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理念下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策略探究

2019-09-10田元勋

学习与科普 2019年28期
关键词:衔接教学核心素养

田元勋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推进,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本次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为了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发展,在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得到了广大化学教师的普遍重视,同时也是摆在当前化学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深入研究初高中化学教材,保证初高中化学知识的顺利衔接,提升和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高中化学  衔接教学

2014年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改革的重要目标和育人要求。根据化学课程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贡献,结合化学课程的特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可概括为“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方面。其中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既是化学学科观念,又是化学特征的思维视角和方式,“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特征的思维方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是化学学科的实践能力,“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是化学学科的价值追求和化學课程对学生价值观发展的贡献。

然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化学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化学知识的学习,离不开经历化学问题解决过程。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课程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及阶段性的特点,课程教学的原则一般是由浅入深。初中与高中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方式及教学的特点不同的,因此,对初高中的教学加以衔接是十分必要的。如何在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本文主要提出4个维度的核心素养理念下初高中化学衔接的策略,进而促进学生能够有效发展、综合性发展。

一、通过学科思维视角的衔接,体验“宏观辨识及微观探析”

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即有对宏观的物质加以辨识,又有对物质的微观构成加以探索。初中化学涉及更多的只是宏观的物质认识,对微观结构往往不太关注,所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宏观与微观是相互独立的两个层面,学生不能将二者很好的进行联系,因此在解决问题时,难免会出现较多的困难。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我们知道性质和变化是在宏观层次对物质进行研究,而组成和结构是对物质进行微观研究。只有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相结合才能全面的了解物质,将微观世界和宏观表象建立链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化学观念,使学生有意将微观和宏观建立联系。但由于初中化学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较少,学生自身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这就需要教师在初高中衔接教学的过程中,寻找搭建提升学生能力的桥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思维视觉,让学生对微观结构与宏观物质加以联系,将二者加以整合,从宏观到微观形成一个整体学习模式。例如,在学习混合物与纯净物时,宏观分析为二者的物质组成不同,微观分析为二者的分子及原子的构成不同,在搭建桥梁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颜色的小球代表不同的物质,为同学们演示物质混合及分离的过程,让学生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对二者加以区别。

二、通过学科观念的衔接,形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化学是一门引导学生认识世界的学科,它带给人的意义在于其基本观念的形成对今后一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具体的知识要服务于观念的构建。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以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经验为基础,通过创设情境将结论和事实的讲授转变为学生通过实践来进行切身体会的过程, 有利于促进其对化学基本观念的建构。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变化观念以及平衡观念略有体现,如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体现了变化观、固体的溶解与结晶体现了化学的平衡观。在高中化学中,以可逆反应为研究对象的化学平衡问题、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化学反应与能量等均涉及到变化观和平衡观的问题,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更加普遍。

三、通过学科思维方式的衔接,建构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形成化学思维方式,能够利用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去探究问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大胆提出假设;对所收集信息数据进行筛选、归类等,运用已有知识得出符合证据的结论;建立相应模型,对模型进行验证,回顾、反思、检验其科学性,验证规律,应用建立模型去解决相应问题。例如,在学习“金属和金属材料"时,教师先给学生介绍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相关性质、应用以及一系列的反应,指导学生建立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认知模型。从物理性质的角度来讲,笔者向学生提问,金属材料通常具有哪些性质?学生回答导电性、导热性以及良好的延展性。笔者又问学生:“这些金属材料分别有什么应用呢?和它们物理性质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发现,因为铅有毒性,而铁没有,并且铁的产量很大,因此刀具等日常用具通常是铁制的。灯泡经常用钨丝而不用镍丝的原因是钨丝比镍丝的熔点高等,这些都是与物理性质有关的用途。可以看出,在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认知模型中,应用体现性质,而性质决定着应用。

四、通过实验教学的衔接,培养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进行实验探究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够加速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构建,能够对化学中的物质及变化规律加以认识。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学生要具有敢于质疑、敢于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初高中的化学教学中,都有一定的探究实验和科学观察及创新方面的内容。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情况是以讲解为主,这种情况会使学生的探究能力较差,对于高中的实验要求难以进行适应。因此,需优化初中教学中的实验探究及创新试验,进而做好与高中知识与理念的衔接。教师可采用多种途径对实验设置加以优化:一是丰富实验形式,如设置家庭实验探究等,增加学生参与实验的时间,进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二是提升实验探究质量,教师应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主试验,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探究比较金属活泼性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社会调查的方式,根据金属同一时间的腐蚀程度进行判断,然后教师再对学生的探究报告进行检查指导,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探索,进而得出结论。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自主研究、相互讨论,提升自己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创新意识。

五、结束语

在教学中贯彻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时代发展对教育事业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是学科教学内容,初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的衔接对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最初形成和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为以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和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作为教学的重要要素,要全面审视化学学科的教学,突出学科的育人价值,使化学基础知识不断积累内化形成自身素养,使学生在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要逐渐形成和发展化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刘玉荣,苟玉华.新课程下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J] .内江科技,2007(8):54 .

猜你喜欢

衔接教学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例谈如何进行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初、高中化学计算衔接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