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阳明在精神层面上对禅学超越境界的融会

2019-09-10陈利权

宁波通讯·综合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龙场精神境界王阳明

陈利权

王阳明通过自己实存的精神探索,在精神层面上融会禅学无滞无碍的精神境界。这发韧于王阳明的早期思想阶段,大成于龙场悟道之后的后期思想阶段。

据《年谱》记载,阳明十八岁时即“始慕圣学”,然而他对圣人之学的探寻十分艰辛。王阳明自己曾说:“今世学者,皆知宗孔、孟,贱杨、墨,摈释、老,圣人之道,若大明于世,然吾从而求之,圣人不得而见之矣。”他驰骋于辞章之学但发觉这不过是“无用之虚文”;他依照朱子循序致精、格物致知的方式来达到“物理”与“吾心”的合一,却始终无所得入,不得受用。在这种受到挫折的情况下,阳明转而出入佛老,受到禅学的吸引。但王阳明很快又“渐悟仙、释二氏之非”,并以“亲爱本性”开示一禅僧。因为在王阳明看来,禅学毕竟割裂了精神生活与社会伦理,它以伦理的生活世界的放逐为代价获得精神生活的提升。因此,禅学对王阳明的精神性满足并没有使他完全倒向禅学的怀抱,而是迫使他探索如何在儒学的立场上容纳禅学关于超越境界的思想。

王阳明在精神层面上对禅学的真正融会是在龙场悟道之后才切实展开和完成的。王阳明三十七岁时谪居龙场,在险恶的生存环境中因感“圣人处此,更有何道”,而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王阳明龙场悟道不但表明他最终找到了克服宋儒格物之学的学问门径,而且也为他在精神层面上融会禅学奠定了实存的主体性的立场。

正是基于龙场悟道所确立的实存的主体性的立场,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后的末期思想阶段进一步容纳了禅学的精神境界。这在他的致良知教,尤其是四句教之中得到极其明显的呈示。良知不但是儒学的本心,是知是知非、为善去恶的纯粹道德理性,而且涵摄了禅学无执无著的精神境界。而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惡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更突出了心体本身的明莹无滞、廓然无碍,充分消融了禅学“内外不住,去来自由”的精神境界。这里所谓的“无善无恶”,不是指在道德层次上的善恶不思,也不是黄宗羲所理解的作为工夫层面的“无善念恶念”,而是指心体本来无任何执著性。这种心体纯粹的无执著性,王阳明认为是人本然的存在情态,同时又是人生自由的最高境界。

猜你喜欢

龙场精神境界王阳明
真正心平气和
推己及人
王阳明龙场悟道
阳明先生初至龙场蛊毒事件辨误
平淡自然、孤高拔俗——略谈文徵明雪景山水
艺术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生活世界”视野下的反腐倡廉教育
威宁小黄姜带富一方
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