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通与环境融合发展理念在西部地区公路路线设计中的应用

2019-09-10毛庆辉

西部交通科技 2019年10期
关键词:生态保护融合发展

毛庆辉

摘要:文章通过对公路建设领域设计阶段进行深入分析,结合西部地区地形特点,阐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交通与环境融合发展理念在普通公路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以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保护,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绿色交通;融合发展;公路规划设计;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U41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282/j.cnki.wccst.2019.10.051

文章编号:1673-4874(2019)10-0186-03

0引言

按照党和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交通运输作为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公众的重要载体,必须以完善综合运输体系为导向,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主线,以落实“稳增长”等系列重要政策为使命,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把绿色交通理念融入交通运输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快建成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公路作为陆路交通运输的基本构成要素,其规划设计直接决定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出行规律以及沿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结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西部地区,由于地形地貌较为复杂,山路崎岖,森林茂盛,要建设高等级公路.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减少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和做好生态环境的恢复,必须加强对公路路线规划设计的研究。

1创新规划理念,促进公路环境协调发展

1.1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不断加大国内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建设的同时,国家越来越重视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十三五”以来,国家继续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环境保护工作,相继出台政策法规,严格控制基本农囚和自然保护区占用题,导致各地区前期规划的公路项目很大程度受到影响,占用基本农田和穿越自然保护区的公路项目无法继续开展。因此,我们需要创新公路规划设计理念,在考虑国家战略定位、路网布局的同时,应将规划思路从需求导向向问题导向进行转变,提高规划的可执行性。要充分统筹公路与城镇、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的衔接和协调;统筹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和协调;统筹资源集约利用,使公路与社会发展充分协调、相互适应,路网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1.2 综合考虑,合理决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对公路出行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各地区在公路规划中经常希望建设更高标准的公路。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除高速公路、连续里程超过50km的一级公路外,其余普通公路无法进行收费经营。受经济下行影响,普通公路项目融资渠道变窄,企业对普通公路投资建设的积极性不高,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财政能力不足,加上西部地区地形条件复杂,公路项目建设难度更大,投资更高,筹融资困难已成为项目实施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在公路规划阶段,必须结合交通量的实际需求,同时需要充分考虑项目筹融资和政府债务因素,因地制宜,合理决策规划公路项目的建设里程规模和采用的技术标准,才能为下阶段的项目设计提供指导依据。

2 精细公路设计,贯彻绿色交通新理念

2.1 总体原则

(1)西部地区普通公路的改造建设应充分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等国家战略。重点以出省出边和连通经济国区、工业国区、旅游景区等重要经济节点的公路为主。遵循“以旧路利用为主,以改善路基为主”的原则,首先考虑充分利用旧路改造,积极倡导生态选线,坚守“底线”思维和“红线”思维,减少对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域的切割影响,最大限度保护生态环境,节约土地资源和降低建设成本,较大程度地改善公路路况,提高公路服务水平。

(2)西部地区地形复杂,公路工程设计应以交通部颁发的相关技术标准、规程、规范及要求为依据,结合不同路段的地形、地质及筑路材料情况,灵活运用技术指标,宜二级则二级,宜三级则三级,宜四级则四级。充分贯彻交通运输部提出的“强制指标严格执行、一般指标灵活掌握、突破指标论证采用”的公路设计新理念。

(3)设计应将安全放在首位,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对部分指标较低的危险路段通过论证后应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处理,确保行车安全。

2.2 路线设计

公路路线设计对所测设路段應深入实地调查,全面掌握路段的地形、地质情况及工程量分布、难点等情况,以确定拟利用旧路的路段及优化方案。

2.2.1 平面设计

(1)应充分利用旧路布线,并结合旧路沿线地形及工程量、地物分布等情况,灵活采用单侧或两侧加宽路基方式,减少征地拆迁数量,减少占用耕地数量,避免占用基本农团。

(2)二级公路的设计速度一般为80km/h、60km/h、40km/h三种。如地形条件好,按较高设计速度的线形指标布设能与旧路拟合好,则采用较高的设计速度;对于连续弯道多、半径小、直线短、地形起伏大、纵坡频繁等困难路段,则采用40km/h的设计速度。同一条路上的设计速度应根据不同地形条件选用,但不宜频繁变换,设计速度变换的梯度差应≤20km/h;同一设计速度的最短路线长度应≥2km,以免造成行车司机的不适,影响行车安全。

(3)平面技术指标应灵活掌握,设计以中、低指标为宜,对危及行车安全的路段,如长下坡接小半径平曲线、连续急弯等路段应进行安全性检查,并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进行处理。路线布设应与地形相协调,尽量与山川河流相吻合,顺势而行,线形连贯,平顺平滑,自然流畅,使司乘人员的视线随着沿途的景观连续运动,带给人良好的视觉效果。

(4)对部分特别困难的地形建议降低公路等级或设计时速,但应做好相应的衔接设计,并完善相关交通安全设施,以保证安全。

(5)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对城镇过境路段的改造建议按照“近而不进”的原则,采取绕城方案设计,以免交通流集中涌入城镇,造成交通拥堵。如旧路达到技术标准要求,也可采用过城方案,以减少工程造价。

2.2.2 纵面设计

(1)纵坡设计,应顺应地形,纵面指标不宜太高,如坡长不宜太长、坡度可适当放陡、纵坡可适当起伏等,以达到降低工程量的目的。

(2)对旧路改建路段,应遵循“宁填勿挖”的原则,尽量减少对旧路的破坏。

(3)对利用旧桥的路段,纵面设计应注意不能增加旧桥恒载,以保证桥梁安全。

2.3路基、路面设计

(1)路基宽度取值:设计速度为80km/h,路基宽度取规范最小值10m,如局部旧路较宽,路基宽度可考虑12m或15m,路面宽度建议始终保持与10m路基宽度一致;设计速度为60km/h,路基宽度取规范最小值8.5m,如局部旧路较宽,路基宽度可考虑10m或12m,但路面宽度始终保持与8.5m路基宽度一致;设计速度为40km/h,路基宽度取值8.5m。

(2)路基上、下边坡坡率应根据地质及填料情况合理确定,不得为降低工程量而随意将上、下边坡放陡,影响路基稳定,也不得随意调整工石成份比例,应依据实际地质情况确定。

(3)路堤填料应满足相关规范、规程要求,特别是路床(路槽底80cm范圍)底填枓,必须符合相关规范规定,并要求单独调配。

(4)路基防护工程应依据实际地质及水文情况合理确定,应尽量采用植物防护,可采用花池墙、阶梯栅栏挡墙等新型防护结构形式,丰富和美化路容景观。除挡土墙、路肩矮墙等保证路基稳定必须的浆砌片石圬工砌体以外,其他防护设施可不设圬工砌体,尽量避免采用高大支挡结构物,以减少人工痕迹,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5)为尽量减少征地,填方路堤坡脚外1m、挖方路堑坡顶截水沟外1m和挡土墙墙面与原地面交接处为公路用地范围。对于部分过村镇街道较窄路段,为减少拆迁,可采用将边沟设于路肩并加盖板等措施予以处理。

(6)路基横断面布置应满足视距要求。

(7)路基排水应与路面、桥涵及天然河沟等综合考虑,路基边沟应灵活选择边沟形式,一般以土沟为主,在排水少的情况下,尽量选择浅碟形或土沟形式排水。必要时可根据路基宽度、纵坡等情况采用单侧砌体或三面光水沟。

(8)路面设计应结合就地取材、方便施工的原则进行,充分采用地方材料。路面结构以柔性路面为主。

(9)为及时排除路面结构层内积水,路面底基层应满铺。

2.4桥梁、涵洞设计

(1)对新建路段,桥涵设计根据相关勘察、设计规程进行。

(2)对改建路段,四、五类危桥宜重建或加固;对结构复杂或较长的大桥,可根据交通主管部门的意见进行处理,对已明显发现损坏的部分如露筋、基础淘空、重要结构部分开裂等应及时处理,并设置限载、限速、禁止超车等安全标志。

(3)涵洞设置应滿足排洪及农田灌溉需要,其进出水口与天然河沟或灌溉沟渠接顺。

2.5 沿线设施及交通工程

(1)沿线交通标志、标线应完善,并结合相关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在高填土、临河、桥头引道、隧道洞口接线、急弯、地形陡峭、高挡墙等车辆容易越出路基外引发严重事故的路段应加强防护,确保公路行车安全。

(2)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设计具有民族特色的养护站、服务区、停车区、便民候车亭和观景台来改善路域范围内的景观风貌,从而提升公路的整体视觉景观,丰富和延伸公路的文化、社会功能,展现公路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体现公路与当地风土人情、地域文化的融合。

3结语

新时代的交通运输行业必须始终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把绿色发展作为交通运输业发展模式转变的方向。公路的改造建设要从规划设计阶段贯彻落实“绿色交通”新理念,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减少环境破坏、加强生态保护、狠抓生态恢复,以交通运输绿色发展全面支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绿色化。

猜你喜欢

生态保护融合发展
提高森林文化生态保护意识 维护生态环境平衡
国内外生态补偿制度对比研究
贵阳生态保护法庭的成立与发展
沈阳卧龙湖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校园文化视角下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有线电视技术与宽带技术融合发展途径之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