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9-09-10李丽君崔莉

甘肃科技纵横 2019年11期
关键词:高质量对策发展

李丽君 崔莉

摘要:搭乘着西部大开发、建设“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浩荡东风,承载着决战脱贫攻坚、推进生态文明、弘扬优秀文化的历史重任,甘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甘肃的发展存在的问题有文化未能得到深度发掘與开发;没有处理好生态开发与保护,生态保护与民生之间的关系;未能彻底实现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农村空壳现象明显;产业缺少发展后劲。必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发掘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保护生态环境,坚定生态自信;深化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抓好要素配置,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打破思维定势,树立问题导向。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对策

正文

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有效需求的方式和结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坚持提高发展的质量效益,才能促进高质量的文化、生态、产业等,才能正确应对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当前甘肃发展存在的问题

1.1甘肃文化未能得到深度发掘与开发。对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等没有进行深入挖掘。1937年红军长征的时候在康县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建立了临时的苏维埃政权。同时,康县境内有一条远古时期的茶马贸易通道,属于川陕甘茶马古道的一条重要支线。但是康县在发展的过程中,红色文化与民俗文化、生态文化没有紧密结合,没有很好地挖掘红色文化与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生态文化几者之间的关系。

1.2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未能得以动态平衡,没有破解二者之间的矛盾,没有处理好生态开发与保护,生态保护与保障民生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存在过度开发,无序开发的现象;一方面,生态环境既没有得以最大改善,辐射带动能力弱,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没有形成生态环,草原资源的利用效率很低,草畜不平衡,草原的利用与牧民的收入之间存在矛盾,没有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影响经济发展速度。

1.3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未能彻底实现。仍然停留在表层上,表格上,实实在在的工作做的不够。一户一策的表格做的很好,但没有落实下去,没有从根本上处理好如何扶贫以及扶贫的关键、群众的需求到底是什么等诸多问题,还做得不到位。在政策理论的贯彻落实程度、扶贫主体的单一性、扶贫手段的简单性、扶贫的针对性、扶贫队伍能力的有效性、扶贫对象的内生动力性等方面等都需要继续加强。

1.4农村空壳现象明显。城镇化水平西高东低的特点明显,城镇化率较高的区县主要集中在西部一带和各市的辖区,嘉峪关市城镇化水平位居全省第一,兰州市集聚了全省28.47%的城镇人口;东部和南部的城市如陇南、甘南、临夏、定西、庆阳等市的城镇化水平都较低。其次是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县域经济发展仍然不足,城乡要素从农村单向流向城镇的趋势明显,要配置仍然不均衡。最后是城乡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亟待提升。康县是一个深度贫困县,森林覆盖率77%以上,空气干净新鲜,气候宜人,借助2008年灾后重建和深度贫困县的相关倾斜的政策,新农村建设的非常好。350个行政村,已经有340个都是美丽乡村。但是,农民由于收入低,外出打工的收入变成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整个村里看到的都是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50岁以下的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留下的都是智障,或者因为老人生病而留在家里,但这部分人也是极少数。一方面,要瞄准2020年脱贫摘帽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另一方面,却缺少劳动力,村里的一些集体项目只能外包出去。

1.5产业缺少发展后劲。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生产仍然以手工工具为主。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的抗灾能力低,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结构不合理,产品转化为商品的转化率低。传统产业结构升级缓慢,一般产品过剩与高技术产品短缺并存,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经济效益不高。第三产业滞后,内部结构不合理,仍然以传统的商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为主,在信息、咨询、科技、金融、保险等新兴产业的领域涉入不足。比如全国生态文明示范村的舟曲县土桥村,以酿造葡萄酒、发展葡萄产业为支柱,但规模比较小,精深加工企业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仅仅还是停留在“初”字头和“原”字头,农民仅仅出售原材料,缺乏产业环节和产业链的完善,没有任何成型或者集聚的产业形态,民营经济发展出现产业的空心化,无法直接体现产业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又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

   2.甘肃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基于甘肃省文化传承、生态环境、脱贫攻坚、要素配置、思维导向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情况等问题视角,甘肃如何抓住机遇、加快高质量发展应该作出深度谋划。

2.1发掘文化底蕴,坚定文化自信

加大以敦煌文化为代表的一系列文化的研究力度。既要深入挖掘文化的本身,又要揭示其中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胸怀,并将其融入干部教育以及高校课堂,将甘肃特有的文化资源转换为促进甘肃发展的精神动能。不断发掘红色文化,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每年在党政各机关单位以及各企事业单位组织多次对爱国教育基地的学习宣讲,不仅号召广大党员而且号召社会各界人士向榜样力量学习,向红色历史致敬,尤其是对革命先烈和革命领袖的坚定信念和人格风范致敬。借助习总书记视察甘肃时的行走路线,将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结合起来,促进文化融合。制定发展甘肃文化旅游业的路线图,将甘肃特有的文化资源禀赋转换为经济发展动能,打出甘肃文化旅游名片,大力发展甘肃文化旅游经济。尽可能多的发展和创新一些文化节日及论坛,邀请国内外学者和专家来我省交流、学习。不仅让甘肃的文化魅力借助论坛和节日,走出甘肃,也能让国内外一些研究和弘扬文化的一些好的方法和渠道走进甘肃,促进甘肃文化与国内外文化的融合发展。

2.2保护生态环境,坚定生态自信

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讲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处理好生产生活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例如在张掖山丹地区促進草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时,要以满足牧民基本生活的需要为出发点,因地制宜,而不是一味的安置牧民了事。可借鉴农区的休耕轮耕模式进行休牧轮牧等方法来平衡生态和开发之间的矛盾,聚焦十大生态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数据信息、通道物流和清洁能源产业,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治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能兼顾解决民生问题。比如,枸杞的种植,既可以作为经济林,又可以作为生态保护的树种,适合于祁连山的沿山地带种植。在发展生态产业中,保护生态环境,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发展生态产业。在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中,生态与保护起到一个联系和互动的作用。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生态产业、新兴产业的崛起及蓬勃发展,为甘肃的绿色发展做好详细的“作战图”。处理好干群关系,做到干群一心;扎实做好宣传工作,让老百姓明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调动广大群众的环保积极性;做好深度调研,确立明确的生态环境立法。做好垃圾分类,实施全域无垃圾,加大对环境破坏的惩治力度,实现绿色发展。

2.3深化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

贫困乡亲脱贫是第一步,必须精准定制脱贫方案。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从实际出发,深入贫困户家中进行调研,因人而异,科学编制“一户一策”精准脱贫方案,然后以“两州一县”和深度贫困县为重点,逐村逐户、逐人逐项解决问题。通过教育脱贫,提升贫困户人力资本。既注重孩子的教育,又注重贫困户劳动技能培训工作,尽可能让每一个贫困户掌握一门劳动技能,做到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加大产业培育。根据要素禀赋,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和富民产业,在振兴农业上出实招。庄浪县大力建设水平梯田、发展苹果产业来助推当地脱贫就是很好的例子。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种植、特色禽畜品养殖。大力扶持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加快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培育龙头企业。通过把农业服务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农业发展基地进行专门的技术指导,把小分散的企业进行整合;通过引进外资,进行产业融合,把龙头企业与千家万户的农民联系起来。通过就近就地加工农产品,引导农民就近就地就业,既留住了农民的心,又解决了脱贫攻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充分发挥政策的叠加效应,用PPP的模式来加强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从注重效率向均衡发展转变,从重点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注重发展农村转变。在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的基础上,加速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文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各项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

2.4抓好要素配置,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短板

政府做不了的要让市场来做,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促进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公平竞争,引导上规模的民营企业采取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致力打造民营企业集群。广开纳贤之路,制定及落实多项人才招揽政策,吸引人才、凝聚人才力量,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各尽其才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人才引进的刚性条件,制定地方产业发展的战略,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建立科学的使用人才的程序,加强对干部的实绩考核,积极调动各类人才活力,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改进人才培养支持机制,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积极搭建各类创业平台,让各类人才都有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吸引和用好人才。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强化服务型政府意识,改革冗长的机制体制,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加强对引进项目的带动培养,引进实力强大的高新科技企业,做到企业发财、甘肃发展;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加大改革攻坚力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借助“一带一路”、“南向通道”的战略机遇,加快构建甘肃开放新格局。更高质量地打造河西走廊黄金节点,向西开放;破解甘肃发展瓶颈,激活经济发展动力。

2.5打破思维定势,树立问题导向

观念也是生产力,观念既包括基层老百姓的思想观念,更包括决策层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决策层更应该转变观念,既要传承民勤八步沙六老汉的的愚公移山精神和敢把沙漠变绿洲的精神,又要学习南方人的勇于担当、勤奋干事、敢闯敢拼的精神;思维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树立创新思维,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打破思维定式,切实解放思想,树立树立包容、开发、兼收并蓄的大胸怀大格局。GDP总量也许不能完全再现一个省的实际发展状况,也不是唯一的发展指标,但仍然要明确甘肃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正视甘肃与发达省市之间的差距和在全国大局中的角色定位,找到未来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以“闻鸡起舞,时不我待”的精神,精准发力,扎扎实实把各项工作做好,才能实现变道超车和弯道超车,实现“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开创富民兴陇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孙伟.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 奋力谱写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时代篇章[N].甘肃日报2019-10-11.

[2]李元平.以坚强党性有力举措保障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指示落实落地[N].甘肃日报2019-10-11.

[3]范鹏.把贯彻“八个着力”作为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具体行动落到实处[J].发展2017(03).

[4]张敏.论习近平“三个着力”的实践和成果——以天津“三个着力”建设为例[J].党史博采2017(04).

作者简介:

李丽君(1972-),女,汉族,四川眉山人,研究生,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甘肃省老年学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邮政编码:730000

通讯地址:兰州市城关区雁滩路雁滩路2926号。

猜你喜欢

高质量对策发展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