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凭借信息技术实现阅读和教学的真链接

2019-09-10王志伟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9年7期
关键词:链接信息技术教学

王志伟

摘要: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优点很多,但要恰当选择,应用有度。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强调运用高科技教学手段,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坚持做到“三适”:一是“介入适时”,二是“选择适当”,三是“掌握适度”。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链接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辅助作用,将会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独立思考、探索知识、获取能力的场所,从而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体精神。因此,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条件,构建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别需要,去创设一个适合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使每个学生的能力获得最大限度的发挥和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操作技能,使学生的左、右大脑同时得到开发和利用,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那么,在教学中应该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呢?

一、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的教学流程为例

(一)导入资料,七律格式,读准字音

1.交流学生搜集的资料,引入“毛泽东”这个人物。

2.了解这首诗文的格式。

(二)整合资料,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1.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梳理。

2.教师出示长征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长征。

(三)引导鉴赏,领略表达,背诵课文

1.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窍门。

2.教师播放视频,引导学生理解“暖”和“寒”。

3.教师指导朗读。

(四)梳理方法,举一反三,感受形象

1.教师小结方法:巧用资料。

2.走进《清平乐·六盘山》和《忆秦娥·娄山关》。

3.感受毛泽东的形象。

大家看这则案例中运用了哪些信息技术呢?

1.学生和老师搜集资料。这篇课文的背景距离学生比较久远,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感受红军不怕困难的那种大无畏的精神?如何让学生感受作者毛泽东的伟人情怀?这就需要学生通过相关资料的链接,去深入文本。当然,对于学生搜集到的资料,教师在课前要看一下,选出对教学有帮助的,以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教师也要利用信息技术查找资料,以便更好地教学。教师利用网络搜集的资料进行教学,突破课文中的难点,实现了阅读和教学的真链接。

2.在重点处进行突破。这篇课文的重点就是关于长征的内容,虽然课本上也有关于长征的介绍,但是學生对于长征过程中经过11个省、跨过24条河、翻过18座山这一艰难历程是不容易理解的,这需要形象感知。为此,我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长征的路线图,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长征的难,可是作者却说“只等闲”,从而感受到红军的大无畏精神。

3.在难点处进行突破。这首诗文中有两个地方是很不容易理解的:一个是“暖”,一个是“寒”。大渡河异常凶猛,金沙江也是十分凶险,当时敌人说一只飞鸟都休想过去,而为什么作者用了“暖”和“寒”呢?对此,我利用了一段视频加以解决,我播放了提前剪辑好的飞夺泸定桥的视频,让学生谈谈自己看了视频的感受,他们马上会体会到红军过泸定桥时的惊心动魄、胆战心惊。作者在回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时候选取了最重要的两次战斗,一次是飞夺泸定桥,一次是巧渡金沙江。两次是不同的感觉,一暖一寒,两种心境,读出新声。这样,学生很自然地就走进了作者毛泽东,走进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走进了这首诗,对诗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很容易就突破了重难点。

4.链接资料。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两首词——《清平乐·六盘山》和《忆秦娥·娄山关》,让学生运用习得的方法进行实践,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同时,我补充资料,让学生走进更多的诗词,丰满了毛泽东这个人物形象。

二、信息技术一般在哪些教学环节中进行链接

(一)在难点理解处进行链接

有些时候,有些课文的讲解,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想象是不足以让学生消化文本的,此时,多媒体的使用可以为教学开辟一个新的捷径,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文本。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生命 生命》一文中的一个片段: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师:从这句话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杏林子从自己的心跳中感受到了生命存在,她要好好利用自己的生命。

师:作者听到心跳,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为什么作者对于自己的心跳感到震撼呢?你们说作者在想什么呀?要想真正地了解课文,深入课文,我们就要真正地走进作者,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多媒体配乐出示作者的背景资料:杏林子,12岁就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的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致使她腿不能动,肩不能举,头不能抬,不能转。

师:你想对杏林子说些什么?

师:是啊,杏林子有可能想到放弃自己的生命,放弃自己,但是她感觉到了心跳,觉得不能放弃,所以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谁来读,读出作者的震撼。

在不了解作者的情况下,学生可能对文本理解得没有那么深刻。这段多媒体教学资料的出现让学生真正走进了作者内心,对全文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上升一个高度。教师以此突破了课文的难点,为学生学习文本开辟了一个捷径。

(二)在重点突破处进行链接

在低年级教学中,识字教学是重中之重。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经常引导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等办法识字,学生虽然能记住,但是印象不深。那么怎样让学生对识字印象深刻呢?在教学一组象形字的时候,我把这组字由实物图到象形字、再到现代简化字的逐渐演变的过程用动画形式呈现,富有动感的、生动有趣的画面为识字过程蒙上了一层神秘感,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识字教学,简化了思维过程,降低了记忆的强度,促进了思维的正迁移,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认知策略,激起学生去探索这蕴含无穷奥秘和乐趣的汉字世界的欲望。

另外,有些内容不是特别好理解,即使理解了也容易忘记,对此我常常会用微课的形式来让学生进行突破。如五年级有一个单元是关于人物描写的,紧跟着的单元作文是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有的学生不知道怎样运用描写方法来写人,老师干巴巴地去说又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这时候我会利用微课来帮助学生明确描写方法——不是直接说干巴巴的定义,而是转化成儿童乐于接受的动画视频的方式,用图、文、声、像让学生乐于接收的同时,理解了描写方法。

(三)在搭设阶梯处进行链接

在部编教材三年级下册《漏》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角色朗读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角色朗读的时候,首先要找到角色语言,进行分工练习,然后再让学生进行角色朗读。但是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读不出当时的感受。这时候,我就用了一段分角色朗读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从这个资料中,学生很快明确了原来老婆婆、老爷爷、贼、老虎应该是以这样的语气去读的。在这里,我利用视频巧妙搭设了一个阶梯,让学生顺着这个阶梯更好地摘到果子。

(四)在情感喷发处进行链接

五年级有一篇课文《桥》,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共产党员为了村民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赞美了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作者利用环境描写、简短语言等把当时的场景描写得淋漓尽致。可是,学生在读的时候读不出当时的场景。这时候我出示一段比较悲凉的音乐,把学生带入当时的场景,他们的情感自然而发。

(五)在拓展延伸处进行链接

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白鹅》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配上音乐再现了原文中的内容:“我的小屋易主的前几天,我把这鹅送给住在小龙坎的朋友人家。送出之后的几天内,颇有异样的感觉。这感觉与诀别一个人的时候所发生的感觉完全相同,不过分量较为轻微而已。”然后再让学生谈谈马上要和鹅分离了,你有怎样的感受。原文的再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感悟能力,为后面的小练笔提供了创作的动力。

在讲解课文的时候,我们适当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拓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部编版二年级下册《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一课时,我用多媒体做了一个书的样子进行主要内容推荐,不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使其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六)在交流评价处进行链接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桑娜的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特点。上完这节课后,我利用这节课进行一次作文练习。在该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多次运用了信息技术。第一次是全班交流的时候,我利用微信平臺,把学生的习作拍照后上传至大屏幕,同时上传至家长群。在这样的互动中,学生的习作欲望大大加强了。第二次是在专家连线中——与教研员的连线,教研员评价了几个学生的习作,并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鼓励学生要好好习作并告诉一些习作的方法。这样的连线让学生很是激动,因为这是专家给他们的评价,他们很容易从中知道这些习作的方法,并加以运用。在这个交流评价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形成生生、师生、家校三位一体的评价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在引发兴趣中进行链接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教学手段兼具图、文、声、像的特点,可以将某些抽象的理论概念,用音频 、视频等形式生动 、直观地表现出来。教师如果能发挥其优势,学生就会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有利于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从而更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优点很多,但要恰当选择,应用有度。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也并非一味强调运用高科技教学手段,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坚持做到“三适”:一是“介入适时”,即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设计周密的信息技术介入方案,把信息技术用在关键时刻;二是“选择适当”,即不同的信息技术手段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和特点,同时各自存在着局限性,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适宜的教学手段;三是“掌握适度”,即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整合,通过对声、形、光、色的和谐运用,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但切忌哗众取宠,喧宾夺主,偏离教学主题,产生副作用。

(本文系“‘论坛杯2019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展评暨全国语文名师工作室论坛活动”特邀名师文章)

(责任编辑:韩晓洁)

猜你喜欢

链接信息技术教学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多元链接,彰显科学教学生活化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材使用方法研究
习作教学与校园文化的有效链接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