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传统编织技艺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

2019-09-10刘静

环球首映 2019年5期
关键词:编织产业化对策

刘静

摘要:陕西传统编织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是要注重传承保护工艺技艺的部分,另一方面要从实际的经济社会背景入手,寻求这种原始的、原生态的造物方式与现代社会的结合。通过对陕西省传统编织的各种工艺现状进行走访与调查,提出产业化发展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编织; 产业化; 发展; 对策

陕西传统编织技艺涉及地区、种类众多,陕南以藤编技艺为主,关中以草编技艺为重,陕北以柳编技艺为先。涉及地域面积较大且分散,家庭作坊式的民间小规模生产居多,对于整合各种编织类工艺的发生、发展、变迁以及各编织门类、特点、产区、原材料、工具、编织结构、样式、工艺以及造物观念等的研究需要有人扎实系统的整理研究。为探索高科技、快节奏时代中的民间工艺产业化发展思路、策略提供行之有效的理論参考。

一、陕西传统编织技艺现状

本文针对陕西各地传统藤编技艺历史、工艺、发展现状进行走访调查后得知,藤编大部分集中在陕南地区,以岚皋、南郑、汉阴县的发展最为有名。南郑县黄官镇水井村被誉为陕西的“藤编之乡”。藤编器具作为农村地区广泛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具,依然存在。它的造型形式与风格,记录着传统藤编工艺术活动的造物方式、技艺特征、使用方式、文化习俗等诸多信息。本课题分析地域民俗风情和挖掘民间设计元素等。

而陕西传统棕编技艺则主要集中在洋县。洋县棕编织技艺源于秦汉,其时已有子午道、傥骆道通于县域,先民劳作,以蓑衣为雨具。唐宋之时已很流行。县域衙内保留的唐人画家戴嵩《牧牛图》碑中,就刻画有披蓑衣戴斗笠之牧童。明清两代至民国,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农耕文明程度的提高,蓑衣的存在范围日益扩大,其编制技艺亦日臻完善。20世纪后半叶,由于塑料等雨披的出现,致使蓑衣编织技艺衰落,现该技艺处于濒危状态,急需有效的记录整理,并通过结合文化创意产业活化传承下去。

陕西传统柳编技艺主要集中在陕北。有着300多年的历史的绥德寨山柳编技艺是陕西境内柳编集中并仅有的技艺。当地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积累,因地制宜,采用卧柳、沙柳这类当地盛产的编织材料,生产制造了不同种类、用途的柳编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成为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研究寨山柳编技艺,对研究陕北人的审美情趣及整个陕北文化具有一定的美学参考价值。

在明末清初时期,陕西佛坪、华县就有传统竹编技艺,主要是编织生产生活器具。而白鹿原狄寨地区的竹编也有近三百年历史,以编织竹蔑子灯笼为主,春季打竹门帘,秋冬季节编织灯笼,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参研其文化及历史价值有利于树立独特的民俗文化标识。竹器与民众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是不可或缺的器物,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很高的日用价值及工艺美术价值。

而关中地区的草编技艺起源于北宋时期,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主要是当地的老百姓,以妇女为主要的手艺者,利用农闲时间制作门帘、草帽、提篮等产品,采用当地盛产的麦秆、马莲为原料,还制作了柜垫、壁挂等装饰用品,以凤翔草编为典型代表。将草编技艺和生活用具加以创造,生产出各类式样独特新颖,富有变化,并结实耐用同时柔韧轻便的产品。现已发展为生产、生活、装饰、节日礼品等多种类型的产品。对于草编技艺的调查研究可以为产品的开发以及生产加工提供依据。

二、陕西传统编织产业化发展现状

陕西传统编织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是少数的能够带来丰厚经济效益的传统产业项目。市场缺口大、资本投入少、吸纳人员多、就业门槛低、工作形式灵活。近年来,为了让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更好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各区县都在积极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发挥产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以居家灵活就业作为助推贫困劳动力脱贫增收的重要渠道。

以陕西汉中地区南郑县为例,南郑区人社局将居家灵活就业作为助推脱贫增收的重要渠道。手工编织是南郑的传统产业项目,开展各类编织培训,以比赛促进发展。2018年,南郑区开展了以棕编、藤编、扇编等为主的就业技能培训和技能大赛,选拔培育了一批编织技术骨干和致富带头人。同时,借助电商推动传统编织技艺向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南郑区让地方特色产业走向大市场,实现了就业和产业发展的双赢。2018年“双11”期间,仅扇编手工艺品的电商销售额就高达10万元。

目前,南郑区已建成社区工厂16个、扶贫基地13个、创业孵化基地3个,培训贫困劳动力1995名,带动贫困劳动力居家灵活就业5600多名。

三、陕西传统编织技艺产业化发展对策

传统编织在历史发展中反映了人们要求生活的进步与发展,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在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较大的作用。但家庭作坊式的编织产品在设计及形式内容方面相对单一,产业支撑和宣传推广不足,缺乏产业化生产和系列化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产学研之间的结合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对于非遗保护方面来说,工艺传承遇到诸多困难,学习该项手艺的年轻人颇少。

现代社会日益壮大的中产阶级对于生活中的物品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多样化,大批量生产的单一化模具化产品已不再受宠,手工艺所带来的手艺温度越来越温暖着人们的诉求,像南郑县这种进行资源整合,将扶贫、手工艺、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模式非常值得广发推广。所以说发展、传承、弘扬编织这一传统手工技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谭红丽.战国.中国民俗文化丛书:草编[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2]刘焯坤.藤编技艺[M].金盾出版社,1994.

[3]张金庚.草编生产技艺[M].轻工业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编织产业化对策
体验编织的乐趣
诊错因 知对策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对策
竹自清高,编织美好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