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移动学习现状与未来趋势研究

2019-09-10邬诗韵

科教导刊 2019年25期
关键词:学者文献学习者

邬诗韵

关键词 移动学习 可视化呈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獻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9.074

Keywords mobile learning; visualization

伴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挣脱时空的限制,将学习和生活相结合,随时随地参与课堂活动、跨设备地获取学习资源。美国新媒体联盟发布的《2018年地平线报告》[1]指出, 移动学习和自适应学习技术来的一到两年的时间内, 将成为高等教育采用的6大关键技术之一。笔者在CNKI中,以移动学习为关键词进行查询,统计发现文献分布以六年为一个单位具有明显的差异,可以分为2000-2006年初步探索阶段,每年发表的论文不超过50篇,2007-2012年稳步发展阶段和2013-2018年快速发展的井喷阶段,共发表论文6165篇,占论文总数79.43%。然而,并无研究对国内外近六年研究成果做整体分析和对比,文章对国内外移动学习文献进行内容分析,挖掘过去六年相关研究的特征,为业界学者开展后续研究提供趋势分析。

1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由于文献数量过于庞大,且文章质量参差不齐,研究者选取了12本国内外教育技术学核心期刊发表于2013-2018年的所有文章作为样本,包括《现代远程教育研究》、《远程教育杂志》、《中国电化教育》、《开放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研究》、Computer & Education、Education Technology Society、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IEEE Transactions on Learning Technologies、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以及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通过人工初步筛查,剔除内容相关性不大文章9篇,共计选取文献样本352篇。文章的总被引数高达8704次,从侧面反映,文章样本的选取具有一定的分析价值。

1.2 研究工具

研究者选取Cite Space和SATI两款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可视化软件,其中前者适用于对特定相关领域文献进行分析、生成研究之间的引用关系网、挖掘不同时间段内的研究热点,但软件参数设置项较为复杂。后者可以将导入的数据进行格式转换、构建知识矩阵,生成的可视化图谱更为清晰简单,可读性较强,还可以将关键词共现矩阵保存成Excel形式,方便后续研究使用。根据实际情况,研究者将综合使用了两者、挖掘样本文献中的高产机构、作者,以及他们之间是否存在合作关系、绘制知识图谱。再结合内容分析法,阅读高引文献,总结近六年国内外移动学习研究的热点话题、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1.3 内容类目和分析维度

本文以独立成篇的论文为分析单元,针对筛选出来的文献,根据文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类型划分维度,设计内容分析类目,并通过阅读不断增加、删除和修正分析类目,最终确定的类目组别细分情况如表1所示。

2研究结果分析

2.1 研究类型与研究方法分布

样本文献中国内研究30.2%都是综述概述或者会议报告类文章,应用研究和调查研究的比例是29.1%,占比不到国外的一半。理论研究国内外相对持平,移动学习的学习资源建设、学习环境设计和教学模式应用等依旧是国内外学者的重点研究领域。从这一系列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国内对应用研究和调查研究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需不断加强移动学习在实践中的应用探索,形成理论探讨和实践验证不断糅合前进的研究路径。将样本文献根据研究方法进行分类,国内基于实证的研究占38.15%,而文献研究和内容分析法为主的质性研究占了57.80%。国外基于实证的研究占比为79.75%,质性研究的占比为14.01%。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倾向于使用文献研究和内容分析作为研究方法。而国外学者的研究经常开展教学实验或者调查研究等,更多采用量化的研究方式,用数据支撑自己的研究结论。

2.2 研究作者分析

高产研究机构多为台湾大学,学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有待加强。使用Cite Space软件对论文的机构和作者进行字段提取分析,挖掘高产机构和作者,并探究不同机构和学者之间是否存在合作关系。国内的高产机构是浙江工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均发表6篇),除了来自同一大学的项静和李浩君学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较为紧密之外,其他机构和学者之间较为独立。WOS数据库中的外文文献的高产机构前三位都来自台湾,分别是国立台湾科技大学(21篇)、台湾师范大学(8篇)和国立成功大学(7篇),高产作者也是来自于其中台科大的Hwang GL(18篇)。由软件导出的可视化图谱所示,台湾师范大学和国立中央大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合作关系,而其他机构与学者之间同样较为独立。

2.3 研究热点与未来趋势分析

通过词频统计,国内近六年发表的文献中,出现次数排名较前的关键词是:微信、教育信息化、翻转课堂和泛在学习。国外的热词是:教学策略、交互式学习环境、协作学习和增强现实等词汇。通过数据转换,得到关键词共现矩阵,再利用Netdraw可视化工具绘制图谱。可以发现国内研究中,翻转课堂、教育信息化和微信是热点话题,而位置较为边缘,但有着较多连线的泛在学习、学习情景和增强现实等是未来的研究趋势。国外研究中,增强现实、K-12教育、教学策略和协作学习是研究热点,学科应用、交互式学习环境和人机交互界面是最新研究趋势。

3研究内容分析

3.1 调查研究发现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通过教学实验、问卷、访谈等不同形式,开展了大量实证研究。通过阅读发现,大多数研究对象都表示对移动学习优势的认可,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众多因素影响移动学习的使用意愿,移动设备在教学中实际应用的深度与广度还有待考量。设备不合适、专业资源少、使用不方便、学习效率低、对新学习模式的不适应是导致移动学习用户不满的重要因素。同时,学习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社会影响、绩效期望对移动学习的使用意愿也有一定影响。结合Davis的技术接受度模型,影响移动学习使用意愿的因素,可以提炼为教学、社会和个人创新三个层面。[2]要提升移动学习的接受度,最重要的是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使用偏好的学习者,改进移动学习资源设计。此外,还需加强宣传,加大学校和社会组织给予政策与资源支持的力度;鼓励使用移动学习的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转变传统观念,采用更加灵活的方式进行教学评价和管理;技术层面加强学习环境建设,提升移动学习的易用性和参与度等等。

3.2 理论研究进展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自移动学习逐渐广泛应用以来,关于移动学习成效测量的相关研究不在少数,但却始终无法形成统一的结论。原因一是在于不同的研究选取的学习成效评价对象不同,有的以测验结果为指标,有的则衡量问题解决能力等软性技能,无法形成统一的量化指标进行对比。原因二是各研究的实验设计、调节变量和编码形式都各不相同,难以进行描述统计。原因三是研究结论之间也无法统一,绝大部分研究发现移动学习对促进学习成效有正面作用,但也有研究发现作用不大,甚至出现负面作用。面对上述问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的王辞晓[3]对近十年WOS数据库中有关移动学习教育实验的文献进行编码,探讨了影响移动学习成效的潜在变量。最终得到结论,移动设备的屏幕尺寸、学习时长限制、实施环境等条件对学习成效影响不大。为了取得良好的移动学习效果,需要选取合适的学科内容,再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分解知识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并使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任务驱动、探究型学习等混合教学方法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

3.3 国内应用研究热点

微信用户基础庞大,其出色的资源推送和记录交互功能,深得智能手机用户的青睐。通过对国内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可知,国内学者对于探索如何将微信结合教学做了大量的工作,样本文献中有21篇文章都与微信相关。对于如何结合微信开发移动学习,不同学者都设计了各自的教学模式和框架,但其中主要涉及到的微信功能是相似的。比如交流沟通,通过创建讨论组,利用微信的即时通讯功能,展开生生、师生之间的多层次沟通,进行合作学习;学习内容的发布或检索,教师通过公众号发布学习内容,学生通过订阅来获取和筛选信息;资源共享,通过转发,将学习内容推送至讨论组或者朋友圈,结合微信开放接口,轻松将第三方资源分享和保存;测试和作业,通过微信的行为记录、投票等功能,教师可以实现一些“微测试”、布置“微作业”、给与“微评价”,获得及时的反馈,激起学习者的學习兴趣和内在动机。

微信结合教学是国内近年来移动学习的热点,但如果仅仅将微信作为通讯工具,没有结合微信公众平台的开放API接口进行二次开发,可以开展的教学活动和获得的教学数据都是有限的,难以形成完整的移动学习环境。如何整合现有网络教学资源、实现教学环节的控制、学习效果的评价、提升用户的使用感,构建一个泛在、无缝、强交互的移动学习环境是国内学者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3.4 国外应用研究梳理

在移动学习应用开发过程中,国内外学者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教学实验,验证了许多可参考的移动学习应用的设计原则,这些设计原则主要可以分为学习资源设计和教学活动的设计两大类。主要结论有:丰富的可视化效果可以降低认知负荷,但在小屏幕上展示过于丰富的视觉信息会引起干扰;文本注释(字幕)功能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成绩的提高具有正面影响;同伴互评机制,有效促进了学生在创造性学习活动中的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元认知意识,还能锻炼学习者的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基于情境感知的移动游戏学习在学习者态度、学习成效方面有较大的提升。

未来的移动学习应用设计最大的挑战除了技术层面的壁垒——如何整合资源,实现学习者在PC与移动平台之间的无缝切换、学习资源的共享以及学习过程和行为数据的同步;如何利用GPS定位、情境感知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打破传统教学的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用户使用感。另一个关键的因素是教学设计——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和教学活动设计,提升学习者的内在动机,刺激学习者自主学习;如何促进移动学习群体的形成,促进协作学习;如何改进反馈和评价机制、推进评价主体多元化、提升评价的有效性和公正性,进而提升学生满意度等等。

4总结与思考

纵观移动学习的发展史,移动学习在这十几年的研究中,不断随着技术手段的更新而转变学习形式、教学策略,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应用时期。基于GPS位置感知、流媒体、云平台、文本感知技术、二维码、虚拟现实、社交媒体、可穿戴设备等实现的移动学习形式层出不穷。教学层面学者在不断进行学习资源设计的研究,或者结合教学理论,构建和优化各种学习模式、评价模型和教学策略。但最重要的发现是,移动学习逐渐上升到了社会层面的研究,比如众多可行性和需求分析的研究;有关教育观念和意愿度的研究;结合社交媒体、协作学习的应用研究等等。移动学习走出课堂教学,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应用形式不断更新的同时,研究者对移动学习的研究已经逐渐转向更深的层次,不仅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而是如何更好地将技术与实践融合。探索学习者与教师、与学习资源、与其他学习者之间,如何应用移动学习技术,构建协作学习、自主学习于一体的无缝学习环境。

未来随着理论研究和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内移动学习研究还有许多发展的空间。横向上,除了课堂学科教学以外,可以探索移动学习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比如医疗教育、特殊教育、创新教育等。纵向上,可以借鉴国外研究结论和技术成果,进一步探索移动学习的技术整合方式。最后,考虑到样本选取数量的限制,以及人工分析的偏差,本研究结论不能代表真实情况,仅供其他学者参考。

本文受上海外国语大学第三届导师学术引领计划资助

参考文献

[1] Becker, S.A., Brown, M., Dahlstrom, E., et al. (2018) .NMC horizon report:2018 higher education edition. Louisville, CO:EDUCASE.

[2] Hao, S., Dennen, V. P., & Mei, L. (2017). Influential factors for mobile learning acceptance among chinese user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 Development, 65(1):101-123.

[3] 王辭晓,董倩,吴峰.移动学习对学习成效影响的元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8.36(02):67-75.

猜你喜欢

学者文献学习者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程门立雪
大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