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义是啥好东西?

2019-09-10赵宗彪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大义皇权君王

赵宗彪

三国中,不论是君王还是草寇,都有一句口头禅:欲伸大义于天下。这大义究竟是啥好东西,引得各路英雄好汉与牛头马面们都津津乐道?

实际上,所谓大义者,不过是利益二字的变相而已。《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以大义号召世人的,但仔细阅读,其所追求的与其所标榜的,恰好相反。

曹操是三国里最有水平的人物,要文能文,要武能武,是个人杰。他不同于刘备,有皇家的血统、皇叔的头衔,也不像孙权,靠父兄给他留下了不小的江南基业,做个守成之主即大体可算是明君。曹操虽然起点不低,但相比于袁氏兄弟和刘表、刘璋、董卓等人,当时也并无多少本钱。在行刺董卓不成之后,只身逃回故乡,招兵买马,延揽人才,一点点扩大地盘,一点点积蓄力量,抓住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终于消灭了地方的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在大汉皇帝的旗帜下,成了丞相,名义上的二号,实际上的北方一号人物,可谓志得意满。但老曹的志向并不仅限于此,所以,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要汉帝封他为魏王,加九锡,打破了汉高祖刘邦“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成例。如果不是考虑到社会民心向背,他早就当上皇帝了。不是他对汉室忠贞不贰,而是因为他认为时机不成熟,只好让儿子去做皇帝。对老曹而言,他的志,他的大義,不过就是皇权罢了。

孙权继父兄基业,成了割据南方、拥兵自重的大军阀。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江南,目的是抹平各地的割据势力,以保证国家统一,实现持久的和平。从皇权意义上说,这当然是大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嘛。但是孙权却不愿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是选择继续割据分裂。理由呢?当然是为了一己之私利:投降了,要过寄人篱下的日子,毕竟不如另立山头做君王更自在。

刘备原来就在献帝和曹操手下的国家机关上班,又是皇叔,本来,以汉帝和曹操对他的重视,在政府为国家出力,难道不是大义?但他偏偏反其道而行之,选择了与曹操对抗。实际上,他的目标,他的义,在小时候就有了:他家里有一棵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相者说,此家必出贵人。所以,他从小就有了远大的理想抱负———当皇帝。

再说《三国演义》的一号主人公诸葛亮,志存高远,自比管仲、乐毅,当然是有志青年。他本可以去能成事的曹操那边,以老曹的眼光和肚量,肯定不会埋没了他,但他根本就不打算这么做,依然躲在卧龙山沟里唱山歌。为什么?老曹身边早就人才济济了,你一个二十几岁的小伙子,能一下子取代那么多资历深、能力强的人吗?孙权那边他也不会去,理由同不去曹操那边一样。诸葛亮在等,他在等待刘备或者李备、张备、王备什么的人来,为的是实现自己做管仲、乐毅的理想。所以,在千呼万唤中出来,见到刘备之后,这位全中国最聪明的人,一没有劝刘备讲政治,认真执行献帝(其实是曹操)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没有要求刘备投靠孙权搞南北分裂,同中央分灶吃饭,搞二五分成,而是提出了走第三条道路:在曹孙之外,另起一炉灶,单独成家,另建一国,成鼎足之势,然后,不是由老曹也不是由小孙,而是由老刘来统一中国,在西汉、东汉之后,建立刘姓的第三帝国,刘皇叔自己当皇帝。这和刘备的远大理想不谋而合。

大义也好,道德也罢,不管如何标榜,哪怕吹得天花乱坠,人的所有选择,只要是理性的,都是利益的选择。

为了皇权的争夺,刘曹孙三家人马,无一不穷兵黩武。军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太高,必然的结果就是老百姓的负担加重,最后民不聊生。

中国的皇权思想如此顽强,《三国演义》的推波助澜难辞其咎。三国的百来年历史,是所谓英雄们的舞台,是他们追逐皇权的战场。唯有小民百姓,无可选择,只能忍受君王们给予的一切。他们没有姓名,没有死生,只有无穷尽的兵役、赋税,是所谓天意的拥护者。他们当然没有大义。

———他们只是那些所谓“欲伸大义于天下”的英雄眼中的“大蚁”而已。

猜你喜欢

大义皇权君王
“能见大义”的杨明义
姜太公钓鱼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烽火戏诸侯
天无二日国有二君
老子与治国
艺术加工要
古岩寺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