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乡的老酒壶

2019-09-10龚德明

老友 2019年12期
关键词:壶嘴酒壶家家户户

龚德明

在赣南乡村,家家户户都有一至两把祖辈留传下来的腹大头小、外加提手和壶嘴、色呈银灰的锡质老酒壶,这种酒壶是用于盛米酒的。据说,锡质壶具盛茶不变味,盛酒酒更香。

老家人称酿酒为“蒸酒”,经济条件较为宽裕的家庭,一年到头,月月都蒸酒,天天都须用酒壶盛酒,饭前斟上满满一碗酒,就着下饭菜美美地喝下去。但大多数人家仅在夏收夏种的“双抢”及过年过节之前蒸酒。“双抢”期间,一家人喝酒较为随意,大都不用酒壶,从酒缸里挖起酒酿酒糟,天气热,加上几勺井水,天气冷,冲入几勺滚烫的开水,泡好后,直接舀至各人碗里,大碗大碗喝起来。但每逢过年过节、招待客人或红白喜宴,则必定用上酒壶。

将用井水泡好过滤后的生酒,装入酒坛,以谷壳、木屑为燃料将其煮沸成淡黄清澈、醇香扑鼻的熟酒。每当饮用,用带把的竹筒从酒坛里舀酒入壶,提着酒壶把酒筛到各人碗里,既方便,也具有一種仪式感。新春正月,家家灶台的温鼎内随时热着一壶酒,既供自己一家人享用,也用于招待新年进门的客人。有经验的筛酒者,酒壶提得由低到高,酒入碗里丝毫不外溅,颇有“飞流直下”的美感。有不懂规矩的小孩,见满满一壶酒,拉过酒壶,对着壶嘴便喝。还有的后生,趁无客人在场,喝酒也不用碗,双手握着酒壶举高,仰起头张开口,直接把壶里的酒筛到嘴里,“咕咚”“咕咚”喝个痛快。

当谁家要大办酒席时,前来帮忙的邻居族人要到全村各家各户去借酒壶,数十桌酒席,每桌放上一壶酒,还要用容量为酒壶数倍的锡质大烫壶盛上热好的酒,在客人们大快朵颐、大碗喝酒的过程中,随时为每桌的酒壶添满酒。在老家餐桌上提着酒壶给人们筛酒也是有讲究的,先上席,再前席,先大手边(左边),后小手边(右边)。给左边客人筛酒,应右手提酒壶;给右边客人筛酒,应左手提酒壶,以避免自己的手臂挡住客人视线。有善于言辞的提酒壶筛酒者,在给客人或长辈加酒时,还要说“添起来!加起来!添财添丁添福寿!”之类的吉祥祝福话。喝酒者也客气地站起身,满脸笑容地回:“有了!有了!多谢!多谢!托你的金口吉言!托大家的福!”酒席上那种亲切、友好、热情的氛围立即被营造出来。给客人加过酒,酒壶放于桌面上,壶嘴不能朝向他人,只能朝自己,这是一种对客人的尊重与礼貌。

因家家户户至少有一把酒壶,新成家的要添置酒壶,原先的酒壶用了会老旧,因此,当时就有以加工锡质茶壶、酒壶为职业的手艺人,老家人称之“锡匠师傅”。几乎每年农闲时都会有锡匠师傅来到村里加工酒壶,以老旧锡质器具和当时的锡质牙膏皮为原料,在一个以木炭为燃料的火炉上置一铁勺。风箱一拉,炉火烧得呼呼响,勺内的原料锡熔化成液态,师傅趁热将之倒入两层夹板之间或模具里,经过对锡片裁剪、焊接、敲击、打磨数道工序,便是一把银白锃亮的新酒壶。那时,邻乡一位钟姓锡匠师傅带着两名徒弟,每次来到我们村里,都是上家请下家迎,生意颇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喝的酒已有不同价位的啤酒、红酒和白酒,摆酒席时也基本不用米酒了,制作锡壶的手艺人现在也极少见了,但家家户户米酒仍然少不了,酒壶依旧在用。今年69岁的堂哥,前些年举家迁入城里,每逢过年过节,老嫂子都会早早蒸好糯米酒,喝酒时,还是用老家带来的酒壶盛酒筛酒。堂哥说:“习惯了!只有用酒壶筛出那滚烫醇香的米酒到碗里,才有真正喝酒的感觉和味道。”在老家人的心目中,酒壶,乃是丰收富裕、幸福喜庆、热情好客的标志。

猜你喜欢

壶嘴酒壶家家户户
Reading and Blank-filling语法填空
语法填空
中华笑话一壶酒—— 无钱打酒
风往哪吹
蝴蝶(7)
语法填空
画蛇添足
壶嘴的曲直是非
大红灯笼高高挂
警惕饮食造成的铅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