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研究的认识

2019-09-10安光亮

高教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未来高职院校研究

安光亮

摘 要:未来高职院校体育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耐力与合作精神的基础课程之一。在全民健康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协作意识对促进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将举例浅谈对未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研究的认识,希望能为体育教育事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未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1-0183-03

Abstract: In the future, phys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one of the basic courses to improve students' physical quality and cultivate their endurance and cooperation spirit. In the background of health education for the whole peopl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sports training and improve their cooperation consciousness. This article will give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future research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ports education.

Keywords: futur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research

就目前而言,当前部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尚存在三种问题,即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法单一,体育考核体系不完善等,本文将简单论述这三种问题,并从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法,优化体育课程考核体系等三个方面来举例浅谈未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

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问题

从总体上分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三种问题:

1. 教学目标不明确。目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并不明确,教学内容有很大的局限性,盲目向本科院校所设的体育课程看齐,而没有开设与学生所学专业相适应的体育项目,不能发挥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的作用。

2. 教学方法单一。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在开展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通常会采用集体训练模式组织体育运动锻炼,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难以发展学生的体育天赋。

3. 体育课程考核体系不完善。大多数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育均采用传统教学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单项考核,仅是以学生的基本技能为考核点,这种考核方式虽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却缺乏全面性。

二、未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

(一)明确教学目标

加强未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根据高职院校专业特色设置体育课程,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将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作为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从宏观层面来分析,学生的身心素质主要包括力量素质、耐力素质、速度素质和灵敏度。在发展学生的力量素质时,教师要先培养学生的静力性力量,引导学生克服身体自身的重量,发展内力,然后,指导学生综合发展动力性力量,在进行动力训练之前,做好准备活动,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押肩、拍手、玩游戏“炒豆豆”,如此往复循环,不断增强动力水平。

其次,教师应重视发展学生的耐力素质,借助多媒体讲座让学生认知提高耐力的重要意义,告诉学生: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可看成对抗疲劳的能力,发展耐力素质不仅对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和增强体质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然后,组织学生参与小组接力赛、乒乓球双打、足球、羽毛球双打、软排和篮球等集体活动,让学生在运动锻炼中发展个人耐力素质,提高协作意识,培养团结合作精神。教师在发展学生耐力素质的过程中应做好两步工作,第一,要划分好体育小组,将体格、身高、体重相似的学生分为一组,让各组学生参与强度相似的集体性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的耐力素质发展。第二,要均衡发展学生的无氧耐力,教师在此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团结合作的精神毅力,以此加强学生的耐力素质。再次,教师应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训练学生的速度素质,可以先利用哨声、枪声和击掌等方式让学生练习反应速度,然后,逐步使用助力法、反效作用法和时限法来发展学生的动作速度。最后,要运用接力赛的方式来发展学生的移动速度。

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灵敏度是指培养学生灵活、敏捷、迅速而准确完成体育动作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天性,启迪学生的心智与创新意识,按照从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耐心指导学生从不断变化的体育运动项目和集体活动中提高自身的灵敏度,培养机敏的头脑。

(二)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应认真研究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大纲,不断改良教学方法,促進体育教学活动集体性、娱乐性和竞技性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提高协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与竞技精神,引导学生认真学习体育历史文化知识,在科学的训练中提高自身的体育技能。例如在开展排球训练教学时,先借助多媒体工具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讲座,让学生认识到:“排球”的英文意思是空中击球,由于比赛时运动员按排站立,因此在中国被称为“排球”。排球起源于美国,1895年,美国人威廉·摩根创造了一种游戏,人们分站在网球场球网两侧,用篮球内胆之类的球拍来拍去,击球次数不限,这可以说是排球运动的雏形。我国排球运动始于1905年,最早每队上场16人,前后站4排,每排4人,1923年,远东运动会改为3排、12人,1927年又改为9人。9人制排球在我国流行了很长时间,直到1950年才改为目前的6人制。我国排球运动技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直到50年代中期以后取得了迅速发展。1977年8月,我国大学生女排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战胜苏联和美国等强队,取得了7站6胜的好成绩。同年9月,我国青年男、女排球队参加第一届世界青年排球锦标赛,双获亚军。11月,在日本举行的世界杯赛上,中国女排胜日本、古巴等队,获第四名,男排战胜朝鲜、巴西等强队获第五名,表明中国排球水平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进入了80年代以后,中国排球水平又有了新的提高。1981年,中国女排以全胜的成绩夺得第三届世界杯赛桂冠,打响了三大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第一枪。此后,又在1982年的第九届世界锦标赛、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1985年第四届世界杯赛、1986年第十届世界锦标赛上连续五次夺冠,为中国排球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用运动员的故事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例如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郎平日记的精彩内容,告诉学生:郎平生于北京,身高1.84米,1974年入北京第二业余体校排球班,1976年调入北京队。1978年入选国家排球队,成为主攻手,有“铁榔头”的美誉。中国女排在1981年、1982年、1984年和1985年的国际比赛中获得“四连冠”,郎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20世纪80年代她是世界女排三大著名攻击手之一,1980年到1985年连续六次被评为中国十佳运动员,1980年获中国运动健将称号,1986年荣获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1986年出任中国女排教练,使中国队再获世界女排锦标赛和亚运会冠军,同一年,入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学习,1988年赴美国学习。1995年,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2005年2月任美国女排总教练,2002年10月全票入选美国排球名人堂,评委会称她是中国女排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排坛崛起的“驱动力”。2013年,郎平再次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2016年,她以主教练的身份率领中国女排夺得冠军。

其次,教师应注意做好体育理论教学工作,引导学生深度理解体育项目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训练体育技能。例如在开展网球教学时,为学生播放电视剧《网球王子》,让学生认识到网球起源于法国,原本是宫廷中王室贵族的一种“掌球戏”游戏,18世纪,资本主义兴起后,网球运动走出了宫阙,逐步在市民中开展起来。到了19世纪,开始在欧洲盛行。1885年前后,网球运动传入我国。当代网球场地有草地、沙地、泥地、塑胶地等四种,球场长为23.77米,单打场地宽8.23米,双打场地宽为10.97米。网球运动员在比赛时,可以在空中击球,也可以落地一次后还击。比赛分男女团体,有男女单打、男女双打及混合双打七种,以4分为一局,6局为一盘。网球是由两个或者两队运动员手执球拍在一个以低网分隔开的长方形球场上,击打一个又轻又有弹性的球的运动。中国于1953年成立了网球协会,并加入了国际网球联合会。目前,中国网球运动员虽然在一些国际大赛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要全面走向世界,夺取桂冠仍须努力。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网球理论知识的了解,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网球运动训练的热情和夺冠意识。

除此之外,教师应重视构建和谐的体育课堂,融入和谐文化理念,增加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文化人”主义,努力协调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促进彼此的合作,将体育精神与和谐文化理念深入到学生的心底,通过良好的体育文化教育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体育训练活动,在集体运动中发展协作意识。

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运动心理技能训练,要做好以下四步工作:

第一,提高学生参与竞技体育的动机水平。做好学生的心理技能训练工作,首先要引导他们明确动机,提升他们参与体育运动比赛的主动意识与兴趣。其次,要协同学生树立训练目标和自信,在训练中不断加强自身的战术和心理素质,在参与运动比赛的过程中努力创造佳绩,学会观察对方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转换战术与技能,积极应对赛场的变化。

第二,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他们积极的情绪,引导他们乐观面对体育运动训练和竞技比赛,不能盲目自信或者盲目畏惧(一般情况下,很多学生提前得知对手实力很强,就会产生强烈的畏惧之感,反之,知道对手实力较弱,又会盲目乐观,这必然会严重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第三,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在竞技体育项目比赛中,运动员的注意力颇为重要。因此,教师应格外注重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准确把握比赛节奏,集中注意力,准确判断对手的运动速度。

第四,用奥运精神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式缺陷,灵活应对赛场上的变化,教师应充分融合奥运精神,引导学生认知友谊、团结、和平、创新、公平竞争等奥运理念,促进常规技术与个人特点的有机结合,敢于革新,创建新战术。

(三)优化体育考核评价体系

教师要重建高职院校体育考核评价体系,适当增加体育文化常识、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合作能力等考察点。在日常学习中,教师应全面记录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体育运动训练态度。在期末考核过程中,可以适当调整专项分数占总成绩的比例,可以采取一种小组比赛的方式来进行考核,这样不仅可以考察学生对于动作精准度的掌握,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合作精神,深化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理解。与此同时,教师应做好学生速度素质的评价工作以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与反应能力,在评价学生的反应速度时,可以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客观评价学生的单手反应能力、双手反应能力和足反应能力。在动作速度评价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迅速传球和小组接力赛,根据时间来评价学生的动作速度。在评价移动速度时,可以为学生组织4×200米接力赛,让学生练习冲刺速度。

(四)增加运动项目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不能只满足于传统教学项目,应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基于培养高素质运动员的目标,增加更多的运动项目以充实体育教学内容,提高体育活动的娱乐性,推进运动项目多样性。教师可以协同本校增加竞技体操、自由体操、艺术体操、游泳、花样滑冰、网球、冰球等新项目,并做好这些新项目的基础教学。例如在开展体操训练活动之前,让学生欣赏竞技体操和自由体操的视频,告诉学生:1896年,竞技体操被第一届奥运会列为正式比赛,当时只有男子参加,女子竞技体操的参赛是在1928年的第九届奥运会。在1952年前的历届奥运会上,竞技体操的比赛内容经常变化,一度曾将短跑、撑杆跳高、跳远、举重等项目列入其中。到了1948年和1952年的第十四、十五届奥运会上,竞技体操的内容才正式确定。中国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形成了完整的现代化竞技体操比赛项目。从宏观视角来分析,现代竞技体操包括男子六项,即自由体操、单杠、双杠、鞍马、吊环和跳马;女子四项,即自由体操、平衡木、高低杠和跳马。比赛由团体赛、个人全能赛和个人单项赛三种。裁判员根据国际体操评分规则进行评分,每套动作满分为10分。世界上最大的体操比赛是由国际体操联合会主办的世界体操锦标赛和世界杯体操赛。前者1903在比利时安特卫普举行第一届比赛,1934年第十届时,增设女子项目。世界体操锦标赛每两年举行一次,到1989年已先后举行了二十五届。后者在1975年英国伦敦举行第一次比赛,规定每年一次。世界杯体操赛不进行团体赛,只进行全能和单项两种比赛,而且只有在上届比赛中获得全能前18名、单项前6名的运动员才有资格参加。世界男子体操水平较高的是俄罗斯、德国、中国、日本、美国等,女子是德国、俄罗斯、美国、中国和罗马尼亚等。

此外,在学生欣赏和学习自由体操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知该运动项目的特点是体操技术和艺术相结合,动作矫健、驚险和潇洒优美。现代自由体操要求男子以各种类型的技巧动作为主,其中必须包括空翻手翻、平衡支撑、转体跳跃等内容,女子除了上述要求以外,还要求把各种技巧动作与具有独特风格的体操舞蹈音乐和谐结合,以充分体现女性体型美、姿态美和表现美的特点。自由体操在1911年被列入国际比赛项目,当时仅限于男子。女子自由体操直到1952年第十五届奥运会才被列为比赛项目,同时,比赛场地由8×8米改为12×12米。从1958年第十届世界体操锦标赛起,正式规定女子自由体操必须有音乐伴奏。自由体操要求整套动作充分利用场地与规定时间,表现出个人风格、创造能力和表现能力。动作编排要求新颖、合理、紧凑且富于节奏和难度。中国男子自由体操从80年代初起一直名列世界前茅,李宁、楼云、李敬、陈一冰、杨威等屡获国际大赛奖牌,女子自由体操从70年代后期开始获取多项辉煌成绩,优秀运动员有程菲、邓玲玲、姚金男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针对女生的特性,组织艺术体操活动,告知学生:艺术体操也称韵律体操,是女子特有的竞技性体操项目,它以富有女性自然健美的形体动作、舞姿和造型作为内容。全套动作包括腰动、绕环、屈伸、波浪、转体、跳跃、平衡、滚动、抛接和优美的舞蹈步法,并和音乐密切配合。艺术体操分团体和个人两大类,比赛器械有绳、圈、球、棒、带等,个人项目比赛可选择其中四种器械,而团体赛选用的器械则由每次比赛的规程来规定,个人项目的比赛得满分为10分,团体项目最高分为20分。目前,世界上艺术体操运动成绩最好的国家是俄罗斯、保加利亚、斯洛伐克等,日本、美国、朝鲜的实力也很强,中国运动员也曾经在艺术体操比赛中获取优异的成绩,只是当前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身心素养,教师应注意明确教学目标,根据高职院校专业特色设置体育课程,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全面优化体育考核评价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体育技能。

参考文献:

[1]钟昌奎.浅议高职院校体育的兴趣教学[J].东方文化周刊,2014(11).

[2]虞建中.浅谈体育游戏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内蒙古教育,2015(06).

[3]王静.有效融合:彰显传统体育游戏的魅力——浅谈传统体育游戏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J].中国体育教育,2014(03).

[4]牛文军.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J].科学中国人,2014(07).

[5]林淑水.培养体育教学能力有效策略地探讨——实施高职学前专业学生职前教育地探索[J].福建体育科技,2006.

[6]邢锡强.高职院校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体系地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0(16).

猜你喜欢

未来高职院校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托夫勒引发的“未来”探讨
探究如何着眼未来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