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元好问中州咏史诗

2019-09-10杨忠谦

名作欣赏 2019年6期

杨忠谦

摘要:中州地区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几千年的逐鹿问鼎、兴废征战、朝代兴替,以中州为舞台反复上演,连绵不绝。元好问在河南时期,亲历了国家局势的日益紧蹙、统治阶层的奢侈腐化和女真政权的最后覆亡。他的咏史诗以古鉴今、借古讽今,通过前朝政权、女真政权的衰落败亡,揭示了封建政权由盛到衰的必然规律,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洞察力,充满了强烈的史鉴意识、批判意识。艺术上,元好问咏史诗熔客观呈现与主观褒贬为一炉,宏观扫描与微观聚焦相结合。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表现手法使元好问的咏史诗在金代诗歌中独树一帜。

关键词:咏史诗 文学地理 历史记忆 史鉴意识

中州地区“居天下之中”,历来是我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几千年的逐鹿问鼎、兴废征战、朝代兴替,以中州为舞台反复上演,连绵不绝。李俊民《和河楼闲望》:“中原可惜衣冠地,自古以来多废兴。”中州地区作为众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和见证者,被历代文人骚客感叹悲伤,形成独特的文学地理特征。金代后期,政治中心南移中州汴洛地区。元好问在中州时期,亲历了国家局势的日益紧蹙、统治阶层的奢侈腐化、女真政权的最后覆亡。他的中州咏史诗以古鉴今、借古讽今,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洞察力,激活了历代发生在中州地区盛衰兴替、成败得失的历史记忆,充满了强烈的史鉴意识、批判意识。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表现手法使元好问的咏史诗在金代诗歌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元好问自宣宗贞祜二年(1214)自阳曲到汴京准备秋试起,至哀宗天兴二年(1233)从青城北渡黄河往山东聊城,其间大部分时间是在河南,或应试,或隐居,或任职。蒙古乃马真后时期,元好问又一度因家事到过内乡、汴京、洛阳等地,目睹了金朝灭亡之后的中州景象。元好问的咏史诗为后世记录下了金朝后期至金亡后的那段历史,让后世反思那段历史,从而为后世提供借鉴。

《诗经·大雅·荡》中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历史上引为教训的往事往往并不遥远。北宋龙德宫就是金代文人非常热衷的题材。金初四朝有雷琯、毛麾、刘仲尹等,金后期有完颜璹、赵秉文、李纯甫、王特起、辛愿、元好问等,诗人数量相对较多,显示出金末文人对于龙德宫主题的异常关注。《归潜志》卷八记赵秉文、李纯甫、王特起有主题为南京龙德宫的联句。

元好问有几首写龙德宫题材的作品。《梁园春五首》(其五)云:“双凤箫声隔彩霞,宫莺催赏玉溪花。谁怜丽泽门前柳,瘦倚东风望翠华。”丽泽门为北宋汴京皇城西北外城城门,周围景色美丽迷人,北宋王安石题有《丽泽门》诗:“丽泽门西日未俄,水明沙净卷纤罗。绿琼洲渚青瑶嶂,付与诗工敢琢磨。”元好问此诗作于金南渡后第二年,即宣宗贞祜三年(1215)春。明李濂《汴京遗迹志》卷十三评元好问此诗曰:“此言太平之时奏乐赏花于龙德宫之玉溪。靖康之变,君臣妃后囚系漠北,惟有都门之柳,日望其归而不可得。”哀宗正大二年(1225)春,元好问与雷渊、李钦叔、麻知己等人游龙德宫,元好问并赋《鹧鸪天》词,中有“三山宫阙空瀛海,万里风埃暗绮罗”之句,表示出沧海桑田、世事莫测之感。金亡后,元好问作《陈德元竹石二首》。其二:“万石纲船出太湖,九州膏血一时枯。阿谁种下中原祸,犹自昂藏入画图。”诗中“阿谁”为唐宋时期口头语言。元好问是以一个百姓的口吻,将谴责、批判的矛头指向导致了靖康之祸、百姓遭受荼毒的罪魁祸首。北宋后期,宋徽宗大兴土木,荒废朝政,终至国破被掳。汴京龙德宫就见证了北宋的盛衰兴亡。徽宗即位之初,“外事耳目之玩,内穷声色之欲。征发无度,号令靡常”①。为建龙德宫,徽宗派“六贼”之一朱勔在江南一带大肆搜刮珍奇异宝、名花古木,甚至对百姓拆墙破屋、敲诈勒索,“一石之费,民间至用三十万缗。奸吏旁缘,牟取无艺,民不胜弊”②。可谓是“起花石纲,竭百姓膏血,罄州县帑藏”③。1127年,金兵围攻汴梁。为据守京师,汴京市民拥入此山中,“拆屋为薪,剪石为炮,伐竹为笆篱。大鹿数干头,悉杀之以啖卫士”④。南宋许纶有《过龙德宫》诗:“龙德宫中旧御园,缭墙栽柳俨然存。秋光更向墙头发,似与行人溅泪痕。”金末,龙德宫“楼阁花石甚盛。每春三月,花发,及五、六月,荷花开。官纵百姓观,虽未尝再增葺。正大末,北兵入河南,京城作防守计,官尽毁之。其楼亭材大者为楼橹,用其湖石,皆凿为炮矣。迄今皆废。区坏址荒,无所存者”⑤。徽宗建造艮岳山、龙德宫本来是为自己艮岳延福,却给自己和国家带来祸殃。正如史家所评:“迹徽宗失国之由,非若晋惠之愚、孙皓之暴,亦非有曹、马之篡夺,特恃其私智小慧,用心一偏,疏斥正士,狎近奸谀。于是蔡京以猥薄巧佞之资,济其骄奢淫逸之志。溺信虚无,崇饰游观,困竭民力。君臣逸豫,相为诞谩,怠弃国政,日行无稽。及童贯用事,又佳兵勤远,稔祸速乱。”⑥

元好问龙德宫作品以古讽今,有感而发,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批判、讽刺的矛头都是指向金代的最高统治者。海陵王即位后,“营南京宫殿,运一木之费至二千万,牵一车之力至五百人。宫殿之饰,遍傅黄金,而后间以五采,金屑飞空如落雪。一殿之费以亿万计,成而复毁,务极华丽”⑦。正隆间,海陵王在汴京签名造船,聚糗粮,制军器,欲用兵江南时,其母责其:“民心必离,乱之端也。历代无道之主,皆亡国败家者,果有此行,其能免乎?”⑧海陵不仅不听从劝谏,反而遣人在宫中弑之。最终荒淫残暴的海陵王在南侵時命丧部下之手。金代另一统治者章宗即位之初,淫佚自用,听谗多疑。内侍江渊恃恩用事,贿赂公行。“时献珍宝服玩,以相固结”⑨,章宗尝与宸妃同辇过御龙桥,见石白如雪,“归而爱之,白国主,于苏山辇至,筑岩洞于芳华阁,凡用工二万人,牛马七百乘,道路相望”⑩。明昌五年,大通节度使爱王大辨据五国城叛,金兵起二十万大兵征讨,然师旅大丧。章宗开始“颇忧之”,江渊“以欢言解之”,郑宸妃“执杯劝主”,并唱《解愁曲》加以宽慰,“主喜,复纵饮达旦,以是为常(11)。承安三年春,章宗与大臣们在蓬莱院饮宴。“时所陈玉器及诸玩好盈前。其篆识多南宋宣和物,帝恻然动色。”@“承安三年冬,章宗于东明园登阁见屏间画宣和艮岳,问内侍余琬日:‘此底甚处?’琬日:‘赵家宣和帝运东南花石筑艮岳,致亡国败家,先帝命图之以为戒。’宸妃非常恼怒,辩解道:‘宣和之亡,不缘此事’云云。”(13)章宗后期安于现状,追求浮侈,最终导致外戚小人干政,使金朝政局在其身后出现剧烈动荡,加速了金朝的衰败。《金史》所云:“章宗志存润色,而秕政日多,诛求无艺,民力浸竭,明昌、承安盛极衰始。”(14)

宋金两位统治者的行为都印证着“自古人君玩物而丧志,纵欲而败度,鲜不亡者”(15)的历史规律。

元好问的诗歌聚焦开封宋金命运,感叹世道天命轮回。龙德宫见证了北宋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而青城却接连见证了北宋、女真政权的覆亡。元好问《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塞外初捐宴赐金,当时南牧已骎骎。只知灞上真儿戏,谁谓神州遂陆沉。华表鹤来应有语,铜盘人去亦何心。兴亡谁识天公意,留得青城阅古今。”金海陵王正隆年间,朝廷为了振作士兵们的±气,拨款给驻守边关的部队,作为宴会费。而当时蒙古骑兵已南侵。然金军纪律松弛,不堪一击。据《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载:“汉文帝往霸上、棘门军营巡视,俱直驰而入,及至周亚夫营,守卫森严,不得人。文帝叹日:‘嗟乎!此真将军矣!曩昔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晋书·桓温传》:“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汉丁令威学道成仙化鹤归来,城郭如故人非昔。铜盘人去,国祚转移。诗歌中的典故寓有亡国之痛。“霸上真儿戏”,用《史记》载汉文帝语,暗讽金国军纪松弛,早已潜伏危机,不料竟因此亡国;“华表鹤来应有语”,用“汉丁令威学道成仙化鹤归来,城郭如故人非昔”的故事,比喻京城沦陷,人非昔矣;“铜盘人去亦何心”用“魏明帝遷徙汉长安铜盘人”故事,喻国祚转移。好问用古事古语,不着痕迹,如同己出。“留着青城阅古今”,劫难之后仅仅青城还在,人物荡然无存矣!青城目睹了宋金两朝的兴盛,又同样见证了这两代的灭亡。金末刘祁亦感惊奇:“大梁城南五里号青城,乃金国初粘罕驻军受宋二帝降处。当时后妃皇族皆诣焉,因尽俘而北。后天兴末,末帝东迁,崔立以城降,北兵亦于青城下寨,而后妃内族复诣此地,多僇死,亦可怪也。”⑧然而,事又必然,使人更为警醒。清钱谦益《向言上》:“呜呼!金源之君臣崛起海上,灭辽破宋,如毒火之燎原。及其衰也,则亦化为弱主谀臣,低眉拱手坐而待其覆亡。宋之亡也以青城,金之亡也亦以青城,君以此始,亦必以此终,可不鉴哉!”元好问诗歌把对青城事件的悲怆情怀与对历史的反思意识融合在一起。金元之际有人咏汴京青城诗云:“万里风霜空绿树,百年兴废又青城。”(17)其后郝经<青城行》又从正面、具体而真实地展示了金亡之际发生在青城的人间惨剧,从青城特写镜头进一步挪移推远,将青城悲剧从战争主题提升到人道主义的高度。连年征战之中,伤亡最大、受难最深的,还是广大的贫苦百姓。刘祁指出:“南渡之后,为宰执者往往无恢复之谋,上下同风,止以苟安目前为乐,凡有人言当改革,则必以生事抑之。每北兵压境,则君臣相对泣下,或殿上发叹吁。已而敌退解严,则又张具会饮黄阁中矣。”⑨金末,宋、蒙南北夹击,女真国势日益紧张,而朝廷上下却不以国家为念,醉生梦死,得过且过,终至灭亡。天兴二年五月,元好问自青城北渡黄河往山东聊城,途中目睹蒙古进入汴京后的掳掠与屠杀,作《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其二云:“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编钟满市排。掳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国家败亡,毫无尊严可言,象征古代礼乐文明的“木佛”和“大乐编钟”等被肆意亵渎、践踏。我们再回看公元1127年3月底,北宋灭亡时,金帝将徽、钦二帝,连同后妃、宗室,百官数干人,以及教坊乐工、技艺工匠、法驾、仪仗、冠服、礼器、天文仪器、珍宝玩物、皇家藏书、天下州府地图等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积蓄被掳掠一空,其景象何其相似!

元好问在对历史的回顾和思索中,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的警告,并通过汴京眼前景象,抒发今昔兴亡之感。清代沈德潜《宋金三家诗选》评日:“遗山诗佳极多,大要笔力苍劲,声情激越。至故国故都之作,尤沉郁苍凉,令读者声泪俱下。”

总结历史的兴亡得失是咏史诗的永恒母题。蔡珪《读史》:“殷鉴不云远,覆车还蹈踪。”历史悲剧总是不断重复上演。金代龙德宫题材、青城题材的作品反映的是元好问笔下的历史轮回观念和空间聚焦,如元好问“兴亡谁识天公意,留得青城阅古今”以及郝经“天兴初年靖康末,国破家亡酷相似”,包含着金代文人传统的民族意识与强烈的家国情怀的复杂情感的纵横交织,还带有感性悲怆与理性反省相糅合的人道悲悯与天命追问。

元好问在河南期间,始终关注国家局势。他的咏史诗借对古代明君贤臣的缅怀追忆,表达对金朝时局的关切,并展现出诗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元好问于正大三年(1226)在南阳期间,与同道友人完颜国器、完颜良佐、王渥等游历三国故地,元好问作《新野先主庙》《丰山怀古》《十日登丰山》等诗。《新野先主庙》诗云:“一军南北几扶伤,长坂安行气已王。豪杰尽思为汉用,江山初不假吴强。两朝元老心虽壮,再世中兴事可常。寂寞永安宫畔土,争教安乐似山阳。”刘备为民所拥戴,成就了蜀汉大业,并非是借助吴国之力。有诸葛亮等元老重臣辅佐刘备父子两朝以图汉朝中兴,并非难事。然先主怎能预料得到最后江山易主,其子被俘,步了献帝的后尘。作者为一代有为君臣不能实现宏图大业而感到惋惜。元好问《丰山怀古》诗中,“炎精昔季兴,卧龙起隆中。落落出奇策,言言揭孤忠。时事有可论,生晚恨不逢。汉贼不两立,大义皎日同”。刘备三顾茅庐,聘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孔明尽忠竭力,屡献奇策,希望能打败曹军,恢复汉业。其忠义之心,昭然天下。“吴人操等耳,忍与分河潼。夺操而与权,何以示至公。一民汉遗黎,尺地汉故封。守民及守土,天地与相终。不能御寇雠,顾以寇自功。”吴人与曹操皆为汉贼,怎舍得割让荆州给东吴?“一券损半产,二祖宁汝容。端本一已失,孤唱谁当从?至今有遗恨,庙柏号阴风。”土地、人民皆为汉家所有,不能分裂,不能丢失,否则高祖、光武二帝怎会答应?然最终蜀汉北伐失败,天下中分。“开元有乱阶,鹿饮温泉宫。黄猿何为者,乃尔能啸凶。”唐代玄宗朝,安史乱起,遂使藩镇割据,天下荼毒,百姓遭殃。诗歌最后称颂“丰山霜钟”为“乾坤之大音”,意在振聋发聩,警醒世人。元好问在诗中分析三国形势,纵论三国人物,表达了对诸葛亮建功立业的赞赏和自己报国无门的孤愤之情。诗中最后折射出金朝内部对宋蒙关系的错误政策。金南迁以后,河北之地尽失,疆域日蹙,女真尽以河朔战兵三十万分隶河南行枢密及帅府,主张向南攻宋,以广疆土。贞祜五年(1217,南宋嘉定十年)四月,金宣宗以南宋“累年谲诈,不贡岁币”(19)为由挑起战争。“贞祜以后,主兵者不能外御大敌,而取偿于宋,故频岁南伐。有沮其兵者,不谓之与宋为地,则疑与之有谋;进士至宰相,于他事无不言,独论南伐,则一语不敢及。”(20)元好问在诗歌中暗示应坚持大义,联宋抗蒙,追求统一。元好问又有《三奠子·同国器帅良佐仲泽置酒南阳故城》词:“上高城置酒,遥望舂陵。兴与废,两虚名。江山埋玉气,草木动威灵。中原鹿,千年后,尽人争。风云寤寝,鞍马生平。钟鼎上,几书生。军门高密策,田亩卧龙耕。南阳道,西山色,古今情。”元好问远望光武帝刘秀故乡,思绪回到千年之前的光武逐鹿中原,感叹千年之后的今天又是天下大乱。元好问再远望南阳城西之卧龙岗,想起昔日“卧龙”曾在此躬耕田亩,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而感怀古今,追忆从南阳走出的一代贤相诸葛亮。元好问此时的心情,谁人能够理会:“诗成一叹无人会,白水悠悠入暮云。”(《十日登丰山》)

南宋王廷珪《和康晋侯见赠》诗云:“儒生无力荷干戈,乱后篇章感慨多。”金南渡后,国是日非,百姓多难,许多文人以咏史怀古的形式,抒发家国之慨、身世之感。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一八《记宋宫殿》有云,杨奂录《汴梁宫人》十九首,“虽一时之所寄兴,亦不无伤感之意”。正大七年(1230),李汾时三十九岁,为谋生入史馆,期间写下不少咏史诗。元好问《翰苑名贤中州集》癸集第十选李汾《苏客卿秦》《韩淮阴信》《叔孙奉常通》《马中令周》《远祖雁门武皇》五首,“此以咏史寄其愤慨者也”(21)。元好问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给了中州,中州经历也给元好问提供了最好的人生课堂。蒙古乃马真后三年(1244),元好问经洛阳时不禁感叹道:“承平盛集今无复,哀乐中年语最真。”(《送李同年德之归洛西二首》其一)透过汴洛的航标,作者感受到了历史巨轮前行时的曲折翻滚,也认识到了人生奋斗过程中的俯仰沉浮。

金代洛阳特殊的地理政治背景,使人们往往将洛阳的命运与金朝的命运连接在一起。司马光《过洛阳故城》云:“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洛阳为十三朝古都,由于独特的地理空间和历史地位,洛阳亦是金代诗人之间关注的重点。雷渊在洛阳写有《洛阳同裕之欽叔赋》诗:“书生不奈兴亡恨,斗酒聊浇磈磊胸。”元好问《寄钦止李兄》:“铜驼荆棘千年后,金马衣冠一梦中。”这些诗歌尽管作于金亡之前,但当俯仰洛阳古今、感叹盛衰遗迹时,诗人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发出世事难料、人生空漠之感。金灭亡后,公元1244年(蒙古乃马真后三年)秋,元好问因事路过洛阳时,回想蒙古军队屠杀、掠夺暴行,悲愤填膺,写下了《洛阳》诗:“千年河岳控喉襟,一日神州见陆沉。已为操琴感衰涕,更须同辈梦秋衾。城头大匠论蒸土,地底中郎待摸金。拟就天公问翻复,蒿莱丹碧果何心。”被视为形势扼要之地的中州河岳,屹立千年,险峻壮观,然而突然之间落入敌手,不再成为御敌之屏障。作者面对神州陆沉,不禁感叹悲伤。操琴一曲,以泄郁闷忧伤。应劭《风俗通·声音》中云:“其遇闭塞忧愁而作者,名其曲日操;操者,言遇苔遭害困厄穷迫虽怨恨失意,犹守礼义而不失操者也。”元好问化用李贺《还自会稽歌并序》中“台城应教人,秋衾梦铜辇”的诗句,表达自己对山河变异、荆棘铜驼的历史沧桑之感。据《魏书·铁弗刘虎传》《晋书·赫连勃勃载记》等记载,公元413年赫连勃勃以叱干阿利为将作大匠,发岭北夷夏十万人于朔方水北,黑水之南营建都城,即统万城。统万城的营建历时六年之久。“阿利性尤工巧,然残忍刻暴,乃蒸土筑城,锥入一寸,即杀作者而并筑之。”汉末曹操为了弥补军饷的不足,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军衔,专司盗墓取财,贴补军用。传说曹军所过隳突,无骸不露。元好问运用《魏书》和陈琳《为袁绍檄豫州》中的典故,书写洛阳遭受战争荼毒与乱军抢夺后的残败景象。诗歌最后元好问实在抑制不住悲伤的心情,不禁仰望苍天,大声发问,这世道轮回,天地反复,谁人能够把握?国家遭难,多少勇士血染疆场,裹尸马革,丹心碧血化为蒿莱。诗歌表达出元好问对那些为国死难的英雄们的无比同情。

盛衰兴废、荣枯丽朽在历史长河中倏忽变化,去如云烟。汉,洛中贵戚室第相望,金帛财产,家家盈积。北魏建都洛阳时,“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夸竟。崇门丰室,洞户连房,飞馆生风,重楼起雾”(22)。北宋时,“民性安舒,而多衣冠旧族”@。金代天兴二年(1233),元好问在汴京作《俳体雪香亭杂咏十五首》,其二云:“洛阳城阙变灰烟,暮虢朝虞只眼前。”金朝灭亡后,元好问于蒙古乃马真后三年(1244)秋天路过洛阳时,作《送子微二首》,其二:“古来何物是经纶,一片青山了此身。乱后洛阳花木尽,不妨闲作水南人。”洛阳市郊的北邙山为崤山支脉,东西横亘数百里,山势雄伟,水深土厚,可谓“枕山蹬河”的风水宝地。白居易诗:“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王建诗:“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北邙山见证了众多的生死贵贱、荣辱穷达。金代描写北邙山的诗词作品有十多首。元好问《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远目送归鸿。”《北邙》:“驱马北邙原,踟蹰重踟蹰。千年富贵人,零落此山隅。万冢不复识,榛莽余龟趺。贤愚同一尽,感极增悲欺。”这些作品充满对历史的反思、对功名的反思、对人生的反思,人们通过洛阳的历代兴废,感叹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元好问的咏史诗实现了从金初到金末的主题转化。金代初期,宇文虚中、蔡松年、高±谈、张斛、朱弁、滕茂实、姚孝锡等诗人借咏史或怀古来抒发去国怀乡的思想感情,及歌咏历史上的隐±以表现进退两难的心境,或表露“不食周粟”的民族之气。金代中期,王寂、周昂、党怀英、赵秉文等诗人对奸臣当道、忠臣贬斥的政治现实给予揭露,抒发历史兴亡、物是人非的无奈之情。贞祜南渡后,完颜璹、李纯甫、李俊民等诗人借用历史人物、历史争战揭露蒙古军屠戮民众的残酷和金军的腐朽,并对金国衰亡的现实表现出无可奈何的忧虑。元好问的咏史诗在内容题材上,视角更为广泛,在咏史诗传统主题包括以古喻今、借古讽今等的基础上,讽喻与揭露更为深刻,针对性、批判性更强,历史洞察力与穿透力更为锐利。在艺术创作上,元好问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创作技巧和高超卓越的艺术才能。创作方法上,他的咏史诗能从一时一物一地一人的微观角度,反映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褒贬态度。《元鲁县琴台》全诗咏一人。作者歌咏唐代鲁山县令元德秀清介廉洁,治民有方,平时喜爱山水,弹琴自娱,反映出作者追求为民造福、甘于淡泊的政治理想。《鸿沟同钦叔赋》全诗以荥阳“鸿沟”一地生发出“刘郎著手乾坤嘹,未害与渠分九州”的诗歌主题,称赞刘邦放眼天下,一统江山的开阔心胸和豪迈气魄。元好问又能熔客观呈现与主观褒贬为一炉,以小见大,考察剖析一代朝政的功过得失。《陈德元竹石二首》(其一):“一片春云雨未干,两枝新绿倚高寒。瘦龙不见金书字,试就宣和石谱看。”全诗通过咏“石”一物,寓强烈的讽刺批判于客观冷静的铺叙当中,不露声色又褒贬鲜明。宋徽宗擅写瘦金书体,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评其“笔法追劲,意度天成,非可以陈迹求也”,可见徽宗于瘦金书法用力之勤,而荒于朝政,以致亡国。然瘦金书法今不可见,唯见《石谱》。宋杜绾撰《云林石谱》中附有蜀僧祖考撰《宣和石谱》,所记皆北宋汴京艮岳诸石,其中罗列了七十多种奇石的题名,如神运昭功、敷庆万寿以及堆青、凝碧、叠翠、瑞霭、独秀、喷玉、蕴玉、拔秀、积雪之类,可见艮岳石品数目之多与品类之盛。宋邓椿《画继》卷十载:“徽宗建龙德宫成,命待诏图画宫中屏壁,皆极一时之选。”《宋史》中称赞其“山水美秀,林麓畅茂,楼观参差”(24)。元好问这首诗就画中石生发,以小见大、客观冷静地对北宋徽宗沉溺瘦金书法、假山奇石进行描写,实际上是对北宋统治者生活奢华与朝政腐败的讽刺与谴责。

元好问的一些咏史诗又能从宏观纵向的视野,扫描众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总结历史发展的盛衰规律,反映自己的人生追求。《箕山》诗从唐尧隐士许由写起,运用东汉岑彭得陇望蜀、战国冯谖狡兔三窟、战国鲁仲连蹈海而死、商末伯夷叔齐不食周黍等一连串史事与典故,反映出作者身处国家动乱、群雄征战的社会背景下,不如归隐避世的人生选择。一诗评有数人数事,围绕主题,互相关联,使作者的思想意图更加明确。赵秉文称赞其诗为“少陵之后无此作也”。《杂著九首》其八:“昨日东周今日秦,咸阳烽火洛阳尘。百年蚁穴蜂衙里,笑煞昆仑顶上人。”作者通过宏观扫描,讽劝世人营营逐逐纷争的愚妄可笑。秦人建都咸阳,一片烟火烧过,洛阳(东周皇都)早变成一片灰尘。在昆仑山顶上的仙人眼里,人生短短百年,只不过是蚁穴蜂巢里的枯骨。人生在世,如果争名逐利,百般计较,会笑煞世人!

元好问的咏史诗既注重叙事性、纪实性,又具有诗歌特具的文学性、抒情性,虚实相生、形象鲜明。《丰山怀古》以自然风物、地理形势写起。作者登上丰山,举目揽景,不禁思接千古,发抒感慨。诗歌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夹叙夹议,沉郁顿挫,大气包举,胸次凛然,表现出诗人心系国运、体恤国民的思想品格,有杜甫《北征》诗的韵味,不愧“杜陵嫡派”之称。《洛阳》诗由“千年河岳”写起,通过两晋时北方赫连勃勃建统万城、东汉时曹操设摸金校尉等事,揭露统治者奴役百姓、草菅人命的残酷事实,展示出历史上洛阳所遭受的破坏。诗歌最后“拟就天公问翻复,蒿莱丹碧果何心”,同情普通士兵,谴责统治者的战争罪行。诗歌融写景、叙事、感叹为一体,情感悲怆,感染力强。

元好问咏史诗继承了中晚唐咏史诗以古鉴今、关怀现实的创作传统,绝少唐代之前歌颂型咏史诗的创作风格,在咏史诗中避免因袭歌颂圣哲先贤、明君良臣、英雄豪杰以及神话传说的普遍性题材,而是针对现实问题,借古喻今,以古鉴今,为后世龟鉴。元好问的咏史诗创作与他自觉承担历史文化使命密不可分。存史、述史、论史、咏史成为元好问史学意识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金亡之前,元好问就写道:“国史经丧乱,天幸有所归。但恨后十年,时事无人知。废兴属上天,事岂尽乖违。”(《学东坡移居》)一国的灭亡虽是天意所致,但它的那些史實仍须保存和流传,以为后世之鉴戒。金亡后,元好问的紧迫感、使命感更加强烈:“两都秋色皆乔木,一代名家不数人。汲冢遗编要完补,可能虚负百年身。”[《存殁(辛老敬之、刘兄景玄)》]两都历史已成过去,金代世家人物零落无几,一代文献急需记录续写,作者注定要花费一生的精力去收集整理。所以,元好问以承续中华文化血脉为使命,以保存历史文献为己任,“览山川之胜概,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25),一方面收集文献资料,传承历史文化,另一方面,又以诗存史,以诗咏史,故元好问的咏史诗“值金源亡国,以宗杜丘墟之感,发为慷慨悲歌,有不求而自工者”(26),为我们留下了既具深刻思想性,又具很高艺术性的优秀作品。

①③[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二百《刑法志二》,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版,第4990页,第5001页。

②[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一百t十九《食货志下一》,中华书局1977年II月版,第4361页。

④[宋]洪迈撰:《容斋随笔三笔》卷十三,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年7月版,第473页。

⑤(16)(18)[金]刘祁撰:《归潜志》卷第七,中华书局1983年6月版,第69页,第68 69页,第70页。

⑥(15)[元]脱脱等撰:《宋史》卷二十二《徽宗本纪四》,中华书局1977年II月版,第41 8页,第418页。

⑦[元]脱脱等撰:《金史》卷五《海陵本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7页。

⑧[宋]字文懋昭撰:《大金国志》卷之十五《海陵呖王下》,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06页。

⑨⑩(11)(12)(13)[宋]字文懋昭撰:“大金国志》卷十九《章宗皇帝上》,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63页,第264页,第262页,第264页,第2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