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潘惠珍笔墨里藏着一颗澄静的心

2019-09-10潘惠如

南风·中旬 2019年10期
关键词:漆画宝安蛋壳

潘惠如

潘惠珍

1971年出生于宝安万丰村,深圳市美术家协会会员,美术高级教师,从事美术教育20余载,曾获得各种教育、美术奖项:连续两年获宝安区教职员工书法美术摄影展一等奖,书法三等奖,绘画二等奖等,并在历届宝安区女画家画展中都有作品参展。在潘老师的艺术世界里,一笔一世界,一墨一人生。光影间探寻,书画悦我心!

深圳,是一座不分来处,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城市。没有多少人会在乎你是哪里人,本地与外地,早就共融于一体。人们大多只知道这座城市眼前的繁华,而忽略繁华背后也曾有过贫困、荒凉。只有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才有真正的体会与感受。潘惠珍正是出生在改革开放前的宝安,当时的深圳也仅仅属于宝安县的一个小渔村。她说老天爷特别眷顾70年代出生的人,赶上吃苦的末班车,身上印着时代给予的两种年代色彩。生活在如此的年代,人们选择的路多,不管选择哪一条路,只要坚定走下去,人生处处是风景。

有过“偷渡香港”的“七彩”童年

潘惠珍,1971年出生于宝安万丰村一个知识分子的农民家庭。听起来知识分子与农民好像有点矛盾,但实际上是那个年代的特殊结合。父亲是村里为数不多能考上南头中学的农民子弟,由于家境贫困被逼放弃大学梦。母亲初中毕业于公明中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父母能上高中和初中,已经算是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南头中学毕业后安排在村里的米机厂上班。1979年,受“逃港”大潮影响,父亲跟着同村兄弟从蛇口港偷渡到香港。在潘惠珍11岁时,父母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她交给“蛇头”从沙井码头“焗船”到香港,平安到埠后,父亲在香港交给“蛇头”船费7000元港币。

父亲在香港打工3年,连落脚地都没有,晚上睡在货柜车上,只能把潘惠珍投靠到香港的表亲家里。到港后父亲第一时间帮潘惠珍找学校继续读书,潘惠珍回忆说,刚上学时,会被香港同学笑老土,不管是衣着还是乡音。因为没接触过英语,第一次考试考了个鸭蛋零分,可是语文数学却是满分。香港的大多数学校以英语作为第一语言教学,潘惠珍說偷渡去香港的人基本不懂英语,都叫英语“鸡肠”,叫外国人“鬼佬”。潘惠珍说没到一个月,她的英语测验已经拿80分,一个月后满分,而且经常是三科满分。她说读书比耕田种地简单,算不上吃苦。

不到半年,同学们开始接纳这位三科满分的大陆同学,而她也渐渐适应了香港的生活,也开始憧憬着将来。可是天不随人意,父亲听到新闻报道说可以带孩子去领香港居留证,但他并没看清楚条件,必须是父母双方在香港才符合申领条件。到了警局被警察扣留强行“打界”(从香港遣返大陆),母亲一心想潘惠珍到香港后能照顾爸爸的起居饮食,同时也以为香港比大陆发展好,日后挣个钱能帮补家里。

更糟的是,“打界”还要被深圳公安局罚款200元!1982年的200元,是个何等大的数目。母亲只能到生产队借钱写下欠条把潘惠珍领回来,后来为了还款卖了家里的一头小牛。潘惠珍说她和同龄人的不同人生轨迹,也许是从这段 “逃港” 经历的开始。

“打界”回来后,潘惠珍重新回到万丰村,上学务劳不分主次。“偷渡”不成,但船费和罚款成了真实负债,母亲起早摸黑加倍劳动,别人种两列菜,母亲多种两列。潘惠珍每天早上要跟着爷爷先到地里浇田地,再把妈妈从田里摘下来的两泥箕菜担到墟里卖。爷爷甚至要求,卖不完不许上学。潘惠珍是家里的老大,底下有四个弟妹。父亲不在家,母亲整天在田里,潘惠珍还要背上妹妹去上学。只要坐下,妹妹就哭,为了不打扰同学听课,自己主动背着妹妹站到课室后面听课,还要搂着妹妹,哄她入睡。放学后,潘惠珍从来没有先回家过,直奔田地不是浇水,就是收割。到了农忙时,学也不上,收割是头等大事,农忙通常是学期末,经常遇上考试,但潘惠珍从来没跟家里人说过要做作业,要复习,要考试。寒冬腊月,潘惠珍还跟着母亲三更半夜骑着“铁人28”(28寸自行车)到西海堤帮蚝民开蚝和捡剩蚝。

那个年代还没有义务教育,同龄人都只顾农活,边上学边放牛,一只脚在田地里,一只脚在课室。成绩顾不上,读一年,留两年,年龄大了,总是留级,也就退学干脆在家务劳。能考上初中的孩子,一个村里不到十人,潘惠珍出乎意料地考上了沙井中学重点班。

感恩父母给予坚定的求学信念

在特殊历史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人,往往会在骨子里透着一个时代的气息。潘惠珍是一个典型。刻苦耐劳的品质深深地埋在她的成长里。当潘惠珍拿到初中录取通知书时,迎来家里的第一次选择,爷爷坚决不同意她读书,认为农村女孩能上小学识几个字已经足够,早点下田,家里多个劳动力挣工分。而且她是长头大女,下面有四个弟妹,在农村,老大通常是要为家庭为弟弟妹妹牺牲的。

面对爷爷的决定,潘惠珍不敢违抗,如果真不能继续上学,她也不会有怨言。幸运的是,潘惠珍有一位信念坚定的母亲。母亲从小教导孩子,不想当农民就要努力读书,勤劳和读书是穷人的出路。母亲说她生在三餐喝盐水的年代也能初中毕业,再怎么艰难也要孩子上学。为了说服爷爷,母亲让潘惠珍写信给远在香港的父亲,父亲收到信马上回复,必须读下去。有了父母的支持,潘惠珍继续上学的路变得宽敞明亮。

上初中后,潘惠珍起得更早,因为学校离家远,自行车放在田埂边,浇水施肥扎菜买菜一轮活后,湿了一半的裤腿卷起来,泥巴也没来得及清理,跳上“铁人28”去上学。潘惠珍记忆中的童年好像从来没穿过袜子。中学的科目比小学多,难度大,不比小学简单能应付。潘惠珍除了在学校上课的时间可以学习和完成作业,放学后时间完全干农活,但这并不影响她的学习成绩,因为她从小习惯做事专一,干活时认真干活,读书时认真读书,不掺杂念。也许是从小跟着爷爷一起干活,被爷爷严厉要求培养出来的个性,母亲常常心疼她,六七十斤的孩子要担抬上百斤的稻谷,上山砍柴,背着两大把柴下山,只见柴不见身子。潘惠珍说专心做事就有力量,坚定的意志能超乎身体的局限。

初中三年很快过去,填报志愿成了潘惠珍人生关键的一步。80年代中后期,招商引资如火如荼,工厂如雨后春笋,整个沙井都沉浸在引资当中。大部分同学能完成初中学业已经很不错了,那些小学毕业到工厂打工的同学已经挣了三年钱,也当上了主管。父亲希望潘惠珍能上大学当医生,母亲希望女儿能当老师,父母各自都希望女儿能完成自己没完的夙愿,虽然意见不统一,但相同的却是孩子能继续读书求学。上高中意味着考大学,那还得要父母再供读三四年,如果上中专,毕业就能有工作分配。潘惠珍知道家里的状况,“偷渡”去香港不成,家里还了几年的债,同龄人已经挣钱,自己还要家里负担几年学费。她想到自己还有几个弟妹,他们可以上大学,圆父亲的医生梦。她果断选择了报考当时的宝安中师,毕业后当一名人民教师。ED38FE8A-F21C-44D5-AB38-7734EE5A08DF

漆画创作打开艺术之门

1986年,潘惠珍顺利考入宝安中师。在这之前,她从没接触过美术创作。对艺术有着最初的萌动,是看到当时的美术老师张治平老师制作的漆画非常漂亮。中国漆画融入了丰富的历史传统文化资源,别具一格的设计创作,以其独特的视觉魅力、丰富的视觉语言、民族性的美学趣味吸引着潘惠珍。领略到艺术天堂的美妙,对漆画的着迷一发不可收拾,这让她萌发跟张老师学习漆画制作的念头。她通过各种方法去深入了解漆画,去学习素描,打美术基础。除了课堂上完成张老师的作业,课后个人主动去求学,成为张老师的入室弟子。

漆画的制作工序很复杂,制板,绘制,上漆,打磨,多次上清漆打磨,最后抛光。完成一幅作品需要时间很久,极考验创作者的耐心和细心。虽然过程艰辛和疲累,但刚刚接触漆画的潘惠珍每完成一幅漆画时特别有成就感。漆画的材质可以无限,一根树枝一粒沙子,哪怕是任意废弃物都可以制作漆画。那时候每逢周末回家,潘惠珍都要家里帮忙收集蛋壳,她喜欢上用蛋壳作为材质制作漆画。蛋壳碾碎成颗粒洒粘于画面,你会发现蛋壳的皲裂纹很美,蛋壳镶嵌表现会有浮雕的现代感,蛋壳的颜色丰富,属于暖色调,那种自然的冰裂纹和质色,流露出一股朴素雅致之风。原来废弃的蛋壳,经过上漆打磨各道工序后,蛋壳灵活于板上,这就是艺术创作的乐趣。

水墨丹青回归自然

原以为中师毕业后顺理成章分配到宝安任何一所小学,教语文或者数学。没想到,潘惠珍意外地接到学校保送韶关教育学院美术系继续进修的通知书。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求学选择,潘惠珍从来没有过如此的强烈,如此的渴望。经过中师三年的漆画创作,她知道自己真的爱上美术,人生顿时在她眼前敞开了一条路。

她必须征得父母的同意。她再一次写信给父亲,把录取通知书原文抄了一遍寄给爸爸,同时把自己的一幅作品寄给了父亲,父亲收到女儿的信,马上赶回家,目的是要让女儿知道,他有多么兴奋,多么支持她能上大学。

从师范毕业保送上韶关教育学院美术系后,潘惠珍开始接受比较专业的美术训练。开始接触达·芬奇、莫奈、马蒂斯、毕加索、黄公望、石涛、董其昌、八大山人、黄宾虹等中外名家的作品,其中石涛的作品对潘惠珍影响最大。“石涛擅长画山水,他常常观察自然景物,主张‘笔墨当随时代,画山水者应‘脱胎于山川,‘搜尽奇峰打草稿,进而‘法自我立。”潘惠珍被其山水画里面的豪放郁勃折服:“他笔下的山水、兰竹、花果和人物,讲求新格,构图善于变化,笔墨恣肆,意境苍莽新奇。”

王羲之是潘惠珍喜欢的书法家之一,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与许多书法爱好者一样,临摹王羲之的字体也是潘惠珍爱好。

自1991年到西乡中学任教,上了美術教学这个讲台,28年的教学生涯里,曾经创作过油画、版画和工笔画,遨游在艺术世界里的她渐渐着迷于水墨丹青,最终选择了传统山水画,这个过程对潘惠珍来说真的挺漫长。因为学的专业是美术教育,目的非常明确,因而造成专业性不强,什么画种都会一点点,所以在找自己的方向感时她有些犹豫。但如今的潘惠珍喜欢顺其自然,享受什么就追求什么,在挥毫泼墨间,她觉得,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是非常幸福的。

谈到国画的创作魅力,潘惠珍觉得,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是一个人内心感情最直接的表达,有着对人生的理解与追求,追求艺术和人生的完美。这也是她一直坚持创作的原因。如今,写字和国画创作成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执笔书画时的潘惠珍是淡然和快乐的,内心特别安静,有着落,人在画中,画在心中。

近年来,潘美珍活跃在宝安画坛,其清新飘逸的画风令人印象深刻。2019年3月,中国画作品《岭南高秋》入选“2019美丽天香——深圳宝安第九届女画家优秀作品邀请展”。5月,中国画作品《山川烟云图》入选2019中国(深圳)文博会——宝安美术作品展。

潘惠珍的笔墨里透着一股澄清洁静的艺术气息,看她的画犹如世俗里的一泓清泉。她说能一直保持一颗澄静的心,对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于与自然成长的童年,山水的绿始终是童年的绿。还有她的教学职业,不以功利而耕耘,不因平凡而焦虑,每天蘸着岁月的汗水,书写着春夏秋冬。ED38FE8A-F21C-44D5-AB38-7734EE5A08DF

猜你喜欢

漆画宝安蛋壳
忆往昔,漆兮峥嵘岁月稠——我与复校时期的漆画教育
李思思漆画作品
蛋壳大力士
史上最难撩的四大星座
相亲
“我在路上,还没干够呢”
最佳工艺奖
蛋壳小绵羊
蛋壳与拱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