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文化视野下百年老校发展路径探究①

2019-09-10项红专

中小学管理 2019年12期
关键词:文化基因教育意义学校文化

项红专

摘要从学校文化视角审视百年名校办学,发现良好的文化品性是成就百年名校的重要根基,其突出表现为:注重正向积极的价值引领,注重良好风气和生态的营造,注重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价值,注重传达好的教育意义。结合百年名校的成功经验,针对百年老校未来发展提出建议:要通过挖掘整理校史发现自身的文化密码并做好接续传承,要通过提升教育情怀和境界抵制功利主义侵蚀,以此推动学校继续发展。

关键词百年老校;百年名校;学校文化;文化基因;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19)12-0005-04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百年老校,其中有些还是久负盛名的百年名校。这些学校厚重的历史积淀和办学成果令人肃然起敬,其教育传承与发展也往往会引发众多的关注与思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些百年老校发展状况大体如何?相较于那些普通的百年老校,以及为数众多的其他普通学校而言,百年名校的优秀基因是什么,其成功有何借鉴意义?面对时代挑战,百年老校又该如何通过有效路径,在办学中实现新的发展乃至超越?笔者仅结合对国内几所百年中学名校的研究,尝试对这一问题做出解答。

自清末中国引进西方近代三段制学校制度以来,我国于1898年春设立了上海南洋公学中院,这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中学。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涌现出一批中学名校,如天津市南开中学、浙江省春晖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苏省苏州中学、江苏省扬州中学、上海市上海中学等。这些学校办学历史大多已逾百年,至今仍然熠熠生辉。

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下也有不少百年老校面临发展困境,有的办学规模在萎缩,有的即将被合并,有的马上要拆迁。不少所谓的百年老校已经名存实亡,学校历史只剩下关于创建时间的记载,而其他如办学思想、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管理模式等几近空白。这种情况的出现,既有学校自身办学条件先天不足的原因,也与学校后续发展乏力有很大关系。这由此引发笔者的思考:同样作为百年老校,为何有些学校能一路辉煌走到今日;有些却成为明日黄花,无人知晓?相较于那些普通的百年老校,以及数量众多的非百年校、非名校,百年名校“名”在哪里,其优秀基因是什么?

笔者以为,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学校间相互区别的重要标志和特征。“百年名校”与“百年老校”仅有一字之差,差就差在学校的文化品性上。通过对国内几所著名百年中学发展历程的梳理回顾,笔者尝试探寻蕴含在这些名校中的优秀文化基因。

1. 注重正向积极的价值引领

学校办学的首要问题是要思考清楚自身要办成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而这恰恰离不开学校文化的引领。文化的意义在于价值的引导。在学校中,价值引导无处不在,它常常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校训等内容之中,左右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校的办学品位。

20世纪初,我国中等教育界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即“教育之建筑观”和“教育之成长观”。前者认为大学教育是目的,中等教育是它的准备,就像造房子一样,是一层一层叠上去的;后者则认为中等教育是最适合于少年生活之教育,其自身就是目的,绝非将来大学教育之准备。北师大附中林砺儒校长就反对“教育之建筑观”,而认同“教育之成长观”,并由此提出“全人格教育”思想。“全人格的教育,是使学生活用其人格的活动力,来实地经验各种高尚有价值的生活”,学生活动“要直接经验道德生活、科学生活、艺术生活、宗教生活,换句话说,就是善、真、美、圣的生活,而且尤要紧的是发挥天真烂漫,为趣味而活动的少年精神。”同时,林校长还领导北师大附中积极践行“全人格教育”,并把它融入“六三三”新学制改革之中。杰出科学家钱学森当时正在北师大附中就读,是“全人格教育”和新学制改革的直接受益者。

春晖中学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乡村办学的“经典之作”。在教育家经亨颐先生“纯正教育”“人格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夏丏尊、丰子恺、朱自清等一批名师云集浙江绍兴上虞白马湖畔,共同缔造了春晖中学的辉煌。追求“纯正的教育”,是经亨颐一生的教育理想。他所倡导的纯正教育,就像清水一样,是一种纯粹的事业,不应受到外力的干扰和感染,而应当遵循教育自身固有的规律办教育,因材施教,因时制宜,不偏不倚,自然发展。经亨颐还积极倡导“人格教育”,力主學校应以养成人格为主旨,所谓“人格”就是“做人的格式”,“求学何为,学做人而已”。他认为教育是一门高尚的艺术,教师是艺术家。在他看来,教师和学生之间最为重要的是人格交际。“教师之任务,与其为冷的科学的法则施行者,毋宁为以有血有肉、自己之人格移之于儿童、形造儿童之人格之艺术家。自己之人格与儿童之人格至微至妙之间,即教育效力之所在也。”

2. 注重良好风气和生态的营造

在某种程度上,学校办学办的是“风气”和“氛围”。好的风气和氛围能够为学生成长发展、教师工作学习营造好气候,创造好生态。

苏州中学组建之初,汪懋祖校长就提出了“学术化”的办学理念,决心把苏中办成一所“学术化”的学校。为此,学校通过培养学科带头人(设立首席教员)、建立学术组织(成立教师、学生学术研究会)和创办学术刊物(创办《苏中校刊》)等一系列措施,大力营造学术氛围,形成了苏中浓厚的学术文化。春晖中学地处偏僻的乡村,为了使学生不受乡村落后文化的影响,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通过营造浓郁的书香气息,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夏丏尊先生认为,学生应读的书要具备两个决定条件:“做普通中国人所不可不读的书;做现代世界人所不可不读的书。”他还为春晖中学学生选定了包括《论语》《孟子》《科学大纲》《天演论》等在内的81种中外经典著作,所选书目范围之广、品位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在一所学校里,校风无处不及,其力量最大、影响最广。学生置身其中,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驱策,这便是所谓的“风化”。近代上海中学的校风别具一格:衣着朴素、思想新潮、学问一流。春晖中学的“四自”校风也很有特色: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要有好的校风,关键要有好的学风。钱学森对北师大附中20世纪二十年代的良好学风有着深刻印象,“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困难”“做学习的主人而不做分数的奴隶”。当时北师大附中还形成这样一种风气:学生临考是不作准备的,从不会为考试而加班加点;如果谁为平时的考试刻意准备,那么即使得了高分大家也瞧不起。

3. 注重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价值

在学校课程范畴之中,隐性课程的作用不容忽视,它可以通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物质环境和人际情境等,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环境蕴含着巨大的教育力量,学生置身富有教育寓意的环境之中,必将深受陶冶。春晖中学地处上虞白马湖畔,这里不仅湖光山色如诗如画,而且学校房屋的格式、布置也是疏落有致,就连里面的用具也无一不显出“巧妙的匠意”,学生徜徉其中,常常流连忘归。学校中经亨颐、夏丏尊、丰子恺等人居住的房屋分别取名为“长松山房”“平屋”“小杨柳屋”,富有文化意蕴,体现了主人为人为学的品性,令人有所感奋和激励。厦门市集美学校校主陈嘉庚先生为学校建筑物的命名十分用心,多数取自儒家经典,如“明良楼”“崇俭楼”“立德楼”“立功楼”“尚勇楼”等。学子们学习生活其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染。

教育本质上是师生之间的人格交际和感化。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强调:“任教育者当注重人格感化。人格感化之功效,较课堂讲授之力,相去不可以道理计。”为此,南开中学特别崇尚教师的自尊自爱,号召教师处处以身作则,谈吐、衣着、外表、人品等都要成为学生的表率。张校长本人自律甚严,带头戒烟一事便为生动的例证。他不许学生吸烟,但自己却吸旱烟,当有学生指出时,他立马将烟袋一折两段,从此不再吸烟。

4. 注重传达好的教育意义

意义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立足点,学校文化是一种意义的赋予和表达。好的学校文化就是表达一种好的教育意义。

一是充分发挥仪式和典礼的象征意义。仪式和典礼是有目的的活动,可以为学校的日常运作赋予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对师生产生积极正向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南开中学被誉为“世界上第一爱国的学校”。学校创建初期,“九·一八事变”爆发,校内的大钟每天先敲九下,停后再敲一下,再停再敲八下。學校用“九一八”节奏的钟声,每天撞击师生的心灵,激发师生救国图存的理想和信念。

二是充分发挥人物楷模的激励作用。大凡成功的学校都有自己的人物楷模。南开中学的“四大金刚”之一华午晴,于1908年南开中学毕业后被聘为学校会计,后又管理庶务、财务、建筑等事宜。此人诚实、正直、廉洁、能干,南开中学行政廉洁之风气和行政效率之高,是和他的作风与操守分不开的。为了纪念华午晴多年来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在张伯苓的提议下,重庆南开中学的礼堂便以他的名字命名。从此,“午晴堂”这个名字便在南开师生中广为流传。学校建筑物以一个普通职员的名字命名,这在南开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对广大师生员工产生了潜在的激励作用。

三是通过教育故事彰显教育理念。传播文化的最好方式就是讲故事,它比抽象的概念更能深入人心。在重庆南开中学就流传着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1941级学生谢邦敏富有文学才华,但理科成绩不佳,偏科相当严重。他在物理毕业考试时竟然一道题也答不出,只得交白卷,但却心犹不甘,便即兴在考卷上填词一首:“晓号悠扬枕上闻,余魂迷入考场门。平时放荡几折齿,几度迷茫欲断魂。题未算,意已昏,下周再把电、磁温。今朝纵是交白卷,柳耆原非理组人。”物理教师魏荣爵评卷时不由得在卷上赋诗一首:“卷虽白卷,词却好词。人各有志,给分六十。”按照学校规定,主课一门不及格不得毕业。结果,谢邦敏顺利毕业并考入西南联大法律专业,后来还做了北大法律系的教师。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当时的重庆南开中学是不功利的,考试成绩不是衡量一个学生的绝对标准,人本身才是教育的最高尺度。

四是充分发挥校长的率先垂范作用。校长是校园里行走的标志,通过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人们就会知道学校里什么是重要的。抗战时期,张伯苓身为社会名流,办公室常常宾客盈门。当时校长办公室就设在范孙楼下,而范孙楼是男高中的教学楼,这里的学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有人建议将校长办公室搬至比较安静的地方,张伯苓却不同意。他说:“校长办公室怎能远离学生?校长办公室就是为学生、教师办事的么,没有学生算什么学校!”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和极不寻常的办公室位置,就可以看出张校长心中有学生,学生比天大。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各种办学挑战,很多百年老校也在努力突围,积极寻求变革;而未来,也还会有学校陆续步入百年的门槛。在此,笔者就百年老校的未来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也希望对众多普通中小学校的发展有所助益。

1. 通过挖掘整理校史发现学校的文化密码

没有文化底蕴的学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对于一所百年老校来说,只有搞明白“自己从哪里来”,才能弄清楚“自己往哪里去”。因此对于百年老校来说,当务之急是加强对学校历史的挖掘和整理,要通过回溯学校的发展历史,厘清自身的文化脉络,发现学校的文化密码并作好接续发展。

一所学校的文化始于该校创建之日,并通过之后一系列关键事件、争议以及冲突逐渐定型成熟。学校可以通过研读校史资料、走访退休教师和杰出校友等,理清学校发展的重要时期、重要人物、关键事件、典型故事等,明晰学校发展的文化线索和思想流变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成立校史研究会,设立专门机构,组织专人研究,还可以寻求专业力量的支持。近年来,一些百年名校怀着强烈的文化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对学校历史的系统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扬州中学出版了《扬州中学校史资料长编》(前编、上编、下编)(共8册),南开中学出版了《天津南开中学史》《南开中学校史研究丛书》(共12辑)等,这种意识和精神值得所有百年老校学习。

2. 通过“接着讲”促进学校文化的有效传承发展

百余年前,一些教育先贤提出的办学思想立意颇高,切中教育的本质,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至今仍不落后;有些甚至超越时代,具有永恒的价值;有些只是提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但其内涵依旧不变。因此对于百年老校来说,学校文化建设更多的应该是传承和发展,而不是随意地丢弃和刻意地创新。百年老校的发展无法躲避历史,要学会“接着讲”,而不是“照着讲”或“躲着讲”。例如:百余年来,北师大附中始终坚持“全人格教育”的办学理念,不断完善、细化其育人目标,构建了“全人格教育”理念引领下的校本化核心素养体系。学校将“全人格”细化为8个人格素养领域和24个行为素养表现。2011年,北师大附中还创办了“钱学森实验班”,探索“全人格教育”理念下杰出人才的培养模式。

3. 通过提升教育情怀和境界抵制功利主义侵蚀

百余年前,一些教育家以宗教的精神献身教育,他们怀揣教育救国的理想与信念,埋头耕耘,无问东西,不计功利。当时虽然物质贫乏,但他们却精神飞扬。现今社会与百余年前已有霄壤之别,但今天的教育却被一种浓重的功利色彩所包围,“纯正的教育”已成为我们向往和追求的梦。因此,要实现教育强国的梦想,关键要抵制功利主义的侵蚀。可以说,今天办教育最缺的既不是经费和硬件,也不是思想和师资,而是情怀和境界。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的事业,需要有理想主义的情怀和大爱无疆的境界。只要教育者真正回归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对教育有信仰有追求,能不计得失、任劳任怨,就完全可以办出一流的学校和教育。

参考文献:

[1] 天津市南开中学.中国名校丛书—天津市南开中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 北京師大附中.中国名校丛书—北京师大附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 浙江省春晖中学.中国名校丛书—浙江省春晖中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 江苏省扬州中学.中国名校丛书—江苏省扬州中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 厦门市集美中学.中国名校丛书—厦门市集美中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6] 金德门.苏州中学校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

[7] 崔国良.张伯苓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8] 张彬.经亨颐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9] 北京师范大学校史资料室.匡互生与立达学园[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10] 杨志成.论品牌学校的校本化核心素养体系—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全人格教育”为例[J].北京教育(普教),2016,(6).

注释:

① 本文系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国时期10所著名中学办学特色研究”(课题编号:18YJA88009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文化基因教育意义学校文化
浅谈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
舞蹈人类学视角下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基因解码
“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
让健康向上的通俗歌曲走入高中音乐课堂
幼儿课间游戏活动的开展研究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浅析泉州侨批的传统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