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时期与当代青年学生爱国主义表达方式的异同及思考

2019-09-10何南南王汨宝宫黎明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19年1期

何南南 王汨宝 宫黎明

摘   要:爱国主义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五四运动时期青年学生通过游行请愿、罢课、街头演讲、抵制日货等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当代青年学生爱国主义表达方式更多的是依赖于互联网手段,更加趋于理性和个性多样。学生爱国主义的表达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做好青年学生网络爱国主义表达的规范与引导,使其学会正确地表达爱国主义情怀。

关键词:五四时期;当代青年学生;爱国主义表达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03-0056-04

爱国主义是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是保卫国家和争取国家独立富强而献身的奋斗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它激励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创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工作,習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发表重要讲话。习总书记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从青少年做起,这方面工作是管长久的、管根本的。

五四运动是一场席卷全国的反帝反侵略的爱国风暴,其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历史影响深远。五四青年节正是对先烈们爱国情怀的彰显,五四之魂时至今日依然光彩耀人。当下中国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感不曾变化,但在情感的表达上却更加理性和丰富多样。

一、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爱国主义的表达方式

五四时期,青年学生不顾帝国主义和北洋政府的阻挠,以游行请愿、罢课、街头演讲、抵制日货等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这种个人情感逐渐汇聚成中华民族的集体表达,使得整个民族得到了觉醒。

(一)游行示威

游行示威是青年学生表达爱国主义情怀的主要方式,学生的游行示威拉开了五四运动的大幕。1919年5月4日,北京13所大专院校的3000余名学生汇集天安门,高举“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等口号,进行游行示威。爱国运动如星星之火,迅速燃至神州大地,全国各地学生纷纷走上街头举行游行示威。上海、天津、济南、哈尔滨、广州、长沙、西安等地纷纷成立学生联合会,组织学生进行示威大游行,并通过学生联合会的名义发出通电,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斗争。1919年6月3日,北京军警大规模逮捕学生事件更加激起全国青年学生的斗争火焰,天津、南京、上海、武汉、浙江、山西、湖南、福建、两广等处的学生纷纷起来声援,他们除在当地组织游行示威外,还选派代表到北京总统府请愿,坚决与反动政府作斗争。

(二)学生罢课

面对国耻,有着爱国情怀却无实际权力的学生只能以罢课行动表达自己“无所为而为”的内心。由于政府逮捕学生,五四当天北京学生罢课,但在被捕学生获释的第二天便复课了,直到1919年5月19日,面对政府日益增加的压力,北京18所大专学校的学生联合会召集紧急会议,决定举行全体学生大罢课,同时通电全国并上书总统徐世昌。当时的学生运动,北京大学站在最前列,北京甚至全国的学校都唯北大马首是瞻。学生大罢课很快从北京大专学校扩展至中学,以及天津、上海、南京等其他城市,共计影响了22个以上省份的200多个大小城市。学生的罢课行动带动了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等行动,扩大了五四运动的影响,其历史意义深远。

(三)抵制日货

抵制日货是持续时间最久的运动。学生带头将自己购买的日货,如洋伞、手帕、皮包、书盒、大衣、汗衫等捣毁抛弃。他们还组织成立了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十人团或其他社团,宣传、动员市民不购置日货。暴力抵制日货的现象也不无发生,例如在广州,凡是在街头遇见戴日本草帽的人,“不由分说,群起夺而毁之,无一得免”。在学生的宣传、倡导、感召下,爱国商人拒绝进口和售卖日货,广大市民也纷纷响应抵制日货。

(四)暴力行为及血书、自杀等激进方式

五四时期,学生在表达爱国主义时还存在着暴力行为、血书、自杀等激进的方式。在五四游行前的一个秘密会议上,部分学生希望采取激烈手段,“少数同学分别带些火柴、小瓶火油,以便相机利用”“某些小团体已事先将曹、章、陆各家的住址和门牌号码都弄清楚了,准备激烈行动”。所以五四运动中出现了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等广为人知的暴力事件。

断指写血书、自杀等更为激进的表达方式在五四时期也时有发生。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大学及北京各校代表集会,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情况激起了学生的愤慨,刘仁静掏出小刀就要在会场自杀,被在场学生劝阻;谢绍敏当场咬破手指,撕下衣襟,血书“还我青岛”。谢绍敏以血染之风采,写下五四运动的标志性口号,引起了全国各地热血学生的效仿。

此外,青年学生还通过街头演讲、上演戏剧、组建政治社团、创办刊物,甚至采用追悼活动等方式表达爱国主义情感。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青年学生维护了国家政治经济利益,提高了自身政治参与技能,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

二、当代青年学生爱国主义表达方式调查

为了解青岛地区中学生爱国主义表达情况,本课题组对青岛市下辖市南、市北、李沧三区的部分中学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89份,回收率97.8%。对收回的问卷进行审核与复查后,最终确定有效问卷460份,有效率92%,符合社会研究方法中问卷调查法的要求。其中7年级发放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9份;8年级发放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42份;9年级发放50份,收回有效问卷39份。课题组对问卷题目和答案选项进行编码并录入计算机,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有关中学生爱国主义表达调查情况如下:

由此可见,当代青年学生依然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如图1所示,96%的学生认为自己具有的爱国主义精神重要。相较于五四时期,当代青年学生爱国主义表达方式更多地依赖于互联网手段,同时更趋向于理性爱国。

首先,当代青年学生以集体街头演讲、罢课等手段表达爱国主义的几无可能。如图2所示,在是否愿意在公开场合演讲表达爱国看法上,41%的学生会看情况或者不愿意;图3所示,参加过示威游行的学生仅占被调查对象的4.6%。陈独秀同志在五四时期宣扬的“直接行动”和“牺牲精神”已经不适用于当代青年学生。

其次,网络成为当代青年学生表达爱国主义的新阵地。如图3所示,在被调查对象亲身参加过的爱国行为中,网站投票、以爱国为主题的签名活动、在即时通讯软件(QQ等)上设置爱国主题头像的占比分别达到66.5%、43.3%、37.4%。当代青年学生,尤其是中学生,他们是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多是通过网络来表达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

最后,当代青年学生爱国主义表达更趋于理性。如图4所示,63%的青年学生认为烧砸日系车之类的事件,其行为冲动,是对爱国精神的扭曲。他们认同,爱国应该是理性思考、好好学习,从实际出发,做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实事;热爱中国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等优秀民族精神;在国家的利益受损时勇敢地站出来,为祖国的利益奉献、牺牲(如图5所示)。

三、五四时期与当下爱国主义表达的局限性及必然性

(一)五四时期青年学生爱国主义表达方式的必然性和局限性

在中国,学生运动、学生罢课自古有之,远至东汉、近及宋明,在危难时期,往往是官办学校通过教职员和学生团体担当公意代言人。五四时期,巴黎和会外交失败,青岛亡、山东亡、国家亡的危机,让青年学生再次担负起政治使命。青年学生通过游行请愿、罢课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这些行为方式适合学生参与政治的习惯。

最初的游行请愿属于和平的抗议行动,学生主要是希望政府采取强硬态度,抗议巴黎和会的决议。学生之所以选择5月4日,原因之一在于7日的游行已被政府知晓,可能会遭到镇压;原因之二是4日是星期天,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可以看出,多数的学运领导者希望保证五四游行的可控性。但是,群众运动本身具有暴力的本质,青年学生受阻于东交民巷,被军警阻拦,种种不利因素都消磨着学生的耐心,最终学生们选择暴力方式来达到目的,放火、打人成为五四游行的高潮,所以军警逮捕学生,学生抗议政府大罢课,消息得到全国各地、各阶层的响应,五四运动迅速扩展为一个全国性的运动。

毫无疑问,五四时期青年学生具有爱国情怀,但是有情怀不代表所有行动都维护了国家,都可以被接受。学生火烧赵家楼后,只有梁漱溟先生指出:“‘五四学生大游行及火烧赵家楼,痛打卖国贼章宗祥,不论其动机正义与否,其行动本身无疑触犯了现行法律,是毫無疑问的违法行为。”“学生纵然是爱国行为,也不能借此侵犯他人的个人自由,对人施暴。”可悲的是在当时的环境下,在爱国主义的保护层下,几乎所有人都为学生的暴力行为辩解,说暴力行为是由学生的爱国热忱激发的,用爱国无错的理由为自己的暴力行为开脱,这实际上是对爱国的扭曲。目标再崇高,也不能成为暴力行为的理由。

(二)当代青年学生爱国主义表达方式变化的原因及潜在弊端

爱国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不同时期的爱国主义有不同的特征和表现形式。五四时期,青年学生因爱国主义驱动,组成一支反帝反封建的队伍,并最终发展成为全国性的爱国主义运动。步入新时代的今天,我国经济、科技、国防实力及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救亡图存,而是在开放中求发展,在合作中求共赢,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显然,过去以宣泄义愤情感为主的爱国主义表达方式与时代渐行渐远。

现如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世界,网络空间成为人们发表看法与观点的主要阵地,将互联网作为一种载体, 为人民表达情绪、发出声音、展示力量提供空间。当代的中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能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表达爱国主义情怀。

互联网作为爱国主义的舆论阵地,逐渐走向主流,有利于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然而网络爱国主义表达本身夹杂着感性与理性、思考与宣泄,再加上网络信息复杂多样,极易引起人们思想和行动上的盲从,尤其中学生的辨别能力还不太强,更易于引发非理性的爱国表达,所以新时代,还需做好青年学生网络爱国主义表达的规范与引导,使其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被网络舆论所裹挟,使学生学会理性地表达爱国主义情怀。

参考文献:

[1][美]周策纵.“五四”运动史[M].陈永明,等,译.北京:世纪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4.

[2]张   鸣.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5.

[3]陈平原,夏晓红.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习近平.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N].人民日报,2015-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