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一条线到一座城

2019-09-10李建平

中华瑰宝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中轴线都城古都

从晨曦初露到灯火辉煌,北京景山公园万春亭上,几乎时刻都是攒动的人流和摄影师们的“长枪短炮”。在这个北京城曾经的最高点上,古都北京无与伦比的恢宏气势一览无余:南望是金碧辉煌、雄浑壮丽的故宫;北望,在一片翠绿的松柏林后,则是金顶的寿皇殿和黛瓦的钟鼓楼。

从空中俯瞰,永定门、正阳门、天安门、故宫、钟鼓楼五组古建筑遥遥相望,勾勒出了一条中轴线,由此形成了北京城南北贯通、左右对称的空间布局。作为世界建筑史上最杰出的城市设计和建造范例之一,北京中轴线及其建筑代表着东方文明古都规划建设的最高成就,蕴含着深厚的民族传统及历史文化。

源远流长的古都营建传统

北京中轴线形成于元代,之后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城市形态如何变迁,中轴线始终以无与伦比的超然气度,处于统驭全城的至尊地位。从元代到明清,再到当代,尽管北京城每个时期的建筑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但其整体设计理念却始终一脉相承,并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之前的东周时期。

考古发掘及研究证明,现已发现的我国古代城市,其设计和建造均能看到《周礼·考工记》(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中记述的王城规划建设的痕迹。如魏晋之际邺城的北城(位于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其皇宫前已出现了“左祖右社”的布局方式,这是我国古代城市中轴线的最初形态。到隋唐时期,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其皇城、商市、里坊等建筑布局对称、结构严谨,形成了清晰、明确的中轴线。之后,唐代的洛阳城、宋代的汴梁城、金代的中都城和元代的大都城,都传承了古都营建的中轴布局方式。到明清之际,北京的城市建设既继承了前朝的成果,又进一步完善了中轴线上的建筑,发展和丰富了中轴布局的规划理念及其文化内涵。

毫无疑问,作为一种城市规划的方式,保存至今的北京中轴线及其建筑,是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的集大成者,是东周时期就已经形成的都城营造理念最典型、最完整的物质载体,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崇尚秩序的价值观。

传统哲学与治国理念的载体

在我国封建王朝的历史演进中,都城建设以中轴线统领全局,其实质是儒家“中庸”理念在城市建设中的体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礼”的秩序的追求。

“中”的文化内涵有“中心”“中正”之意,如《吕氏春秋》中引申为“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即帝王的位置应该在天下正中,帝王居住的宫殿应该在都城的正中。“中心”有核心之意,“中正”即左右对称、不偏不倚,维护或者衬托中心。故而,在古代都城的营建中,便处处体现了这种历史文化的深刻烙印—中轴线。

从空中俯瞰,紫禁城位于中轴线的中心,也是古都北京的核心,经方形的皇城、内城、外城层层相套,形成了汉字的“中”,体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核心地位和中央集权的国家统治方式。围绕紫禁城布局“左祖(太庙)右社(社稷坛)”“前朝(治国理政之处)后市(商业交易之地)”,祭祀建筑“天(天坛)南地(地坛)北、日(日坛)东月(月坛)西”,奠定了古都北京的基本格局。从南端的永定门,到北端的钟鼓楼,中轴线两侧依次分布着天坛—先农坛、崇文门—宣武门、太庙—社稷坛、东华门—西华门、故宫的文华殿—武英殿及东六宫—西六宫、四合院街區东四—西四、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等对称性建筑,共同构成了一个城市的有机整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在北京中轴线上得到了清晰、直观的呈现:从青黑色的天坛和先农坛,到红墙金瓦的故宫,再到灰砖灰瓦的胡同,中轴线上宫殿、官署、坛庙、民居等不同类型建筑的高度、形制、色彩,展现了建筑的不同等级和功能;城门、街巷、房屋等在中轴线上所处的位置和所占的空间,展现了清晰的秩序和从属关系,共同构建了北京城层次分明、井然有序的城市面貌。

中轴线不仅是城市之轴,更是国家之轴;不仅是营造都城,更是“营国”,是对整个国家的规划和经营。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中轴线及中轴线上连续、严整、宏伟、壮阔的建筑空间,也是中国传统哲学和政治理念的物质载体。

传承共同的民族历史和文化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北京曾经是辽、金、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国都,即历史上的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汉族和满族先后在此建都。尽管这五个民族在文字、信仰和生活习俗上各不相同,然而在都城营建中,却全部遵循了《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中轴线理念;在治国理政中,遵循了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儒家学说。北京中轴线,蕴含着古都北京在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尽管各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字、信仰和生活习俗,但在长期的民族交往和融合中,都遵循共同的儒家文化。这种共同的历史和文化认同,不仅为古都北京的建设不断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还保持了中华民族主体文化的延续性。北京中轴线及建筑,正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发展史和文化认同的物质载体。

随着北京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古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原有的中轴线及其建筑失去了其历史功能,多数成为人民群众休闲娱乐、参观游览的公园或博物馆。同时,根据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建设的需要,在中轴线上建成了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现称为国家博物馆)等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建筑,“使中轴线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特色,又体现了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民族文化的时代性与先进性,从而使北京中轴线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脉相承、绵延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特色”(北京市文物局原局长孔繁峙语)。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北京中轴线及其建筑和文化内涵也在不断延伸,其中最有特点的,当属依据当年紫禁城“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方位设计,在正阳门设中国公路零公里标志;在中轴线北延长线顶端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部,以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挖“奥海”堆“仰山”,形成山环水抱的“玄武”意象;南延长线顶端的大兴机场以金色的“凤凰展翅”造型面世,意象为“朱雀”,成为即将投入使用的“新国门”。今天的北京中轴线,不仅有景山万春亭上所见那千年之城的恢宏壮美,更呈现出立足历史、面向未来的勃勃生机。

李建平,北京史研究会会长。

猜你喜欢

中轴线都城古都
“畅读中轴线 最爱北京城”东方少年领读者培养计划启动
以新科技手段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
陕西历史博物馆
夏商时期都城选址简析
东周列国都城的植物绿化
中轴线 古老北京的文化坐标(五)
《古都》中日本人的自然美学观研究
《古都》中日本人的自然美学观研究
中轴线 古老北京的文化坐标(三)
北魏都城洛阳相关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