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中国现象级影视作品之观察

2019-09-10胡智锋何昶成

艺术学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影视作品观察影响力

胡智锋 何昶成

[摘要]从近几年推出的颇具代表性的现象级中国影视作品,包括电视剧、纪录片、电影、综艺节目中选取五部个案进行观察解读,可以发现它们在观众口碑和市场反映等方面均有较好表现,都有着强烈的现实现照情怀,也都达到了高水准、高品质的国际化制作规范,艺术成就突出,是中国影视行业的标杆之作。这些作品的出现,不仅进一步拉动和提升了中国影视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对中国影视国际传播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影视作品;中国影视;现象级;影响力;观察

近年来,中国影视创作生产领域推出了一批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广泛影响的、被称为现象级的影视作品,包括电视剧、纪录片、电影、综艺节目等各种不同类型。这些影视作品,之所以被称为现象级作品,就在于它们在创作上产生了较高艺术成就,不仅拥有较好的口碑,还具有较好的市场反映——如高票房、高收视率、高影响力、高产出等,最重要的是这些作品引爆了广泛而持续的社会热议、社会话题。可以说,不论是本身的创新,还是从创作到传播再到其产生的效果,不论是经济效应还是社会效应等,爆款式的呈现是我们特别称之为现象级作品的原因所在,而对这些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对于中国影视的发展创新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判断,对于建构中国特色的影视生产创作和传播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笔者从近年来电视剧、纪录片、电影、电视综艺节目等不同类型的作品中选择了五个现象级的个案进行解读、分析,希望从中既可以知其然,即了解这些作品的基本状况,尤其是来自社会和行业的综合反应,又可以知其所以然,即理解这些作品之所以成为现象级作品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探究这些现象级作品对中国影视生产、创作、传播的多方面启示。

一、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反腐题材电视剧的扛鼎之作

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金盾影视中心等单位出品的52集(TV版)检察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是以检察官侯亮平对腐败案件调查行动为叙事主线,讲述了中国当代检察官维护、坚守公平正义和法制统一,查办贪腐案件的故事。该剧播出后在收视上问鼎多项第一,在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播出后,收视率不断刷新,创下了多项的最高收视纪录;同时,该剧在PPTV、芒果TV、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等在线播放平台都有呈现,其网络平台的播放次数也屡有突破。从同时期或以往的电视剧来看,《人民的名义》揭示现实的尺度足够大,而且表现的足够惊心动魄,可谓是现实主义作品的巅峰之作。笔者认为,《人民的名义》之所以被称为现象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题材敏感且重大。反腐,作为当代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大事之一,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敢于触碰、阐述,确实为大胆的高峰之作。一方面,该剧题材涉及的细节太敏感,另一方面,该剧题材又较为重大,触摸到当代中国的神经,引爆观众们的热烈讨论。

题材敏感,具体体现在《人民的名义》容易引发社会的过度解读——如容易使得观众对政府领导人不信任;又如过于精准的描述,容易引发效仿,具体表现在用什么手段侦探、抓捕犯罪分子,展示过多,从而引发执法部门的担忧,包括腐败分子对于反侦探的学习等。

题材重大,缘于《人民的名义》能作为一部反腐的标杆性电视剧,真实呈现当下的“打老虎”、高官落马等现象。在此前,司法机关所披露的一些重大案件,背后都涉及利益集团,其中充满着惊心动魄的故事。可以说,抓捕党政高官题材的编剧并不简单,其中囊括着大量真实写照,且关乎国家命运、国际名声等最引人瞩目的话题。而该剧将错综复杂、不同类型的落马事件,涉及政治、经济、生活作风等各种各样的贪腐、权色交易、权钱交易等汇聚于一身,正显现出其题材的重大性。

(二)思想深刻而独到。在《人民的名义》中,更多的不是表面简单化的正与反的二元对立斗争,而是复杂多样的人性博弈。具体来说,该剧没有简单化地把腐败的缘由归罪于个人品行,而是通过完整而深入的呈现——将贪腐的“大老虎”置放于丰富、复杂的生活场景中,对其特殊的背景做了详尽的剖析。如祁同伟乃农家子弟出身,有才华能力,所有的意愿目标就是要出人头地,所以他会为了摆脱困境想尽办法。对于这种当代“于连式”的人物,培养好则能为人民服务,否则就会成为贪腐之众。又如达康书记,孝敬父母、尊敬老人家,但却由于夫妻关系不和导致他人对其进行利用。该剧对人性欲望的探索,即发自人物内心的互相转移以及在特定场景中的转换的演绎,使其在整体上更为深厚。

(三)艺术表达精湛且巧妙。在《人民的名义》中,其艺术表达可谓精湛与巧妙。在剧情的设计方面,充满戏剧性的人物冲突,如剧中的高育良书记作为一名老奸巨猾,同时又兼具成熟思想的政治人物,他与两个弟子祁同伟、侯亮平之间的博弈、较量,当然还有与高家姐妹之间扑朔迷离的关系等,该剧都阐述得颇为精湛、巧妙,以至于很多观众最后才明白真相。该剧把历史剧、悬疑剧、谍战剧等各种元素融为一体,剧情结构波澜起伏,充满戏剧性。

在人物形象方面,《人民的名义》正是以血肉饱满的形象赢得了无数观众的追捧。如剧中对李达康书记的塑造特别饱满,涉及家庭、官场等各种写照,这种丰厚的形象能精湛且巧妙地折射出典型,从而令观众信服。

在语言台词方面,《人名的名义》通过精巧的创新创作,给观众带来了很多脍炙人口又家喻户晓的台词名言,这些广泛流传的词汇,以其真实、大尺度感染着观众。如侯亮平的“时间是自己挤出来的、本领是自己学出来的”,正是告诫着人们对于知识学问的孜孜以求;又如高小琴对祁同伟所说的“像我这样的人,没有背景,没有资本,我哪敢任性啊”,恰是一种讽刺与揶揄,对于很多观众来说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共鸣感,同时,也对社会现象进行了一种批判;再如侯亮平对高育良说的“当天上掉馅饼的时候,地上一定有个陷阱等着你”等,可见,这又是对利益与贪欲的一种审视与批判。

可以说,《人民的名义》之所以成为现象级作品,实际上是表达了当下现实主义创作的一种力度——如此强烈的反响,阐明了当下现实主题的创作不能不痛不痒。它触及现实中更深层次的问题,并对之进行深刻而到位的揭示、批判、反思,成为这几年间国产电视剧中现实主义创作的标杆之作,也折射出我们的电视剧要更坚定地走现实主义的道路。当然,诸如当下的偶像剧、古装劇等也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为大众所需要,但电视剧的生命力还是在于现实主义的深度和力度,《人民的名义》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大力揭示和批判,从题材真实到揭露尺度大,再到丰满的人物形象等多方面为观众还原了一个真实的现场,这也是其现象级的独特之处。正是这种话题的影视呈现,让很多观众会认为,《人民的名义》比起很多空洞的口号更为之真实、可靠,并且贴近于人民的生活,这也是其引发广泛社会关注、热议的深层原因。

二、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情感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标杆

由中国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美食类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的人物故事串联起中国各地美食生态,至今共有三季。《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由陈晓卿担任总导演,共计7集,于2012年5月14日晚21:00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栏目首播,后相继在台湾公视、新加坡星和都会台、TVB翡翠台等均有播出,其收视率较以往同时段播出电视剧超出30%,获得了观众的强烈反响。《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也是由陈晓卿担任总导演,第二季共计8集,于2014年4月18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整体平均收视率领先于同时段其他节目,同时,该纪录片在爱奇艺、乐视网、优酷等多个网络平台均有播出,收获了超高的流量、人气以及广告赞助费用,当然,海外版权的销售也创新高。《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由刘鸿彦担任总导演,一共8集,于2018年2月19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同步开播,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中文国际频道、军事农业频道等相继播出,形成了收视高峰,央视网、爱奇艺、优酷等多个在线播放平台也有放映,相关视频的网络点击量呈现出一个较高的水平,为观众、网友们所共同关注。可以说,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艺术制作、影响力、市场反映等方面来看,之所以成为现象级作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情感化:平民视角引爆都市乡愁。通过对美食的发掘呈现,《舌尖上的中国》系列打开了一个较大的情感话题,激发了万千观众对于每个地区所负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一代人对于乡情、乡音、乡愁的深层次怀旧性记忆,这也符合了当前许多游者的寻根心态。如有城市里的农民工、乡土原籍的城市民众等,通过影像的叙述表达,纷纷请假回家寻找乡愁与儿时的记忆;當然,还包括海外游子、华侨等,都在影像的情感表达中,产生了一种回乡寻根的强烈动机,呈现出一种特别难得的、情感共鸣的精神景观。从平民视角引发的都市乡愁,与一般的美食纪录片相比,《舌尖上的中国》是一个突破。

(二)专业化:专题思维建构行业标杆。《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以及这种现象级的“引爆”状态,使其在美食专业领域成为“无冕之王”,继而在专业领域形成了一个标准——当很多美食、商家进入《舌尖上的中国》后,它们都逐渐成为行业中相当于五星级的符号,身价倍增。诚然,这些都离不开专题思维所带来的行业影响力。可以说,《舌尖上的中国》实际上是记录了一个完整的美食过程,即从美食的源头到菜品的呈现,而在这个过程中,恰恰把家庭关系、社会关系、行业关系等进行代入,通过家庭把乡愁情感进行呈现,通过社会将人情世故进行表达,通过行业将美食标准进行规范,这是纵向的成长,也是横向的历练,这不仅是标杆的产生,也是引领力的呈现。就事论事的专题思维,可谓《舌尖上的中国》的独到之处。

(三)国际化:艺术审美提升制作水准。《舌尖上的中国》登陆央视,这是完全按照国际化的制作理念和水准进行创作。从拍摄手法上来讲,《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采取了国外观众比较喜欢的镜头语言以及通过故事娓娓道来的方式,令人惊讶的是,这种表达方式在国内市场、观众中引起了轰动,而这种轰动也进一步刺激了海外发行,甚至一些国家和地区还发生了争抢该片的现象。《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在第一季的基础上采取更大胆的尝试,如“镜头节奏加快、人物故事性加强”等从制作手法到内容的“有意为之”,都是国际化的体现。可见,通过高水准的国际化制作,客观真实地反映中国的自然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大大提升了纪录片的艺术美感,使《舌尖上的中国》成为国际纪录片市场中既卖座又叫好的竞争力超强的现象级作品。

可见,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通过美食来抒发对民族文化、家乡、土地等的深情热爱,从而凝结成深刻的乡愁,达到一种情感的共鸣;同时,美食的专业化呈现以及国家级的制作水准等,也使《舌尖上的中国》体现出一种现象级的格局,这种从自然状态到审美状态的创作提升,值得我们关注、学习。

三、《战狼Ⅱ》:新主流电影的最强音

《战狼Ⅱ》是由吴京等主演,北京登峰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北京聚合影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五洲电影发行有限公司等发行的动作军事电影故事片,讲述了退役军人冷锋被卷入了一场非洲国家的叛乱,本来能够安全撤离的他无法忘记军人的职责,重回战场展开救援的故事,于2017年7月27日在中国内地上映。该片获得了2017年度中国电影票房的冠军,也刷新了华语影史单日票房第一的纪录,多项奖项殊荣也归之名下。笔者认为,《战狼Ⅱ》之所以成为现象级作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时代形象的塑造。从形象塑造来看,电影《战狼Ⅱ》是对过去“小鲜肉”主宰荧幕的一个大胆突破,表现为一种由柔弱向阳刚的转变。在过去的若干年间,整个的荧幕形象和气质都沉浸在“小鲜肉”的语境中,缺乏着一种阳刚之气。而当下正逢中国崛起,在国际国内的复杂环境中整个社会强烈需要一种与大国崛起相匹配的形象支持,需要一种与中华文化相匹配的文化支持。此下,作为新主流大片代表的《战狼Ⅱ》正是体现出这样一种英雄主义精神,该片塑造出了一个威武、阳刚、敢战、有勇有谋、不屈不挠的英雄主义形象,这正是我们整个国家在大国崛起的进程中所迫切需要的精神价值和形象支持。可以说,《战狼Ⅱ》中吴京所塑造的冷锋形象,恰是满足了这个时代的形象需要——一扫“小鲜肉”的萎靡和柔弱,支撑起当下整个荧幕的英雄形象,为国家在大国崛起中铸造了标杆。

(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勃发。电影《战狼Ⅱ》体现出了强大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从中国的角度来讲,实际上展现了一种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国家自信,这正是中国崛起进程中我们所迫切需要的——由国际压力以及周边地区的紧张对峙所引发的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这种情感伴随着《战狼Ⅱ》的登台而得到升华,观众中所蕴藏的民族精神也因此得到勃发。2012年以来,中国的经济能力不断加强,伴随国际语境的变迁,“中国威胁论”的声音不绝于耳,国际环境日益复杂。人们特别期待有一种全新的,能够彰显国家、民族地位的影视展示,满足国家必胜、民族必胜的情感汇聚。《战狼Ⅱ》的上映,唤醒和激发了人们对于民族崛起、国家强盛的爱国主义情绪和意愿。昂扬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在国际语境中所展示的一种大国力量,令人无比振奋,同时也令人发自内心的感恩,这种对国家感恩的情怀,溢于言表。

(三)高水准的制作呈现。影片《战狼Ⅱ》的整个制作,借鉴了好莱坞等国际商业大片的共性经验,包括如快节奏的叙事模式、极饱满的镜头组接等,但值得关注的是,无论如何贴近好莱坞的外形,该片仍保存着中国主旋律的灵魂,加入了中国特色式的武打、格斗等形式与内容,多元化的融汇呈现出了本土的魅力;同时本土的制作团队也创造出了各种强烈的视听冲击——如由空中战机导弹、大海军舰战船、陆地坦克机械等构成的宏大场面,加上立体昂扬的交响乐,为观众打造了一场视听觉的盛宴。可以说,《战狼Ⅱ》不仅仅是一种中国形象与国家价值的呈现,还是中国电影制作水准的一次有力彰显——各种复杂元素的交相辉映,整部影片的效果是如此紧张、刺激、丰富,这应属于世界级的先进制作水平。

可见,《战狼Ⅱ》作为现象级的呈现,代表了中国电影在迅猛发展中仍不断突破,尽管在国际语境中的中国电影仍会面临、引发一些争议与讨论,但从时代形象、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制作水准等方面来看,《战狼Ⅱ》可谓首屈一指,在这一类型的影片中极为突出,值得关注。

四、电视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传统文化大众化呈现的代表作

《中国诗词大会》是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电视综艺节目,该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赏析竞赛,带动观众一起重温经典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迄今为止,《中国诗词大会》一共播出了四季,每季10期节目。第一季于2016年2月12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中文国际频道等均有播出,平均收视率达1.06%,节目话题指数接近4500万,冲进电视话题榜总榜第一和疯狂综艺榜第一,而央視网互动总人次超3840万,刷新录播节目的互动纪录。《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于2017年1月29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随后播出,整体收视率相比第一季有所增长,平均收视率达到1.65%,微博上节目相关话题的阅读量超过1亿。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于2018年3月23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首播,这季的10期节目,整体收视率再创新高,全网收视次数、收视人数等比第二季均有增长。《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于2019年2月5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首播,其节目内容创作、赛程赛制、比赛题目等均有升级,舞美的创新、传统艺术元素的加入等为节目增添了更多色彩,其总决赛收视率冲入同时段上星排名第一位,微博阅读量等均有突破。可见,四季以来,《中国诗词大会》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突破、不断增长的收视情况与相关话题的点击量等,映射出整个节目在社会生活中的极高影响力,为大众所青睐。笔者认为,《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成为现象级作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大方面。

(一)选题难度适中。从选题的角度来看,《中国诗词大会》回答了一个问题,即如何将“高冷”文化打造成大众化的电视专栏。这相对来说难度较高。实际上,在历来的电视专栏中,选题都是从相对为大众所容易接受的相声、小品中取义,如此搞笑、插科打诨的游戏性、娱乐性内容更容易满足观众的欣赏趣味,那么相对比较“高冷”的文化内容如诗词等,则不太适宜作为大众化的一个对象。但《中国诗词大会》却在选题方面取得了优势——选择老百姓比较喜闻乐见的、能够接受和欣赏的诗词等进行呈现,为观众创造了一个高端知识文化的电视专栏,让大家在游戏中领略到诗词的魅力,在解读中学习诗词文化,从而使“高冷”的文化内容更容易与观众所契合,这首先应归功于选题的技巧。

(二)满足多元需求。需求的满足包括以下四个角度:

首先是政治需求。《中国诗词大会》充满了正能量,这顺应了新时代下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与树立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觉等重大命题等有着密切联系。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该节目通过对古典诗词的推出,充分体现了中国当代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一定支撑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满足了国家层面的政治需求。

其次是社会需求。《中国诗词大会》着眼广泛的社会参与,设置社会话题,激发了“草根”阶层对于节目参与以及对成功的向往——节目以“立志”“草根成名”等为关键词进行呈现,如“外卖小哥”与“诗词达人”PK并最终成为节目的冠军等,鼓励、激发了相当大一部分观众的想象力、竞争力、创造力,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与希望,从而促进全民的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大大满足了励志全民的社会需求。

再次是文化需求。作为当代中国的一种极具价值的创造,《中国诗词大会》既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创新,这是其文化需求所在。传承是诗词中对中国意蕴的一种传递、继承,创新则是“人生自有诗意”的理解,将诗意注入快速发展的市场之中。面对当下的市场环境与经济大潮,很多人被焦虑、压力特别是功利性的需求所束缚,优雅与闲情逸致的文化审美却常常被忽略。在这种情况下倡导“人生自有诗意”,给当代中国文化灌注了一剂清新优雅的古风,是对过度商业、功利化的观念的一种调整,从而促进了当代人对文化价值的关注,满足了他们的文化需求。

最后是传媒需求。此前,中国的综艺节目大多以娱乐化的选秀为主,借鉴学习国外的综艺模式。《中国诗词大会》通过主持人、嘉宾、选手等多重演绎的呈现、传播,将高雅、“高冷”的诗词进行了重新塑造,为整个节目灌注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让高雅的诗词走进娱乐,让“高冷”的文化变成时尚。无论从节目的诗词内容的选择,还是嘉宾、主持人的选择与设置,尤其是比赛环节、评审环节的设计,都完全是中国电视本土原创的结果。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新的综艺呈现,是一个真正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节目模式。这对中国电视在全球化语境下走出本土原创的道路具有重大的突破性价值,成为本土节目创新的一个新标杆,可以说是满足了自我创新的传媒需求。

可见,选题难度适中、满足多元需求,正是《中国诗词大会》独辟蹊径、精准定位的优势所在。显然,打造本土创新的电视模式,《中国诗词大会》折射出的现象级特点值得我们不断学习、吸收,从而创造出更多现象级的中国电视综艺节目。

五、《我不是药神》:新时代现实主义电影的力作

由坏猴子影业出品、文牧野执导的电影剧情片《我不是药神》,主要讲述了神油店老板程勇从一个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贩,一跃成为印度仿制药“格列宁”独家代理商的故事,于2018年7月5日在中国上映。该片以30.98亿票房问鼎2018年暑假档票房第一,上映同年9月,获得第42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本奖,获得第14届长春电影节最佳华语故事片、最佳青年编剧等各项大奖。该片反映了医疗卫生行业领域民生民情的社会现实,上映后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并引发中央政府对医疗卫生行业的深切关注,成为近年来罕见的一部现象级的电影力作。笔者认为,《我不是药神》之所以成为现象级作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直面社会现实的痛点。看病难看病贵,是横亘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几乎难以逾越的巨大障碍,给万千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多少百姓因为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看不起花费昂贵的病,吃不起花费昂贵的药,甚至因此命丧黄泉。这种令人心痛的现实故事比比皆是。因为这个痛点,不仅关乎个别少数患者,也关乎万千家庭的生存和幸福,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我不是药神》上映之后,下至普通百姓,上至国家总理,都对此予以了强烈关注,这部电影能够产生如此轰动的效应就不难理解了。

《我不是药神》引发了持续的观影热潮和社会热议。“看病贵、看病难”这一社会现实的“痛点”通过《我不是药神》被重新发现与呈现,里面所表现的故事,基于现实生活,又做了一定的加工与提炼,表面看来有些故事近乎荒诞,但无一不来自现实生活的影子。对于这个重要的社会现实“痛点”的发现、发掘与呈现,给我们大家带来了深刻的启示,这就是,我们的电影应当关心、关注社会现实生活中那些覆盖广泛的若干痛点。击中这个痛点并予以艺术的呈现,将会获得人们的强烈关注与支持。

(二)触碰观众的泪点。《我不是药神》的上映,让我们想起两千多年前诗人屈原的名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的,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每天都在上演着多少草根百姓求生存、求活命的打动人们“泪点”的真实故事!

在这部影片中,主人公程勇的眼神、若干位患血液病患者痛苦的眼神、渴望渴求生存的眼神、渴望渴求获得这个药品的支持而求生的眼神,给我们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令观者无不动容。来自草根阶层普通百姓的求生求存的这种强烈欲望和愿望,以及他们在生与死的抉择中不得不走向了死亡的无奈、悲惨境遇,击中无数观众的泪点就不足为奇了。

(三)捕捉善恶博弈的锐点。锐点则是基于人性与利益的博弈、善与恶的博弈、得与失的博弈,也就是说在人性的向善、向真和求得的愿望,与面对现实利益的规避风险、规避痛苦时的选择,这种选择给这部影片带来了令人心动的锐点。是的,我们可能没有一个人会逃离这样的选择带来的尖锐的内心冲突。

我们大都有这样的体会:不得不面对生活当中时常出现的痛苦的抉择,是选择向善,还是选择规避风险。通过《我不是药神》中男主角程勇的演绎,我们发现这实在是一个太难、太过尖锐的锐点。在这个锐点的发掘和呈现中,我们看到程勇为了满足无数患者的求生愿望,而在人性的大善和现实的风险规避中毅然选择了前者。

这个选择为程勇自己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和痛苦。这意味着他将面临牢狱之灾、面临财运的消失,甚至将面临个人的巨大的甚至万劫不复的一个困境。但是,来自人性深处挽救众生的强烈的向善的愿望,激发了他的勇气,使他在向善的意愿与悲催的现实境遇之间毅然选择了前者,而将自己置于万劫不复的陷阱之中。这种锐点的发掘和呈现,使这部影片获得了难得的一种深度和高度。

正是这样的痛点、泪点和锐点的发掘和呈现,使《我不是药神》从一般性的社会问题影片甚至是带有一些戏谑、喜剧色彩的一部影片,提升为具有相当扎实的深厚的现实基础,同时又有一定哲理高度的优秀影片。

六、小结

纵观上述几部近年来问世的中国现象级影视作品,经过对其进行较为详细的观察和分析后,可以发现在这些现象级影视作品的背后有着共同的规律。笔者分别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总结:

首先,从行业层面来看。上述作品都是中国影视行业的标杆之作,所谓标杆,就是在某种类型、创作题材、创作理念、创作风格、样态等方面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代表性作品。如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无疑就是近年来现实主义题材,尤其是反腐侦探剧当中最具影响力的标杆之作;电影《战狼Ⅱ》既是新主流商业大片达到最高票房的纪录呈现,也是借鉴好莱坞商业战争片经验又予以很好本土化改造的标杆之作;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无疑是纪录片领域最具话题意义和引发广泛影响的标杆之作;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作为电视专栏,是“高冷”文化、传统文化等大众化呈现的标杆之作;电影《我不是药神》则是近年来批判现实主义创作最具号召力的标杆之作。正是因為上述作品在相关题材、类型、风格、样态等方面具有出色的表现和代表性的意义,所以它们对于引领中国影视行业的前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标杆性作用。

第二,从社会层面来看。我们发现上述作品之所以成为现象级之作,还具备一个共同的特点——由强烈的社会关怀引发的社会关注。也就是说,不管这些作品是什么题材类型,又或是什么风格样态,它们都没有完全置身事外,而是保持了对当代中国现实的强烈关怀与关注。这些作品善于从当下社会的景观和现象,或是从当代中国现实的缺失和需求入手,予以观察、再现,或予以表现、提升,或予以批判、反思,或予以警醒、补偿,等等。总之,这都不是简单地坐在象牙塔内之玄想,而是植根于社会现实的需求,去揭示、呈现和反思社会现实,并予以一定的提升。可以看到,不论是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所表达的对于当代中国腐败问题的严重关切和严正警醒,或是电影《战狼Ⅱ》所呈现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民族情结等精神和能量的释放,或是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对于美食背后乡愁记忆的呈现和揭示,或是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对于当下功利性社会所缺失的诗意生活、诗意情怀的一种提升和憧憬,又或是电影《我不是药神》中对于现实社会的多种纠葛、矛盾进行揭示、反思、批判等,都不仅再现了当下中国社会现实的真实景观,还表达了在当下社会现实中所亟需的一种精神价值和境界的赋予和憧憬。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也是激发当代中国普通百姓情感共鸣的重要体现。

第三,从国际层面来看。当代中国现象级影视作品能够称之为“现象级”,不仅要在国内成为行业标杆,不仅要在当下社会现实中引发共鸣,还应该在国际影视制作的层面达到先进水准和较高品质。我们可以看到,诸如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电影《战狼Ⅱ》、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电影《我不是药神》等现象级作品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反响,在国际市场上也获得了较高认同和赞誉。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些认同和赞誉,就在于这些作品不仅对于中国影视而言代表了当下最高的水准,在国际影视制作的竞争中也依然处于较高的层次,体现出较高的品质。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影视作品从原来相对封闭的状态开始具有了一定国际竞争力,具备了走向世界的深厚基础与潜力。

可以说,正是由于这些作品在中国影视行业具有标杆性的意义,并对当代中国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揭示与呈现,在国际化制作水准、品质的呈现上表现优异,成为了现象级作品。也正是由于中国影视拥有了这样的现象级作品,才进一步拉动和提升了中国影视整体的实力和水平,才有可能对中国影视国际传播能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作出突出而重要的贡献。

责任编辑:崔金丽

猜你喜欢

影视作品观察影响力
My Hobby
浅析中国影视戏剧与曲艺艺术的融合
视频剪辑技巧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探讨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提升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研究与探索
你凭什么影响别人
2015中国最具影响力10位商界领袖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