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幻影片《2001:太空漫游》 旷日持久的影响力

2019-09-10

科学大观园 2019年2期
关键词:布里克哈尔漫游

科学技术在颠覆传统认知的同时,也开辟了更瑰丽的文化疆域,伟大的科幻作品即是如此。1968年上映的《2001:太空漫游》已跨越整整半个世纪,它预言了未来世界的奇妙及其危机,今天继续着它的预言。

很难想象,现在大众对人工智能的很多印象,其实来源于半个世纪前的一部科幻电影。

1968年的4月,这部影片在美国上映。在阿波罗还未登月发回第一张太空照片时,它已经描绘了一片缓慢、优雅而沉寂的太空,还有一个忠诚却悲剧的人工智能——它用142分钟预言了人类50年科技文明的发展线,成为当代科幻片的开山鼻祖、教科书式的典范。

还是它,启蒙当今深度学习大牛Yann LeCun走上AI研究之路,启发了苹果的整个产品线……它就是《2001:太空漫游》。

影片开头五分钟没有画面、没有对白的黑暗,有如宇宙般无声和缥缈。冗长、晦涩、哲学,是电影给人最直观的感觉。

给观众留下最深印象的叙事线,莫过于人工智能“杀人事件”。这段的主线讲述了在2000年,人类在月球上发现了一块向木星发出强烈信号的黑石,美国政府便派出飞船前往木星查看。这艘飞船上有两名宇航员,3名处于冬眠状态的科学家,和一台叫HAL9000(哈尔)的超级计算机。

有一天,哈尔警告太空船通信系统的AE-35组件将有故障,宇航员检查后发现并未有异常,他们推测哈尔做出了错误预测。这次太空之旅逐漸变得可怕起来,因为哈尔9000之前从未出错过。宇航员有些惊慌,两人想要关掉哈尔。

全剧的高潮在宇航员大卫和哈尔展开殊死搏斗时来临。对超级计算机来说,被关掉就意味着杀死它,为了完成任务,哈尔先发制人杀死了沉睡的科学家和一名宇航员。存活下来的大卫最终制服了哈尔,只身前往木星。人工智能哈尔9000,从此也成为恶毒、冷酷人工智能的代表。

1997年5月,当深蓝首次战胜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时,整个世界震惊、讶异、唏嘘,人类对人工智能的惶恐似乎达到高潮。

对当时来说,AI打败人类,是人类种族史上不可饶恕的败笔。可是,在深蓝战胜卡斯帕罗夫的20年前,《2001:太空漫游》中已经描绘了人类与哈尔下棋,但被哈尔打败的场景。

不只下棋。当你真细细盘点整个影片中对未来的描述有多少已成为现实时,你也会惊叹这部电影的想象如此精准和超前。

无论是实时影像电话,还是那个酷似当今iPad的平板电脑,抑或是已经常态性存在的太空站、靠语音识别的登陆系统,还是已经有情绪的AI程序哈尔……库布里克想表达的未来,已经远远凌驾于一般构想之上,而时间轴同一时段上的我国,当时正在经历“文化大革命”。

不只是预言,《2001:太空漫游》确确实实也影响了一些科技产品的研发,比如——苹果。

2001年,苹果在开发一款MP3播放器,乔布斯心中对其定位的理念是,Mac将成为其他产品的中心基站。绞尽脑汁的独立文案创意人灵光一闪,突然想起《2001:太空漫游》中的一句台词:Open the pod bay door, Hal(哈尔,把分离舱的舱门打开)。Vinnie惊喜地发现,电影中太空船放出的小飞船“Eva Pod”,与Mac和MP3播放器之间的关系有异曲同工之妙。自此,iPod诞生。

如果说库布里克是台前的策划者,那么这部影片的成功还离不开两名重要的幕后策划者,人工智能先驱Marvin Minsky(马文·明斯基)和原著小说的作者亚瑟·克拉克。

MIT教授明斯基曾和其他两人共同策划了1956年达特茅斯的那场人工智能主题会议,这次会议现在一直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研究的起始。明斯基是《2001:太空漫游》影片的顾问。当库布里克执导《2001:太空漫游》时,他前去请教明斯基,电影里的人工智能哈尔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原来有一个装饰着彩色标签的计算机,库布里克问我,您觉得这个怎么样? ”在接受杂志采访时明斯基回忆,“我说我认为这个计算机不应太过复杂,实际上应该只由许多小黑盒子组成。”后来,库布里克把原来的装饰撤掉,设计了影片中的HAL 9000。

对了,电影上映后的一年,年仅42岁的明斯基获得了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最高奖——图灵奖,成为第一位获此荣誉的人工智能学者。

电影背后另一位功不可没的人物,是原著的小说家亚瑟·克拉克。

和海因莱因,阿西莫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科幻小说家”的克拉克是一名科幻大师,他在1945年提出了3颗卫星覆盖全球卫星通信系统的设想,1967年科学家们才研制出来。站在1968年的背景下看这部电影,无疑给当时公众的认知带来了强烈冲击,也启蒙了不少的懵懂的少年——比如LeCun。

深度学习大牛Yann LeCun在接受采访时曾多次表示,是这部电影启发了自己。“好莱坞电影描绘的大部分场景都很可怕,但我喜欢《2001:太空漫游》中的HAL,并不是因为它变成了疯狂的杀人狂魔,而是因为看电影时我只有9岁,并因为这部电影而深深迷上了AI。”LeCun曾这样评价。

当时,还在上初中的LeCun开始对科技和宇宙感兴趣,而《2001:太空漫游》中智能机器、星际旅行、人类进化等让LeCun着迷。

也正是因为自此之后对机器智能的概念感兴趣,后来选择了电气工程,然后一步步走向人工智能最前沿的研究。

50年来,无数的文学与影视作品在向《2001:太空漫游》致敬。《星际穿越》里的可以随意调节幽默度的机器人Tars,方正的外形和哈尔神似。还有通篇向2001致敬的《星球大战》《蚁人》《兰戈》……甚至中国的科幻小说家、《三体》的作者刘慈欣。

影片的结尾,主人公大卫幻化成群星包围的婴儿,重回浩瀚的宇宙星辰。人工智能于人类当前的认知,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宇宙星辰呢?

猜你喜欢

布里克哈尔漫游
扎西昂秀作品
勇闯糊涂岛
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奇点
人们还在热议他是否来自未来
不要盲目答应
霹雳漫游堂
霹雳漫游堂
不要盲目答应
边走边看:漫游海底 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