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家状元文化研究

2019-09-10彭文杜德栎

新教育论坛 2019年24期
关键词:形成原因传承

彭文 杜德栎

摘要:客家状元文化是指在客家区域内,客家民众对科举状元推崇和追求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总和,它是客家社会崇文重教传统最直接和鲜明的特征和表现。自然环境使然、地方政府重视教育、地方书院繁荣发展、家族的全方位支持、家国情怀和科举功名思想的影响是客家状元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本文从凸显客家文化教育至上的追求、营造优质教育生态环境、注重教育激励在教育中的作用、在借鉴吸收的基础上传承创新等几方面探寻客家状元文化的教育价值及其传承路径。

关键词:客家区域;状元文化;形成原因;主要成就;传承

一、研究概念界定

客家状元文化是指在客家区域内,社会大众在对状元的尊崇与追求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客家地域特征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总和。梅州现今是客家人最大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素有“文化之乡”等美誉。因此,本文将梅州作为客家区域的代表加以研究,通过其鲜明的区域特征来初步探讨客家状元文化的基本特点。据查梅州历史上共出现过7位状元,由于基数过小,不能形成群体效应,因此本文泛指考取到进士功名的所有学子。

二、客家状元文化的内涵及成因

(一)客家状元文化的内涵

客家人对教育的重视和尊崇是在封建科举制度影响下社会民众一种普遍的文化心理,但对于古代梅州在明清时期能够成为一个科举事业极其繁荣、文化发展极盛的“人文秀区”,其显然有着比其他地区的教育文化心理更为深刻和积极的心理内涵。这种心理内涵反映在客家状元文化中便具有其独特的精神内核,大体上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兴学育才、崇文重教的向学精神

客家社会素有崇文重教的传统,几乎所有家庭都十分重视子女的文化教育,即使生活贫困潦倒,也要供子女上学读书。民间流传着众多的堂联、谚语、童谣、楹联等让客家子弟从小就生活在只有读书才有出头之日的教育文化氛围里。很多客家族谱中還有关于劝学、助学、奖学等方面的规定,把教育族中子弟视为全族大事,一旦考取到功名,便竖楣立坊,大加表彰。

在崇尚文化社会风气的影响下,有客家人的地方大都建有学堂,到了科举时代后期,客家区域兴办了大大小小各级各类的官学、社学、书院义学、私塾、族学、学校,形成了遍布城乡的教育网络。

2.自强不息、勤奋刻苦的拼搏精神

客家区域土地贫瘠,林菁树密,在客家人看来,想要改变境遇,走出大山,就必须要读书识字,因此,严酷的生存环境促使客家人更加勤奋好学、刻苦读书,至清初形成了“士喜读书,多舌耕,虽困穷,至老不肯辍业”的社会风气。加之科举考试需要优中选优、万里挑一,要想在科举考试中考取到功名,就要有“十年窗下无人问”的苦读和“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坚强毅力。古时民间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可见考取功名之难。因此,每一位及第成名的读书人,都经过了漫长而又艰苦的求学过程,也正是这种自强不息、勤奋刻苦的拼搏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客家子弟寒窗苦读、发愤图强,通过读书走出山门,走向仕途。

3.爱国爱乡、回报社会的奉献精神

受梅州客家“诗礼传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数人“宁愿挑担、卖柴、做苦力,也要供子弟读书”。即使是到世界各地谋求生存、寻求出路的梅州华侨也同样秉承着这种文化传统,积极兴教办学,回馈社会,促进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梅州不少中小学的创办和发展,均是由华侨同胞鼎力相助的结果。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客家华侨捐资办学的热潮空前高涨,在侨胞的积极支持下,梅州全市七县一区均顺利通过广东省的“普九”验收。据统计,1978年至1987年,梅县地区侨胞所捐款物用于教育的比例高达43.2%,包括梅州地区的最高学府—嘉应大学也是在这期间在海外乡贤的大力支持下兴建起来的。[1]

4.耕读传家、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

客家人推崇耕读文化,认为“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他们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开基立业,通过读书开辟出一条新的生存之路,梅州经过短短数百年,到了清初发展成“人文为岭南冠”的地区,这显然与客家人开拓创新、耕读结合的精神品质密不可分。

(二)客家状元文化的形成原因研究

客家区域为何能形成浓厚的状元文化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自然环境使然

梅州地处山区,山多田少,人多地少,为了改变生存环境,“读书出仕”成为客家人最重要也是最便捷的一条道路,恰如南宋人王象之在《舆地纪盛?梅州》一书中记载:“梅人无产植,恃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因此,客家人希望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出仕为官,以维系自身生存和发展。

2.地方政府重视教育

梅州文风兴盛的原因,与当时府、州、县的一些官员重视教育有很大关系,一方面,地方官员为了“教化风俗”,捐资兴建社学和书院,“教训其乡子弟”;另一方面,一些官员抱着“兴学德政垂后世”的观点,大力发展当地生产和教育事业,甚至出现捐自己的薪俸修学校,置学田,资助生活困难的生员等等的具体事例。[2]

3.地方书院繁荣发展

据载,到清代,梅州客家地区中,书院、学宫、私塾、义学、社学等各类学校遍及城乡,有“十室之邑,必有一校”的说法,学校密度之大,连当时法国传教士赖里查斯也在感叹:“按人口的比例来说,不但全(中)国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和它相比较,就是较之欧美各国也毫不逊色。”据不完全统计,至清代嘉应州拥有21间书院,数量为当时广东省各州之最。

4.家族的全方位支持

农耕社会中客家人为了提高本族声望,确保宗族的社会地位,因此大力兴学助学,鼓励族中子弟读书应试,并设有学田收取租金作为办学的经费,除了提供经济上的资助和奖励以外,客家人还会为考取了功名的子弟在祖屋或祠堂前竖立石楣杆,以光耀门楣,激励后者。

5.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

客家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心系家国,情系故土,纵观梅州的教育发展,“热心捐资办学、捐助教育基金、投身教育慈善”等的善举屡屡出现,如“万金油大王”胡文虎30年代一人捐助了1000多间中小学的事迹,“百校之父”田家炳先生在金融风暴后卖别墅、贷款捐赠内地几十所学校的大爱之举,还有“领带大王”曾宪梓、“海外回乡捐资助教第一人”刘宇新等等侨胞,他们怀着强烈的爱国、爱乡情怀,积极参与办学,为梅州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6.科举功名思想的影响

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客家人将取得科举功名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重要指标,因为科举功名伴随而来的社会地位、特权、声誉等,能给个人甚至家族带来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因此“学而优则仕”被客家人奉为思想和行动的准则,他们认为读书读好了就去当官,这种浓厚的官本位思想影响了梅州地区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三、客家状元文化的主要成就

客都梅州作為明清时期科举事业最繁荣的地方之一,随着时代发展遗留下许多科举文化遗产,在民众生活中仍可见到科举的烙印。

(一)状元文物砌起状元梦

1.状元桥与探花书院

状元桥“状元桥”名字的缘由,传说有二。一说是宋王象的《舆地纪胜》里,对程乡景物百花洲的记载:"百花洲尾齐洲前,此地出状元";二说是为宋状元宰相文天祥于南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率领勤工师抗元朝时,经过福建漳州来梅州,曾过此桥,后人为纪念他称此桥为状元桥。

探花书院位于兴宁市神光山南麓的墨池寺,是为了纪念罗孟郊宣和六年一举夺魁,高中探花所建。罗孟郊从小便聪慧好学、求知若渴,在南山上的茅屋里刻苦攻读,留下一段“神光映读”的佳话,后人便将南山改名为“神光山”。罗孟郊不仅勤奋读书,而且苦练书法,相传他洗过墨砚的山泉水都被染成了黑色,故叫“墨池”,探花书院内有副对联,上面写着:“挂榜名山池染黑,墨池书院紫薇香”,这是一种对刻苦读书精神的宣扬和表彰。[3]

2.父子进士牌坊

“父子进士”牌坊,矗立于大埔茶阳镇大埔中学校门口,是为了纪念当时饶相、饶与龄父子同中进士所建。父子进士牌坊邻傍百年历史名校大埔中学,这里的师生和民众长期浸润在客家崇教尚学的氛围下,百年来,这里走出了无数的院士、工程师、教授、华侨实业家等人才,为社会进步、祖国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古老的牌坊到现在的大埔中学,一脉相承、弦歌不绝,这是客家人文历史的一个缩影,也是客家区域文脉的一个传承和发展。

3.石楣杆

家族中若有人考取了功名,便会在祠堂或祖屋竖立楣杆,在杆上刻上考中者的姓名、考试名称、功绩等。这既是为了表彰考取功名的子弟,以示炫耀和展示本族声望与实力,也是为了激励子孙后代努力读书,刻苦学习,有朝一日金榜题名。

4.功名匾额

走进客家区域,功名匾额几乎俯拾皆是,上至梅州五华县武状元李威光“状元及第”的金匾,著名清代诗人宋湘的“进士”匾,下到普通人家的“秀才”府等,透过这些匾额我们能感受到客家人崇文重教、耕读为本的厚重传统和辉煌历史。

(二)客家饮食中的状元隐喻

客家“三丸”(“三元”),古时科举如果接连考中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的话,就被称为“连中三元”,这是极其难得和极其荣耀的事。而客家的美食“三丸”是指猪肉丸、牛肉丸、牛筋丸三种丸混在一起的煮,寓意金榜题名,高中状元。

(三)客家民俗中的状元理想

1.婚嫁民俗

客家人对功名的崇尚意识也体现在举办嫁娶婚的过程中,在新娘嫁入男方家举行仪式时,通常使用吉祥语句,客家人谓之“说四句”,如:“新娘今日入涯家,喂养子孙一扛车,一肚养出三状元,多子多福又买田。”

拜堂前,新娘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盼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郞。”对新娘新郎的祝愿中有一句相似的话语:生出/养出个状元郎,可见读书考取功名,已成为客家人的共识。

2.信仰民俗

在客家民间信仰活动中,祈求神灵保佑读书人聪明好学、学业有成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笔者所在地梅州五华梅林镇及相邻的几个镇皆有去当地祠堂“祈福”的活动,祭拜祠堂里的神明时,由负责组织“祈福”的人在一旁唱祝语:“…读书者勤勉好学、名标金榜····”;粤东梅县水车镇小桑村的13个姓氏每年都有王出巡仪式,在祭拜公王时,祝语也是类似:“保佑读书者聪明智慧,捷步青云,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皇池”。

3.家族民俗

客家人的家族观念非常浓厚,他们往往将祖先读书的业绩刻在族谱上,以激励后辈子孙继承祖志、刻苦好学、光宗耀祖。客家人的族谱中还多有规定对考取功名者的奖励,如梅县的《黄氏宗谱》:“新进文庠领花红银二大圆,新补廪生领花红银一大圆,新仔进士领花红银七十大圆,祠门树帜费用出在当内…”[4]

4.节日民俗

客家人尊儒重教,将孔子视作读书人的祖师爷,每年孔子生日的祭孔或祭文庙都是一件隆重大事,成为一种宗教信仰式的民俗在乡里社会传承了下来。

(四)教育熟语中的状元精神

客家区域流传着不少民间谚语、童谣、儿歌等都反映了民众重视教育的良好风气,如“养崽要读书,作田要养猪”,“养子唔读书,当做瞎眼珠”类似的谚语,“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冇老婆”之类的童谣,还有在民间客家区域流传有多个版本的儿歌《月光光》:“·····鲤嫲背上承灯盏,鲤嫲肚里做学堂。做个学堂四四方,兜(端)张凳子写文章。写得文章马又走,赶得马来天大光。”[5]

客家人将这些童谣、谚语、儿歌与教育融合在一起,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热爱学习、发奋读书的观念植入孩子的心中,促进了整个客家区域社会崇文尚学风气的形成。

四、客家状元文化的教育价值及其传承

如果说客家教育文化是客家文化中一串耀眼的明珠,那客家状元文化就是镶嵌在这串明珠中最夺目的一颗宝石。客家状元文化有着非常积极而丰富的内涵,蕴藏着深厚的文化教育资源和优秀的教育精神,如何在现代社会经济、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有效保护开发客家文化物质形态、充分挖掘客家状元文化的教育价值,唤醒人们继承弘扬优秀状元文化的文化自觉,从而推动梅州地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凸现客家文化教育至上的追求

1.提倡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把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位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今世界,知识经济逐渐占据了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人才资源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一个国家如此,一个地区更是如此。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因此,地方政府应该转变发展观念,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對于地理环境、位置欠佳的梅州市来说,更应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优先发展,以此来弥补区域地理位置的不足。

2.加强状元文化研究,增进文化宣传

一方面要加强对客家状元文化的研究,深化对状元文化的认识。目前关于客家状元文化方面的研究还处于空白领域,有必要在梅州市一级层面组建客家状元文化研究所,或在梅州本地高校嘉应学院内设立研究中心。

本地高校还可以设立学生学术研究的专项基金,鼓励本科生研究本土客家文化,或以客家文化为研究方向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和科研竞赛,以高级知识分子的研究来带动整个社会对客家状元文化研究的热潮。[6]

另一方面要增进对客家状元文化的宣传,推进客家状元文化的大众化、普遍化。在教学方面,以优秀的客家文化为载体,对接小学至大学的课程体系,开设客家文化研究的相关课程,将底蕴深厚的客家文化通过校本课程带进课堂,增进青少年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客家状元文化内涵的理解,此外,还可以安排各年级学生到客家文化古迹文物中参观、体验和学习;在生活方面,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方式进行宣传,如在一些网络平台开设客家状元文化专栏,让更多的年轻人发现、了解状元文化,直至热爱,自觉主动加入到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队伍中。

(二)营造优质教育生态环境

自进入21世纪后,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梅州地方政府把工作重心主要放在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上,忽略了教育的生态发展,加上经济、区位的劣势使得梅州的大批优质师资流向珠三角地区,打破了客家区域原有的优质教育生态平衡,梅州基础教育的发展变得滞后,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振兴发展梅州教育,就必须唤醒社会各界对教育的重视,重新建立一个上至地方政府、各级官员,下到各个家族、平民百姓家庭,全社会都重视教育的立体网络。

营造一个从家庭到社会,从民众到政府,从小孩到老人都关心重视教育的和谐环境,促进教育文化氛围的良性循环,真正让家庭传承家风、言传身教,教师得以安心传道授业、教书育人。

(三)注重教育激励在教育中的作用

推进客家状元文化的传承,开展教育激励实践,要加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位一体的激励教育体系。

1.营造社会正向的激励教育氛围

梅州有很多爱国爱乡,为梅州教育发展做过贡献的教育家、文学家、科学家等,他们的先进事迹蕴含着客家人热心桑梓、兴学育才的精神品质,也体现了客家人崇文尚学的教育价值观,他们也是振兴客家文化教育事业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梅州曾经出现的人文历史辉煌,大力弘扬教育名人的精神和事迹,在全社会营造一种以读书为本,以文章为贵的社会风气,激励人们继承先贤传统,发奋读书,努力成才。

2.创设家庭积极的激励教育环境

封建社会时期客家状元文化的兴盛,与客家人重视家庭教育的原因密切相关。所谓“公孙三翰林”、“父子五进士”、“一腹三翰林”,正是家庭教育促成了这种文化兴盛的现象。同时,许多客家子女对于自己作为进士秀才的子孙后辈对文化传承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是到了现代,许多客家人的家庭逐渐忽视了对子女进行客家传统文化的教育,给客家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在家庭中秉承以往“客家千载家家重教,梅州万里人人尊师”的优良传统,将客家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融入到家庭教育中,坚持道德传家、诗礼传家,从而使传统文化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得到有效传承,其价值得以更好地诠释。

3.构建校园激励教育系统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把客家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到校园文化的物质、制度、行为、精神等形态中,让学生受到客家崇文重教历史和耕读传家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激发起对客家传统文化自觉认可与传承的情感,树立起奋发向上、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实现客家文化、客家精神可持续地传承弘扬。

4.提升个体的自我激励素养

文化传承的重任最终要落脚于个人,只有个人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梅州的人文氛围才会愈加浓烈,否则只是“治标不治本”。文化传承的意义最终就在于激发个体自觉传承文化、发展自身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只有个体树立起自觉传承弘扬客家传统文化的意识,并对传统文化有目的地进行选择、加工,且有所创新、发展,梅州的文脉才能在将来再次兴盛起来。

(四)在借鉴吸收的基础上传承创新

在新时期,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对物质化载体的保护开发,加大对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创新与研究力度;另一方面要立足于当下新的社会实践,对客家状元文化进行更深、更新、更广的解读,才能使悠久的客家状元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全新的光彩。

1.借鉴吸收

任何一种文化的长足发展,都离不开与外界的交流与对话,离不开与优秀文化的学习和吸收。吸收和借鉴其他地区状元文化的优秀成果,如庐陵状元文化中文章节义、回报社会的“井冈山”精神、桂林状元文化中少壮努力、争创优先的“甲天下”精神等等,[7]这些地区的状元文化蕴含着许多优秀的精神内核,将其中的状元文化因子“拿来”,可以不断丰富和发展客家区域状元文化的精神。

2.传承弘扬

政府应该重视,加大对客家状元文化中体现梅州客家人文历史方面的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工作,如状元桥、功名匾额、石楣杆等;同时,对梅州地区的进士事迹、民俗现象加以编排作为客家文化读本推荐给学生,增进青少年对状元文化的理解;华侨华人、乡贤人士也应该继续保持或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

梅州经过千年的文化延续、传统承继,百年的兴学育才、崇文重教,才一步步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文化资源既是客家人注重教育的成果,也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写照。在世界多元文化不断交汇冲击的今天,我们更要传承发扬这种文化自信,树立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

状元是全国第一,是进士中的精英和佼佼者,新时代对客家状元文化的传承弘扬,就是宣扬一种积极进取、力争上游的人生态度,追求的是一种争当第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气魄。

3.创新发展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读书人的自我定位,就是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赋予客家状元文化新的时代担当,就是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养成胸怀天下、立志报国、奉献社会的爱国品质,在实现“教育强国梦”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梅州除了在封建时期创造了辉煌成果、涌现过一大批文人学士外,近现代还培养了许多中外院士、大学校长、专家教授,整个梅州市也被中央党史办公室认定为中央苏区,红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客家状元文化可以和红色革命文化、历史传统文化融合起来,找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以創新发展。

当前,我们正处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奋起追寻“中国梦”的新时代,通过增进文化的自强,树立文化担当,走出一条既有现代教育文化特色,又兼具客家状元文化内涵的教育文化发展道路,助力客家区域社会文化的繁荣兴盛,实现“客家梦”的腾飞。

参考文献:

[1]刘向明.华侨捐资办学是侨乡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新时期客家侨胞与梅州教育[J].嘉应大学学报,1999(01): 121-124.

[2][5]房学嘉等:《客家梅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6页.

[3]刘加洪.河洛文化与客家优良传统[M].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

[4]杨虹.从社会民俗看广东客家人的教育观[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32-35.

[6]彭旭.略论客家文化对客家教育的影响——以梅州市的嘉应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39):91-92.

[7]熊林.桂林状元文化浅析[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3,13(02):72-76.

作者简介:

一作:彭文(1996.08-)女,籍贯:广东梅州市五华县,本科在读。

二作:杜德栎,教授,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形成原因传承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职校学生手机依赖现状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中职学生学习现状调查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