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学生的视角谈历史解释素养的实践

2019-09-10张莹

中学历史教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甘地核心历史

张莹

新一轮课改中,言必谈核心素养,其中学科核心素养是广大一线教师所关注的,教师们也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教学实践研究。这些研究固然能够体现出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但往往因为是教师角度,实际效果和主观愿望之间会有距离感。在不断的教学反思中,我意识到课改是一个整体,不能单从学科角度认识核心素养,还必须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入手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为此,我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如何促进历史解释核心素养养成的角度做了一些尝试,以期对高中历史教学有所启发。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历史解释素养内涵及相互关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人文情怀、理性思维、勤于反思等18个基本要点。

历史解释素养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中的核心能力,它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所有的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对过去的阐释和评判,既包含了叙述者对史事描述的整理与組合,又体现了叙述者对历史的立场、观念等,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而已。

就历史解释素养而言,不少教师从史料、设问、史学范式、教学立意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教改实验,取得了不少成果。如何让学生参与到课改之中,这其实也是我们在备课中需要考虑的,因为教学应当回应学生在认知、情感、个性等方面的诉求。因而从学生核心素养入手落实历史解释素养,力求在教学方式、方法、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勤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批判质疑精神和人文情怀,进而从学生主体角度提升历史学科的历史解释素养。

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历史解释素养养成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学生愿意思考——乐学与勤思

情境化教学在历史教学中最大的作用是通过情境的创设,让我们百年、千年后的当代人能够对过往的历史有体验,进而有兴趣,这种体验和兴趣能够帮助我们形成有效的理解。

人教版选修四《圣雄甘地》一课涉及到甘地的思想和印度的文化传统,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来看是很难理解的。我课前让学生观看1983年版的电影《甘地传》,观影后再上课时,学生有印象、有触动,能够比较完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今年,我如法炮制,布置学生写个简短的观影感想。收上来一看,有赞扬甘地的,有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困惑的,还冒出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英国的高度文明成就了甘地”、“殖民国的退步不是人性发现,而是舆论的力量”、“如果抗战时中国也采用这个方法,我认为并不会有什么用处”、“用非暴力方式抗争可以预见的暴力镇压时,难道不该慎重吗?平民的生命不该珍惜吗?”,还有的同学提问“没有了甘地的印度何去何从?”……

我越看越兴奋,超出我想象的观影感受让我僵化的思维重新活跃,我再次备课。二次备课时我搜集了大量资料,结合学生问题,有选择地摘录史料,反复斟酌,确立本课教学的基本思路,完成整个教学设计流程。我选择“相遇圣雄甘地”作为本课主线,以“初识甘地——再识甘地——三识甘地”贯穿整节课。从1983年版电影《甘地传》中身裹白布、瘦弱而坚强的老人形象入手,投影节选的部分同学观影感受,分四类。一是折服于甘地伟大、崇高的道德品质的;二是提出对非暴力运动的困惑的;三是质疑非暴力方式并有所思考的;四是关心后甘地时代印度发展问题的。以同学的初步认识与困惑入手,投影本课学习任务,从四个方面再识甘地。1. 什么是甘地主义?甘地为什么会有这种独特思想?2.甘地是如何领导印度人民推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3. 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方式为什么能够在印度取得成功?这种方式是否适用于其他国家?4. 如何认识甘地和甘地精神?在课堂的最后,我投影了印度2007年的影片《我的父亲甘地》介绍,这部电影以一个“颓废”儿子仰视英雄父亲的切身感受,细腻深刻、质朴自然地讲述了这出悲剧性的家庭纪事。我推荐同学课后阅读林达《重读〈甘地自传〉》和观看电影《我的父亲甘地》,思考下面问题:1.你眼中的甘地形象是怎样的?2.不采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其他方式斗争,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能否成功?3.在非暴力运动的故乡为何频发暴力冲突?……

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说:“学生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这节课两次备课的过程中我充分感受到这一点。电影史料的引入让学生关注了历史事件的过程和细节,引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教师的适时引导,引发学生思考,促使他们课后主动上网查找感兴趣的内容,进而形成自己的认知和判断。学生的认知超出教师原先的预设,迫使教师二次备课。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学生在解决已有的问题后,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促使学生的课后探究。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伴随着师生间反复的质疑设问,推动师生查找新史料,加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知和理解,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二)问题链设计,推动深度教学,师生理性思维的碰撞——质疑与反思

对形成迁移能力而言,情境教学固然重要,没有高度真实的情境体验,将无法形成有效的理解。但单一的情境化教学对高中教学而言是不够的,没有高度的抽象概括能力,也形成不了迁移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深度教学。所谓深度教学是指能够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深度理解的教学,它要求课堂是生成理解性、建构性、反思性和探究性的课堂。这就需要教师激励和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升学生对学习内容正确意义的理解能力。

本学期,有幸听了一节出彩的深度教学课,授课教师开设的是人教版《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教师以《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书籍内容贯穿课堂,问题设计层层推进,问微而意深。问题一:根据史料,归纳《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由此,谈谈自己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解。问题二:根据史料,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问题三:根据视频,思考为什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重视马克思主义?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对西方有何作用?问题四:在今天,对马克思主义有没有不同的声音?怎么看待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问题五:从中国古代的大同社会,古希腊的理想国到近代西方的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直至马克思主义,人类不断追求理想的价值何在?问题链的设计体现了理性思维的力量,高潮出现在问题四提出后,学生甲说苏联是背离马克思主义,它对资本主义有借鉴意义。学生乙说马克思主义并非过时,是未到其时。学生丙说一种社会形态的发展是漫长的,不能凭短暂的几十年、一百多年就判断。学生丁说资本主义不一定灭亡,它会不断借鉴、发展。学生戊提出质疑,马克思主义追求自由和公平的原则本身就是个悖论,用罗素悖论理解,有追求自由的自由,也有不选择自由的自由,更有学生指出强加给的自由是自由吗?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听课老师参与互动,思维碰撞,辩论中有启发,启发后有深思,课堂的意义莫过于此。

有史料、有高质量的问题链,往往能够启发和开拓学生的思维,学生常常有着惊人之语,这些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的闪现和碰撞,能够让我们学会倾听、交流、理性思考,这样的课堂会让我们的眼界更开阔,思维更活跃,课堂教学也更精彩!

(三)做中学,在碰触历史中培养学生历史感——责任与探索

课堂时间有限,按教师预设去组织教学,选择史料,设计问题,这样操作形成的历史理解实际上是教师的历史理解,学生更多是在教师引导下的理性思维并形成认知。这种教学程序无疑是高效的,但学生真的更好地理解历史了吗?对历史的感受需要借助声音、图像、文字、语言等多种形式,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历史。高中社团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原则以及无考试压力的特点使得它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历史感,进而提高历史解释素养。这也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规定的改革具体目标一致——“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抗日战争》一课按照教学进度安排只有一节课,一节课能让学生有怎样的历史感受和历史理解呢?所以在课堂之外,我利用社团活动,进行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我设计了一个专题《另一种凝视——那么伟大的战争,那么微少的记忆》,阅读一本书——《巨流河》,观看一部电影——《冲天》,参观一个地方——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以中国空军的抗战过程再去认识抗战中的那些人、那些事。书中飞行员张大飞个人苦难的经历、隐忍的情怀,终至奉献了个人生命的家国之痛,成为书中最能打动人心的环节。电影中刘粹刚写给妻子的情书更是深深触动观众内心,伴着中国空军军歌《西子姑娘》静姝温婉的歌声,我们感受到别离即是永诀。在看过电影和阅读书籍后,我带领学生参观了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并祭拜烈士陵园。学生们在集体献花后,又找到了张大飞、林恒、刘粹刚、高志航等等在书中、在电影中认识的空军烈士的墓地,献上菊花,表达缅怀之情。学生在周记中写道:“静静地走在石碑间,看着那些写着生卒年份的冰冷数字,永远地定格在二三十岁那本该是充满希望的美好年华,突然就能够体会齐邦媛在胜利之夜蓦然万声俱灭,失声痛哭。也能明白教科书中‘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这句简单的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民族伤痕。”

在这本书中、在这部电影里、在这个地方,有太多的教科书中没有的历史形象,我们看见的是过去曾经活生生的存在。过往的许多扑朔迷离的事件或许没有标准答案,然而人性的本质却相对难以动摇。从历史中,从人物里,我们追寻人性与客观交织的脉络,在这一过程中,生命也能有所启发,对世界与人性也有更大的体悟。这应当是我们历史基础教育的根本——懂得看、懂得想象、懂得思考。

三、让我们一起想——師生共成长

懂得看、懂得想象,懂得思考,才能有教与学的比翼双飞。思学是明智、辨别真理的重要心路过程,更是建立理想自信的重要条件。一个教师最卓越的品质一定是让学生想起来,思考起来。教师提供史料、问题引导到答疑解惑、尊重激励,学生感性认知到理性思考,质疑到探索、理解与包容。这样的过程才是有效的教学。从人的实际出发,到培养提升人的素养,师生共同乐学勤学,反映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必然是对历史知识理解的不断深化的过程。

让我们一起想,感性思考与理性思维共发展!

猜你喜欢

甘地核心历史
甘地为什么不开口
酒瓶上印甘地被“告状”
甘地购物
拉胡尔·甘地辞去党主席职务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新历史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