,其生活为半年糠菜半年粮,一到青黄不接季节或灾荒年,大部分农民都四处讨饭,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牟墨林为了让他的佃户们都能生活下去,除了实行低地租及佃户住房不交房租外,还运用了以工代赈法,令参加做工的佃户们均有钱拿,每个人生活得不错,而他自己也得到了大批劳动力使用。

此外,牟氏庄园“三七分成打松柴”的方法更为高明。即每年冬闲,佃户无活干又无饭吃的时候,牟氏便在灵山的看山房里,支起了伙房,向佃户们提供足够的饭食,让佃户们给他打松柴。后来,为了节省工头的监督,又能使出工者有积极性,又加了“三七”分成即每打十个松柴,打柴人自己还可以得到三个;这样,佃户们的一冬劳动,不但换出了饭吃,也得到了足够一年的烧草。后来大家都争着干,为了平衡关系,东家不得不加上一条制约措施,即每户佃户,只许出一个劳动力。佃户们的烧草多了,庄园主人为佃户们安排了一个专用放草园,盖上两间小房,到了晚上,让佃户们轮流看护。

道光十六年(1836年),栖霞“岁大歉,人相食”。饥民们为了能活下去,由部分乡绅出面,求牟墨林到关东贩运粮食,因为只有牟墨林的本事、为人和财力才能把救命粮食运到栖霞。就这样,去东北贩了几次高粱,并且以粮换地,拯救了大批饥民的生命,其家业也发展起来。

牟氏的家业鼎盛时有账房先生60余人,雇员140余人,牟墨林还广交官府,新官到任、卸任,逢年节、遇喜庆,必有款待。1861年和1867年捻军两次进入栖霞县境,他支持官府,设炉铸造土枪土炮,捐银两、办团练,围剿捻军。

尽管实力雄厚,牟墨林也意识到,想要让牟氏家族长久发展,必须得民心。因此,在发展家业时,所有活动他都事必躬亲,例如与长工一起上山干活,与民工共同抬石修大坝。他在家政管理上,也运用其文化底蕴,创造出以下八条办法:一、运用供给制,制约子孙,发奋读书,当好儒家财主;二、设置管理机构,进行全方位理财,按计划进行收支;三、花钱买官,严防官府中的混官敲诈;四、支援困难,换出官府中的好官保护;五、不设专职家丁,提高雇员工资,让他们身兼“保卫”;六、满足丐帮生活要求,杜绝土匪抢劫;七、主人造枪,佃户持有,主佃形成共同防御保卫体;八、广行善事,如买地花高价,优先租种权,低地租制,灾年欠租,无偿向佃户提供一套住房,农闲时以工代赈等等,缓和与各种人的矛盾。

与其说牟墨林是个富甲一方的大地主,不如说他是一位清代的“农民企业家”。作为胶东头号财主、巨额财富的拥有者,牟氏家族一直慷慨捐赠,乐善好施,自清末民初形成了每天向难民和当地贫民放饭的做法,并将这种做法延续到20世纪40年代初。所谓放饭,就是向乞丐和当地佃户施舍大饼子,大饼子是小米加黄豆磨面做成的。牟氏六大家均有磨坊,磨坊长年磨面,以供牟家食用和给穷人放饭。牟氏家族还长年拿出收入的二至三成向穷人放饭,112年间总共付出一亿多斤粮食。于是,牟家得到了行善积德的好名声,以此保佑其长富久安,防止难民对之采取抢盗等不轨行为。当年,那么多乞丐和难民在死亡线上挣扎,从未发生抢盗牟家事件。

有人提出,牟氏庄园为什么要把舍饭与救灾量控制在三成上,其实《禅道成就韩国首富》里说过:禅道石崇大师送林尚沃一只杯子,杯子中的水如果倒满了,水就没有了,如果倒七成满就会一点不少,文字示为“戒盈祈愿”。古人异曲同工地造出“攲”器也是遵循三七开的原则,即满了,再多了,会物极必反。牟氏家族了解儒释道三大宗教文化体系的深意,他们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佛家的行善积德、老子在《道德经》中宣扬的道德至上运用自如……

如按照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易经》上的阴阳鱼和八卦图来解释世界上的万物关系,它们都是一半对一半,即各占百分之五十,万物平衡,这个世界就安宁、和谐。失去了这个平衡关系,万物之间就要出现各种“乱套”的坏事了。

公与私,犹如一对孪生兄弟,是大自然赏赐给人类的、形影不离的矛盾统一关系,谁能正确运用这种相生相克关系,世界上的物质他就会得到更多,反之就会更少。如果“全是为公”或“全是为私”都将产生一种无法生存的境界。

在牟墨林之后,牟氏家族依然蓬勃发展,至清末民初时期,牟氏家族的土地达到6万余亩、山岚12万亩、房产5500余间,土地遍布栖霞全境,并渗透到莱阳、福山等周边地区。在后来的抗战时期,抗日军政大学还曾在牟氏庄园设立分校,为抗战做出了不小贡献。

牟二黑的六个孙子是牟氏庄园的第七代主人,是总体上把庄园推向鼎盛的一代,又是身染腐化恶习、导致庄园走向衰落的一代。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面对国内政治形势的转变和封建社会制度的摇摇欲坠,他们感到世道混乱,前途莫测,开始丢掉勤俭家风,追求吃喝玩乐,从此吸大烟、发大殡、请戏班等现象在牟氏庄园发生、蔓延,至1947年,牟氏庄园在第八代主人手中人去楼空。

牟氏家族自元明即兴起,为朝廷重臣,从清以来历康乾盛世更人才辈出,为盛朝鼎柱。明清两朝全国牟氏文进士37人,栖霞牟族即占10人。这都归功于牟氏族人生活简约,家风肃严,此种厚风不仅确保平民之家中兴繁茂,更引领并习化地区耕读向善、勤俭丰盈的精神。不过在国运积弱的大势面前,这个拥有数百年历史的顶极大户,也难逃兴衰轮回的宿命。

(编辑 周静 charm1121@sina.com)

猜你喜欢

栖霞庄园
棒槌花边:指尖绕出别样韵味
《栖霞简志》(英文版)来啦
奇怪的庄园
蓝湖庄园历险记
皱眉人
夜游魔法庄园
动物庄园
栖霞市工业经济发展研究
赵学敏书法作品
赵学敏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