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公民教育:新时代历史教育的导向

2019-09-10王亮

中学历史教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试题改革开放历史

王亮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基础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改革新时期。基于“历史学内在的教育性(育人)决定了它有独特的认识价值,而且这种教育性与特定的政治性、社会性、时代性密切相关”[1],为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的历史教育必须成为有效促进学生健全成长的公民教育。笔者不揣浅陋,试以2018年11月浙江省历史学选考第31题第(1)问为例,就新时代历史教育谈几点看法,望方家指教。试题如下:

(1)1984年是改革开放进程中重要的一年。根据上表所列资料及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年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重要变化。(6分)

一、体现历史味,强化史学意识

公民教育导向的历史教育并非不需要历史学。赵亚夫先生说:“历史教育的思想与方法的骨干知识和关键技能都基于历史学(含史学理论和历史哲学)。”[2]我们的日常教学与考试不可能脱离历史事实。历史教育的目标首先定位于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着眼于人的健全发展。此题材料运用大事年表体现了浓浓的历史味,按照时间顺序纵向排列了1984年的改革开放大事,既给学生以清晰贯通的直观感觉,又隐含着命题者对当年改革开放进程的历史解释。

史事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正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潜伏着各种事件,也只有在时间的范围内,事件才变得清晰可辨”。[3]解答该试题不能局限于表格中1984年的六件史事,还需关注史事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师引导学生以联系及发展的视角分析相关史事,将对历史的审视目光向前和向后适当延伸。

第一步,我们可将1984年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史事置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较长时段的时空背景下去审视。根据所学知识,学生知道1983年初全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到93%,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直接推动了城市经济改革。1984年1月邓小平第一次视察经济特区,为深圳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说明三年多來城市改革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所以,紧接着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推广经济特区的发展经验。再到10月中共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比较系统地阐明了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这个纲领性文件的指引下,1985年起国家先后开辟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四个沿海经济开放区,扩大对外开放,以城市国有企业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有了这样的纵向梳理,学生不但掌握了经济领域改革开放的历史发展脉络,而且对历史学习就有了较强的时序感,但是对经济的改革开放与政治(祖国统一)、科技之间的横向联系尚不明朗。下一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历史的横向联系中,更好地认识国情,感受全面的改革开放及其成就。4月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空间技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中国科技在走向世界。这里也要引导学生回顾“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复出主持全国科教工作,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中国科技事业逐渐迎来发展的春天。可以说,这项科技成就的取得既受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推动,同时它又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科技领域的改革开放成就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的进展。5月“一国两制”构想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12月中英两国政府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都表明“一国两制”构想自1982年邓小平会见外国朋友时首次提出,经历了两年多的论证、筹备,进入到实践阶段。“一国两制”构想的实施,有利于加强港、澳、台与内地之间的联系,推动祖国的长期繁荣稳定。

可见,各领域的改革举措和成就相互配合,最终推动中国崛起和中华民族复兴。通过1984年改革开放大事年表的解读,并建构如下思维导图,学生逐渐养成在特定时空联系中分析史事的思维方式,强化史学意识,不但能从表层时间上叙述历史,而且还能解释其背后的逻辑关系,学会如何历史地看问题。

二、突出时代性,激发历史使命感

历史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知晓怎样批判地认识现实与过去的现象、处理现实与过去的关系,进而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我们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理应了解和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今年又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高考命题专家倾向于在试题中暗含热点事件,以引起学生对社会和国家大事的关注。整道试题有着较强的时代性特征,从材料到设问,都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原有知识储备,引导学生将过去、现实和未来作为一个整体过程加以审视。

“历史教育虽须借力史学看 ‘过去’,而落脚点却是‘现在’,目的不是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史学家,而是指导学生养成健全的历史意识,认识和反思自己如何健全成长,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4]学生所习得的历史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应当转化为认识社会现实、参与公共事务所必需的历史理解能力和解释能力,否则我们的考试就失去了其本意。笔者在考后了解到,学生在作答此题时,感到有话可说,实现了平时学习过程的真实表达,“获得感”增强。

学生阅读了1984年的改革开放大事年表,自然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深化,深刻感受改革开放40年来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笔者在解读试题时,向学生介绍了我们今天在经济、科技、政治(祖国统一)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由1984年的7278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实际增长达110多倍;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长征七号的成功飞行,载人航天工程迈入“空间站时代”;“一国两制”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宪法和基本法权威在港、澳有效落实,港珠澳大桥全线开通,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

我们对历史的记忆缘于现实生活的需要,当前的深化改革开放仍需要当年的奋斗和激情。从我们当前深化改革开放的观念出发来理解和评说1984年的改革开放历史,既是对以往所取得的成就的认可和尊重,又是从历史视角对今天深化改革开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的重新审视。通过让改革开放的过去和现实发生对话,成功激发学生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历史使命感。

三、彰显社会性,培养共命意识

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历史是人文学科,历史教育应当关注人与社会。试题要求学生根据1984年的改革开放大事年表及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年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重要变化,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特征。其宗旨既在于让学生理解1984年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所处的重要历史地位,更是要学生认识我们所生活的今天是一个比1984年的中国更加开放、多元而复杂的新时代。

在解读此试题时,教师应当让学生了解更大的背景,拓宽历史视野,培养思辨性思维。随着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道路上步伐的加快,中国的一些弱势产业会遭受一定冲击和压力。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环境污染、粮食短缺、毒品泛滥、能源危机、传染病横行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威胁到全人类的根本利益。这些都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可能会遇到或者已经遇到的问题。在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加深而不稳定性又愈益突出的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系统阐述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笔者引导学生把当前的改革开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起来思考,培养学生广阔的国际视野。

自1984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国人的理性不断提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已经形成。“‘共命’才是生命意义之核。身、家、国、世界的命运,本来就休戚與共、意义相连。”[6]试题的材料与设问将历史教育引向指导学生关心他人、社会、民族乃至人类的命运,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解读试题需要将历史的宏观叙事与教师个人的亲身经历联系起来,让学生切实感受普通人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的所思所做。笔者生于1984年,课上我介绍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刚出生时,赶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的末班车,分到了半口人的地;五六岁时全村只有一台黑白17英寸电视机,晚上的娱乐活动是男女老少一起看《西游记》、《封神榜》等;初中时,在彩电、 VCD旁先后经历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的激动人心时刻;2003年又在互联网上观看了民族英雄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的新闻报道……这样解读和拓展后,试题的命制格局显得更大,对家国情怀的内涵和外延的考查、渗透也会更深入,从而增强了历史学习的有用性。

总之,新时代的历史教育在强化学生史学意识的前提下,还需激发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培养其共命意识。这样的历史教育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全成长,使其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并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注释】

[1][2] 赵亚夫:《世界基础教育改革与历史课程发展走向》,《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年第9期。

[3] (法)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第24页。

[4] [6] 任鹏杰:《不关切“生命意义”何来更好的历史教育》,《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年第9期。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猜你喜欢

试题改革开放历史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