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每个孩子都享有教育公平

2019-09-10汪晓玲张元元

学习与科普 2019年35期
关键词:校园暴力

汪晓玲 张元元

摘要:“问题孩子”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大问题。他们的转化,不仅关系着学校校风校纪,班级管理的稳定安全,更关系着学校的名誉声望。而且关系着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关键词:校园暴力;成瘾叛逆;自闭厌学

26年来,汪老师团队坚持普及家庭教育和问题孩子转化工作,在和家长孩子频繁接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和困惑。

存在问题及困惑

1、家庭教育观念落后。 2、孩子显性问题突出(网瘾,叛逆,早恋,厌学)隐性问题令人担忧(心理健康问题,情商教育问题包括感恩心,责任感方面)。3、家庭结构的变化,隔代教育,独生子女,单亲家庭的增多,留守儿童群体的庞大,被单亲,被孤儿现象严重,4、学校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家校结合形式化。“唯升学教育”的错误理念 ,“唯学历是举” 的用人体制导致的“隐性辍学”的现状。

一、问题学生的现状

1、有班级存在的地方就有问题生的存在

我们调查,某市300多所学校中,现有“问题孩子”超万人。

2、严重关注缺失带来严峻问题

学校对于此类人群持保守状态,家长们在无奈中冷眼相待。他们常受冷遇,遭鄙夷,享受不到教育的公平。于是,大多表现为破罐破摔,打闹捣乱,行为越轨,以畸形的心理平衡来对抗。恶性循环的后果为:拉帮结派、逞能占强、桀骜不训、倔强好斗;行为野蛮、道德堕落、好逸恶劳、敢顶敢撞,无所顾忌等。这种意识行为所具有的连续性、扩展性有若网络病毒一样纵横蔓延,有着不可低估的反教育的作用。

3、造成严重的危害和不良社会效应

青少年犯罪率攀升。自杀自残问题严重。据调查,问题孩子犯罪率高达76.3%。严重危害社会安定。

二、问题学生的成因

家庭教育的差异性,个人所处环境的不同,"问题生"的成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1、根本原因——家庭原因

孩子们的差异性其实更多的是表现在八小时之外的家庭教育中。

笔者对问题生的家庭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本次抽样以完整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学生和父母双亡学生作为调查选项,对40名问题生进行问卷调查,完整家庭问题生所占人数7人,占总人数17.5%;单亲家庭问题生总人数18人,占总人数45%;留守生人数问题生12人,占总人数30%;父母双亡问题生3人,占总人数7.5%。问题生在单亲家庭和留守学生占问题生总数的75%。

另外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娇宠溺爱、父母教养观的偏差、父母自身地位的缺失、家长意识不够,无法与孩子形成默契的沟通,缺乏对孩子进行心灵的教育。致使自卑、孤僻等性格,导致诸多问题的产生。

(1)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娇宠和溺爱。

独生家庭结构的存在使得特殊教育成为必须。

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的存在,使得家长更是对孩子问题尤为关注。现行大班制,唯分论的教育让一部分问题孩子家长无奈而又无助。再加之,家长“无证上岗”,缺少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观念落后、教育主体素质偏低、教育内容陈旧、教育能力不足、教育环境不佳等原因,迫切需要特殊教育结构的出现。

(2)父母教养观的偏差。

家长教育观念滞后和教育方法欠缺、在教养孩子方面存在着过重的补偿心理,总是希望把自已未曾实现的理想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致使他们对学习的热情骤减,学习没有积极性,产生厌学情绪。

(3)父母自身地位的缺失。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小皇帝”心安理得地大把挥霍父母的血汗钱,享受父母细致周到的照顾,偶有一点不如意,就给父母以脸色,甚至以离家出走、自杀相威胁。父母给孩子的爱过于“伟大”,使自已失去了的尊严,失去了地位和人格。

部分家长对子女教不得法或忙于工作经商,无暇教育子女;或者知识文化较低,无法与孩子形成默契的沟通,缺乏对孩子进行心灵的教育,再加上平时忙与工作陪伴较少,很多家长都愿意从物质上给与补偿。导致他们养成了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性格。

2、 社会原因:

不良的影视作品、杂志、网络文章从视觉和心灵上冲击着学生们的人生观、道德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的一言一行。

3、 学校原因:

办学思想偏差、教育存在薄弱环节、片面追求升学率、教育内容和方法存在不适应性、个性发展和大同思想相矛盾、部分教师缺乏正确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歧视问题生等反教育行为,都可能极大地伤害学生心灵。

4、 自身的原因:

如先天性遗传、发育迟缓、早期教育不良等原因。据心理健康测试,问题生中39.2%存在着明显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严重自卑、学习焦虑、孤独倾向、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

三、问题学生的对策与建议

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不能靠少数精英; 数以亿计的劳动者的素质是关系到民族兴亡的根本,尤其是“问题生”这类人群不乏天资聪慧,思维敏锐之人,聪明人一旦做出糊涂事后果将不堪设想。针对以上现状及成因,我们建议做到贯彻“问题孩子”和“问题家庭”双管齐下的教育原则

1、大力普及家庭教育,务实做到家长岗前培训

教育理论指出,教育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孩子自我教育共同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成立专门家庭法教育指导站或扶正家长学校帮助家长人人懂教育

2、扶持开办有特色的特殊学校,以利于问题孩子的转变

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只不过各有各的聪明。只要方法得當,每个孩子都可以是人才。

我们在实践中发现,所谓的问题孩子是很难在群体中享受到教育的公平的。

具体实施:

(1)教育是个培根的艺术——德育先行

教育的根本功能就在于使“个体我”转化为“社会我。” 现在的学校过度关注个体智力发展,普遍忽视品德教育。为了“金榜题名”、“光宗耀祖”、“成龙成凤”,家长、学校和社会放松了对孩子的做人教育、品德教育、感恩教育。

又纯又高的道德理念,脱离了学生所接触的现实生活,使学生缺乏认同感;目前灌输式、说教式的德育手段和方法,未能有效地把握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品德形成规律,致使学生被动接受道德规范和规则,直接导致其参与热情的缺失;另外,学校往往把德育置于较封闭的状态下进行,未能有效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走出校门后,很难切实有效地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和道德冲突。特别是对处于他律水平的小学生,这种德育方式和内容难以被他们理解,也就无法转化成自律的标准。

(2) 封闭式住校引导

采用“家长为主体,孩子为中心,老师为导航”三位一体,眼、言、颜、讲、问、练、“六步训练法”帮助问题孩子走上正确的人生轨道。

(3)贯彻“问题孩子”和“问题家庭”双管齐下的教育原则

包括心理辅导、家庭教育活动支持、个别反弹学生再教育等内容。

挽救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和谐一个社会,强生一个民族。为此,我们呼吁,拯救“问题孩子”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事情,亟待全社会的关注和各级领导的支持,让更多孩子在受教育的年龄,享受到教育的公平。让更多致力于问题孩子研究的教育者和机构,发挥他们独特的教育优势,把好的经验融入到学校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杜大昌.“问题学生”转化之我见[J].学周刊,2019(18):79.

[2]菅建伟.让赏识的阳光照亮问题学生的心灵[J].中国教育学刊,2018(10):104.

猜你喜欢

校园暴力
由各国校园暴力案例浅谈未成年人犯罪处理
浅谈中小学校园暴力犯罪的预防
遏制校园暴力须重视法制教育
武术教育对消除校园暴力的作用探析
校园暴力的成因及法律防控
浅析校园暴力犯罪的成因、特点及预防
从中美校园暴力案件报道出发思考相关法律问题
青少年恶劣事件频发引发对刑事责任年龄的思考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