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草木气息与露天精神

2019-09-10王开岭

散文 2019年5期
关键词:成就人类

王开岭

很高兴在这个地方,有机会向百花表达我的敬意。为什么一定要向百花表达敬意呢?因为我觉得百花历史上有着我非常欣赏和崇尚的东西,那就是两个字“不变”,我觉得“变”是一种价值,而“不变”是更大的价值。

我觉得百花的身上有一种纯净、简易、自信、稳定、不变的东西。多年来我感谢朋友们对我个人的评价,见到我通常第一句话是“一点没变”,我觉得这不仅是褒奖,也是对我最高的评价。我对“不变”的百花表达我的敬意。另外向杨柳青表达我的喜爱,中国北有杨柳青,南有桃花坞。我个人非常喜欢“杨柳青”这个名字,因为充满着草木精神,充满着草色气息,草木青青,杨柳依依。中国好东西都是成双结对的。

两千五百年前,孔子有一次问自己的弟子:你们认为人生最幸福的事情是什么?或者是你们想过一种怎样的人生?弟子们众说纷纭,最后有一个弟子曾皙说,我最喜欢过的生活是这样一幅生活情境:“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什么意思呢?阳春三月的时候,脱去了厚厚的冬衣,换上了轻便的春装,带着小孩子去一条沂河里面戏水游泳,玩够了让太阳晒干肌肤,带着小孩子一起唱着歌回家了,这是最好的状态。孔子沉默了一会儿,说是啊,我想过的是和你一样的生活。

这是我个人感觉到最愉快的片断,中国古代哲人、智者对于美好的生活一段最精彩的书写。“人诗意地柄居在大地上”比“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更简易,因为不需要你花一分钱,现在要看春暖花开面朝大海还需要买海景房。在两千五百年前甚至一千多年前是轻易实现的情境,现在非常困难,尤其是在北京。阳春三月、风和日丽,这些词我现在非常敏感,因为这样两个古老的词的组合,几乎是我们描述过去的每一天都会用到的,回想在我们小学时代,包括初中时代,每一篇作文的开头,一定要用上“风和日丽”。那个时候作文很简单,在美好的日子里做了一些美好的事情,然后自我感动一番,这些词用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

我问小学老师,现在还用得到“风和日丽”这个词吗?老师说很少,几乎没有。为什么呢?因为“风和”则“日不丽”。北京的天空,我们所谓的好天气,蓝天、白云、阳光,是靠什么换取呢?靠大风刮、大雨洗。北京的天气预报很奇怪,天气预报员很亢奋地告诉你,有一股冷气流到达张家口,会有大风,天气会好一些。“风和日丽”,这样的词在中国的今天很少用到。

我生活的山东曲阜,有一条叫沂河的水,我对这条河是非常熟悉的。在中国的北方我们找不到一条值得你奋不顾身、轻而易举地戏水、游泳的河流,更不要说是一条干净流动的河水,几乎是没有。我们到北方可以看到几乎到处都是河床,没有河流。河流的灵魂关键词、价值核心是在一个字,就是“流”,但我们现在很少看到“河流”,这个词我们使用起来非常的赋尬,没有流动的水。我们现在更多地使用另外一个词——“水资源”。

所以我在文章里面提到,水是我们充满诗意的实体生存资源,也是我们的生存智库美学资源,中国古人以至全部人类,最早对光的认知,对天地的思考,往往是从注视大江大河开始的。所以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所以孔子说,“君子见大水必观”。什么意思呢?你见到一条大江大河的时候,忍不住要停下来观望,作为一个功课,可以从中悟出很多的东西。

也就是说中国的大江大河实际上滋养了古人的审美、艺术、哲学思考,包括文学。我们今天现实生活中,没有这些现场这些对应物,当我们让小孩子朗诵古典诗词的时候,实际上是一件非常尴尬的事情。所以我说当代中国伟大的山水画家、诗词作家不可能再出现,因为没有对应物,没有现场。我曾经说过,每一首古典诗词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座纪念碑,碑刻写的是古代自然风物,美好的物象。大家知道,物象决定心境,悟性决定心性,我们的客观世界变了,我们的心性、伦理、美学一定遭受着重大的挫折。

所以我说阳春三月、风和日丽没有了,一条值得我们纪念的河水没有了。古人自杀往往会选择投水自尽,从古代的屈原、杜十娘到现代的老舍。因为水是清白的干净的,借助水来洗刷自己的冤屈,证明自己的清白。现在的贪官污吏是跳楼,没有一个投水的。说明什么?说明大家对于我们的水,对于我们的河流、池塘一致投了不信任票。

所以在阳春三月的时候,没有一条干净的流动的河水在等待我们。这个条件不成立,天气不成立,小河也不成立,“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几个成年人带上一群小孩子,现在也不成立,我们几年的计划生育,导致了城里的“421”结构——三四个大人带着一个小孩子,满足曾点这样的生活情境需要更多的条件,你要有时间要闲,要有钱。我们现在放长假,休闲的时候也会被弄得痛苦不堪。

《论语》中的片断给我带来很大的欢愉,但是也很伤感,这样随处可遇的情境到现在几乎很难去复制。大概十年前我写了一本书,名字叫《古典之殇》,副标题是“纪念原配的世界”,有人问我写了什么,我说是大自然的哭声。

“走吧,人间的孩子!与一个精灵手拉手,走向荒野和河流,这个世界哭声太多了,你不懂。”——这是威廉·巴特勒·叶芝在《被偷走的孩子》中写下的。

我想我写了几十年的文字,做了大概两千多期的节目,出了几本书。我想自己能干些什么,拋开这些形式的东西究竟可以干什么?后来我发现,我在寻找哭声,我做的两千多期电视新闻节目是寻找着这个声音。做新闻就是和这个时代的疾病打交道,我们采访是病友间的相互探望,并没有什么豁免权,也没有什么优势,不是病人和医生的关系,做新闻要寻找哭声,找到这个时代的哭泣者。

我的书、我的文字,像《古典之殇》记录的是大自然的哭聲,大自然与文学的关系不是母子关系,是宗教和信仰者的关系。古典文学几乎都是大自然的风物与心灵之间的关系,这种对应非常的清晰。我们今天讲古典诗词的时候,大自然已经没有这种对应物了,我们今天的小孩非常可怜。某种意义上,每一首好的古典诗词,都是大自然的纪念碑,我们现在作的诗词不过是缅怀,开追悼会。

来天津的时候,在北京坐地铁,一晃而过,我发现一张熟悉的面孔,就是墙壁上贴的海报,是长江的江豚。为什么熟悉江豚呢?因为在十五年前的时候,我做过一档节目《社会记录》,其中有一期“如何保护江豚”。我们原本打算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三十多个国家联合,用最先进的设备,在长江考察三个月,因为那里有一种白鳍豚。二十

年如央视做过一个纪录片叫《最后的白鳍豚》,最后一条白鳍豚叫奇奇,孤独地游了差不多二十年,最后死掉了。怎么死的?在我看来是孤独而死的,那是人类唯一看到的真实的活着的白鳍豚。

大家知道白鳍豚不是鱼类,是哺乳类,是鲸类,与人类非常接近,是中国长江所独有的。白鳍豚非常漂亮,是我所见到的最漂亮的水生物,一直被誉为长江里面的女神,人们一直都有所描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长江里面有几百头,甚至是上千头,足以繁衍下去,但到了九十年代就稀稀落落的,后来就找不到了。

我们进行了采访,专家在船尾告诉我们的记者说,也许白鳍豚没有了,但是我们发誓要保护好它的姊妹动物——“江豚”,稍微丑一点,但在我看来依然是美丽的。看到保护江豚的广告的时候我又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我知道我们保护什么就是什么快没了,几乎无一例外。我们做这些事,经常用地理元素表达对国家的思考和观察,很早用黄河、长江做了很多社会性调查,我对长江是非常关注的。做白鳍豚的节目最后我加了一句话:“没有白鳍豚的长江是一条失魂落魄的水。”我觉得这些水生物是上苍安排、托管在中国的这样一片水中的,本来希望它陪伴人类世世代代永久地生活下去,没想到几十年就把几亿年的遗存给玩光了,给弄丢了,你没法向人类交代,但是我们根本不交代,不关心,没有任何的羞愧,没有任何的歉意。

在交流的时候,经常有人会问我这样的问题:王老师你觉得最近这些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我说我可以讲一个最简单的变化,你有没有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类只生活在自己的成就里。成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大自然的成就,一部分是人类的成就。我们现在所有的一切,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全是人类的成就,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小区、我们的高楼大厦、我们的音响,包括我们的百花,都是人类的成就。另外一些是大自然的成就,天地、山林、湖泊、海洋,严格地讲,人类本身也是大自然的成就之一。

现在的问题是,人类的成就正在不断地杀害大自然的成就,而且我们越来越多地只生活在自己的成就里面。所以我的书里面有一句话,我说也许人类最后的成就,或者最高的成就,是保卫大自然成就的成就。如果不保护这个成就,我们的事业或者其他所有的成就都是自掘坟墓。小区、高楼大厦、庞大的楼盘,包括社会山这样一个庞大的楼盘,有时候你都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座坟墓,为什么说是坟墓呢?我隐隐感觉到,这个楼体实际上是一座山体,它的水泥、钢材以及所有的装饰物,使用的水、木材。一座大楼也是一条河流的葬礼,一片森林、一座小山的葬礼,所以正在建设高楼大厦的时候,同时也是为大自然举行葬礼。我不是说建楼不重要,这是生存法则,人类要活下去,但是要有限消费、适度消费。建个楼能不能住五百年?一些非法建筑轰的一声被爆破的时候,我感觉心痛。

我们希望看到活的自然,有时候我在北京自己家的小区里面,感觉到正处在坟墓里面,森林的坟墓、河流的坟墓、山林的坟墓。每天晚上回到坟墓里面,白天再出去,像鬼一样,我有这样的感觉。

我们每天生活在自己的成就里面,我们太过于看重自己的成就了,而且这些成就正在杀死大自然的成就。有一部电影叫作《流浪地球》,大家有没有看?我看了一下,我觉得这是一部视觉上可看的电影,也不要多想。但我还是忍不住想了一下,我最感兴趣的是这个地下城。未来有一天太阳衰老,地表的温度特别低,零下几十度,地表变成了地上冰川的时候,人类怎么办?为了活下去采用抽签的方式,转移了一部分人到地下重建。一个小孩子在此成长,成长了十五到二十年的样子。影片里面有大量地下城的生活画面,我看了以后觉得我心里冒出了四个字:“生不如死。”这样的生活是我无法忍受的,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面没有晨昏、没有太阳、没有星光,没有一棵植物在生长,没有一朵花在开放,听不到鸟鸣,这样的世界艺术怎么诞生?美怎么诞生?小女孩的女性意识怎么苏醒?

我們大自然有一套完整的文化和女性美学,在地下城这个地方没有任何这样的东西。一个女性如何自觉地成长为成年的女性?爱情怎么发生?爱情的念头从哪里来的?如何自然地去发生?如何去表白?如何去诞生新的生命?我觉得是难以想象的,在那样的地方生活比在监狱里还要残酷。那样的生活只剩下所谓的矿山、能源、钢铁,这是一部关于矿山、钢铁、肌肉、力量的电影,没有艺术,没有美,甚至人性也没有看出来多少。

因为我前面讲,大自然是我们人性成长的摇篮,没有这些大自然的元素,我们的人性一定会出问题的。我觉得这是影片成功的地方,这样一种情境,太可怕了,我觉得是生不如死。没有任何的尊严,比监狱还不如。

我不是专业搞写作的,我觉得当代文学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当代文学里面草木气息和露天精神严重缺失。不要说更早的经典文学、古典文学,像我喜爱的俄罗斯的文学,就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中国当代文学,例如当年的《北方的河》,从中感受到旺盛的草木气息、露天精神,延伸出的爱情、命运、苦闷这样更广阔的东西是跌宕起伏的,让你对命运肃然起敬。而今天的网络小说、小说,衍生出的影视剧,场景是城市里面的酒吧、写字楼、餐厅、地下室,草木气息露天精神严重不足,作为读者我觉得严重缺氧,让我窒息。

不光是对大自然的热爱问题、尊重问题、认知问题、感动问题、思考问题,还应当把大自然当作文学主角直接地表达。我特别喜欢一句话,“让我们像大自然一般过一天吧。”我深知一生中还没有一天这样地度过。我觉得今天人类社会属性太强自然属性太少。中国人的崇尚出了很大的问题,我们可以一生不谈论自然、不谈论爱情,但每一天都在谈论房子,包括我在内。打听一下杨柳青的房价怎么样了,河西区的房价怎么样了,用水泥和钢铁做成的房子,过去渺小的东西在今天变得伟岸起来了,我们一生的注意力都在围绕着它跌宕起伏。

现在的人生有时候是很失败的,但是有一个办法:你打开一扇窗,大自然会帮助我们去恢复一些古老的常识和逻辑。同时对发展和保守,对自然和工业,我们对它们的态度,又带着非常暧昧、矛盾、尴尬的情绪,一方面充满敌意、戒备,另一方面又有暗地里的热情。萨特的一篇文章叫《被占领的巴黎》,写被占领的巴黎市民在怎样的情况下,继续优雅地迈着探戈的舞步,过着优雅的绅士般的生活。

萨特说“如果说我们对于它是不能忍受的,又相处得不错,你能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吗?”我明白了。谢谢大家!

猜你喜欢

成就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燧人氏钻木取火
年轻有为
谁变成了人类?
创意成就冠军
小小“钢铁侠”拯救人类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伊朗巨大核成就引世界猜疑
机器人会伤害人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